插圖 馮晨清
記者調查16家培訓機構10家表示不知「規範培訓機構」新規
「仨月一交費」遭軟性拒絕
「一共80次課,每周一次,費用一次性交齊。」在十裡堡附近的一家機器人編程培訓機構,前臺工作人員對一位前來交費的家長表示,學費不能分期付。在眾多的培訓機構中,預付費方式普遍存在。一些培訓機構的預付費高昂,少則幾千,多則數萬元。然而,培訓機構關門、跑路現象時有發生。
8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了《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其中規定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在培訓機構中,除了躉交之外,校外培訓機構還有多種套路「鼓勵」家長把一年的學費心甘情願地送來。
現狀
一年躉交的學費足有六七萬
下午4點半,5歲的俊俊從幼兒園回到家匆忙地吃完飯後,便要去培訓機構。美術、英語、樂高、小提琴……幾乎每天晚上與周末都被課外培訓佔滿。「孩子總說,我今天累了,能不去上課了嗎?」每當俊俊用渴望的眼神看著媽媽,媽媽徐女士總是得狠下心拒絕。上課的負擔不但讓俊俊頗為無奈,也讓徐女士的壓力很大。「所有的課都是要提前預付費的,少則五六千,多的要近兩萬元,即使上了一段時間發現孩子不喜歡,也得堅持下去啊。」
預付費課程的時間跨度從半年至一年半不等。徐女士算了一筆帳,每年的培訓費近7萬元,而這些錢幾乎都是提前交納的。「有的時候趕上兩三個課同時交錢的時候壓力挺大的,另一方面還擔心交了錢之後機構關門了怎麼辦。」
「從兩歲時的早教課開始,一直到現在,幾年間所有的課程最少也需要預付四五個月學費。」徐女士給記者舉例說,給俊俊報的樂高課程,可以上一年半的時間。每當看到一些培訓機構關門或是直接卷錢跑路的新聞,徐女士內心都要糾結一番。在她看來,自己還算是幸運的,在課外培訓機構培訓的幾年中,還未遇到機構跑路的現象。
不久前,俊俊學習的英語培訓機構開了一個家長會。家長會上,老師表示學費可以每三個月交一次,也可以與往常一樣,按照每九個月交一次的方式。開始家長都以為機構為家長著想,後來才知道國家出了新規定。「這個英語學校是上市公司,在同類中算是規模比較大的,操作上比較正規。」徐女士諮詢了俊俊上的其他培訓機構,被告知交費的方式沒有發生改變,不過她已暗下決心:「雖然機構不提讓少交,到交費的時候,我還是得主動要求只交三個月的學費。」
在徐女士眼中,每三個月交一次培訓費可以減輕家長壓力的同時,也可以降低因長期預付而帶來的風險。
調查
優惠措施「鼓勵」家長多買課
昨天,常營天街一家兒童運動培訓機構銷售人員拿出了項目單給記者看,這裡的課程時間多在半年至一年間,收費的方式也為一次性預付。「這樣的話可以有優惠,比短期分著交要划算很多。」銷售人員稱,長期預付費的方式要比短期交費優惠近三分之一。
家長楊女士也曾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不久前在一家會員制的培訓機構試聽了一次課後,培訓機構的銷售人員看出楊女士有報班的欲望後,開始勸說她一次性購買64課時的課程包,並聲稱這個課程包不僅優惠力度大,在長期的課程中,孩子也能與熟悉的老師一起穩定地進行學習。
按照每周一次課的進度,64次課等於要一次性交納時間跨度超過一年的學費。楊女士有些猶豫,並不想一次性預付如此多的費用。「我還是有些不放心,誰也不能預期一年之後這機構還在不在了。」在銷售人員不斷勸說下,楊女士最終放棄了購買短期課程的想法,一次性預付了15000元的學費。「後來想想屬於衝動戰勝了理智,現在就希望孩子喜歡上,機構別突然關門了。」
通過對近16家培訓機構進行調查,記者發現在繳費方式上,只有2家培訓機構提示可以每三個月交一次費用,其餘14家機構均鼓勵家長多買課、多預付,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優惠。對於「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的規定,10家機構工作人員表示對此並不知情。有2家機構表示,家長可以選擇每三個月交納一次,或者長期預付費的方式。4家培訓機構工作人員表示雖了解此項規定,但是提前長時間預付學費會給家長帶來更大的優惠,因此更為省錢,更加鼓勵家長多交費用。
