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做「抓耳」動作,是在向媽媽釋放「信號」,家長要接收到

2020-10-30 木蓮媽媽


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
孩子的健康時刻牽動著父母的心,如果稍有不適的狀況,那麼就會很緊張。比如抓耳朵的這一動作,可能就是孩子在傳達身體健康的「信號」。

傳統的觀念中,孩子的耳朵中的耳屎過多,才會忍不住去抓撓的。事實上並非如此,孩子抓耳朵的情況有很多,不只是生理上的反應,可能還有心理的因素。

孩子經常抓耳朵,身體可能出狀況

小林自從有了寶寶之後,可謂是每日裡忙得不可開交。每日的生活起居都需要親自去料理,生怕孩子出現任何狀況。

近幾日,小林發現寶寶會經常抓耳朵,覺得寶寶可能是因為耳屎比較多,於是幫助寶寶掏乾淨耳朵

可是,寶寶依舊不改之前的舉動,小林開始滿腦子的疑問,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沒有辦法,小林只好帶著寶寶去了醫院檢查,醫生仔細打量之後,告訴小林,寶寶是因為起了溼疹才導致耳朵發癢的

小林此時才注意到,寶寶的耳朵後面出現了一些小斑點,還好檢查的及時,不然後果是很嚴重的。

一般情況下,孩子不明所以的抓耳朵,不是單純的癢而已,有可能是其他問題。

孩子常抓耳朵,反映身體這兩個信號

1)耳朵癢

有時寶媽會不容易發現,如果寶寶不停地抓耳朵,就要觀察一下耳朵周邊是否有溼疹或是紅疹的出現。

一般在外耳道和耳廓的位置,寶媽不要大意,第一時間送孩子到醫院檢查。除此之外,寶媽要注意保持孩子皮膚的溼潤,每天塗保溼霜4~5次

2)耳朵疼

耳朵不只是癢,耳中還會有膿液,說明孩子可能患有中耳炎。當孩子有耳痛的情況出現,如果是月齡比較小的孩子,就會哭鬧不止,頻繁地抓耳朵。

一般在1~2歲的時候,孩子會頻發這樣的炎症,寶媽可千萬不能忽視。

家長不要忽視孩子的耳部問題,耳朵作為人體身上重要的器官,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動作,那麼寶媽要重視起來,千萬不要忽視任何情況,如果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會影響聽力。

這三種情況孩子也會抓耳朵

1)對耳朵好奇

孩子的探索欲是極強的,對於自身的情況充滿了好奇。孩子會不停地觸摸身體的部位,通過觸碰來對五官進行摸索。

寶寶在六個多月的時候就進入到探索期的階段。

耳朵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寶媽看見孩子在抓耳朵,其實這些都是探索的過程。不過經常觸摸,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

因此在寶寶抓耳的時候,寶媽可以利用玩具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就不會讓寶寶的手長久停留於耳朵上了。

2)長牙期癢

長牙的時期,牙齒會覺得很癢,自然傳達於耳部,孩子會忍不住的去抓撓。孩子受不了癢,寶媽要幫助孩子進行止癢。

寶媽可以對孩子的牙齦進行簡單地按摩,但是要注意衛生問題。孩子的牙齒比較嬌嫩,寶媽可以使用一些乾淨的紗布,避免感染細菌。

3)有耳屎

孩子的耳部肌肉還沒有發育完全,耳屎的排洩能力自然會很弱。如果耳屎堆積的時間過久,那麼孩子會忍不住摳撓。

寶媽可以用棉籤來幫助孩子清潔。棉籤上可以少量蘸取一些酒精,輕輕擦拭耳道部位。但是千萬不能用力,以免擦傷造成感染。

防止孩子抓耳朵,寶媽可以這樣做

1)用磨牙膠

孩子在長牙的時候,總會感受到不舒適。寶媽不必過於擔心,可以買一些適合寶寶的磨牙膠。這樣可以有效地緩解牙齦不舒服的感覺。

2)玩具吸引

孩子會受到耳朵的吸引,長此以往可能會抓傷耳朵。寶媽可以多買一些有趣的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可以減少孩子抓耳朵的情況了。

【木蓮媽媽寄語】

孩子常抓耳朵是有原因的,寶媽不能馬虎了事,除了一些正常的生理反應外,寶媽要時刻注意觀察孩子的舉動,不要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相關焦點

  • 抓耳?寶寶看似可愛的行為其實是危險信號?
    相信有孩子的人非常能理解鈞媽的這番話,無論寶寶歪著頭衝你萌萌一笑、還是睜著好奇的大眼睛四處張望,都是,可愛極了!! 還有的寶寶會扯自己的耳朵,或者用那短短的小手臂去拍拍自己的小腦袋,可能這在我們眼裡是可愛,但是也有可能是一種危險的信號哦。 家長們跟著鈞媽來看看吧,別誤把危險當可愛了。
  • 翻身也需培養,寶寶第一次「大動作」,媽媽怎麼接收翻身信號
    如果寶寶出現了這些信號,那麼家長要留心了,那是寶寶「告訴」你,他要學翻身了。家長們要把握好這個時機,寶寶就會很快學會翻身了。西方的兒科學針對寶寶翻身的「信號」總結出三點:抬頭,側躺和揚腳。家長們要及時接收到這個信號,慢慢的把玩具舉高一點,讓寶寶來夠,寶寶要是也是跟著不斷抬高自己,說明他已經為翻身做好準備了
  • 寶寶喜歡抓媽媽頭髮、咬人,其實是在傳遞一種信號,父母要看得懂
    不知道你家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嗎?孩子抓頭髮、咬臉等,基本都是這幾個原因寶寶調皮搗蛋哭鬧任性,真的讓人很憤怒,但是娃的抓頭髮、咬人等這些行為也可能是在跟家長傳輸著一些