在李女士看來,一些機構在報名時推出了各式預付費算法,一些家長為了獲得更多的優惠而「中招」,提前支付更高的培訓費用。
軟性門檻「攔住」仨月一交費
叢女士在今年5月份時,給4歲的女兒報名學習芭蕾舞,一次性交了半年的學費。不久前,舞蹈老師發來了微信,提示叢女士需要為女兒的舞蹈課續費,預付時間仍為半年。叢女士將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的《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轉發給了機構老師,並表示校外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親,是這樣的,如果按照每三個月一交費的方式,學費要每次為3000元,半年是6000元。比一次付半年要多出800元。」老師發來的微信讓叢女士有些為難,也有些生氣。「一方面孩子上了半年,對於老師和小朋友都很熟悉。另一方面,機構的做法讓家長有些不爽。」在叢女士看來,雖然已經出了相關的規定,但是機構仍然用一些人為障礙阻止家長只交納3個月的學費。
在青年路附近的一家英語培訓機構,霍先生便在續費中遇到了一些困難。按照去年的交費方式,每次需要交納8個月的學費,近18000元。不久前,在續費時霍先生提出有規定要求可以每三月一交學費,但是這種方式卻遭到了老師溫柔的拒絕。「每個班級都要有穩定的組成,每個學期收費一次,對於孩子與學校來說都很穩定,而不會因此出現人員的變動,影響教學進度。」對於霍先生提出的交費要求,老師表示雖然有這樣的規定,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然要考慮到學校教學的實際情況。
「最後老師告訴我,如果堅持按照三個月一交的方式,將無法保證孩子在原有班級的位置。」霍先生說,如果換機構學習,孩子需要適應老師和環境,雖然有可能少預付,但又擔心影響學習效果。
最終,叢女士與霍先生都選擇了與現實妥協:躉交較長時間段的學費,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有更好的培訓效果。
探索
或可強制執行風險保證金
近一個月,早教機構家盒子CBD店與家有兒女嬰幼兒遊泳館紛紛傳出閉店的消息,部分預付費家長遭遇退費難的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認為,培訓機構熱衷於預付費的方式,主要因為能夠短時間內集聚大量資本,聚集的資本會讓機構應付日常開支,並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但是這樣的方式增加了培訓機構的經營風險,一旦經營不善出現資金鍊斷裂,這種風險也會轉嫁給家長,便會出現退費難題。而機構為了能夠更多地獲得資金,在各式推銷中,多預付、早預付才能獲得更多的優惠,成為培訓機構的普遍招數。
北京京禧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洋表示,從法理上說,家長同意向培訓機構預付教育培訓費用,等於與培訓機構籤訂了民事合同。在出現了關門、跑路的情況下,家長可以通過民事訴訟進行維權。但是在現實中,舉證卻出現了難題。一些機構突然間一夜消失,家長很難再找到機構負責人的蹤跡。在這種培訓機構「捲款走人」的情況下,培訓機構相關責任人則有詐騙錢財的惡意,涉嫌觸犯刑法。「在一些訴訟中,家長雖然最終勝訴,但是培訓機構因為沒錢無法履行判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在訴訟維權的同時,監管方面也應該下功夫,防患於未然。」
劉洋認為,校外培訓機構教育預付費為一種商業行為,相關部門可以對教育培訓機構強制執行風險保證金制度,從而防範多收、關門、跑路等現象。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對於校外培訓機構在集中整改,將校外培訓機構的信息統一錄入教委的系統中,從而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有序管理,其中也包括收費問題。家長如遇到不按照規定收費的問題,可以向相關部門進行反映。記者 趙喜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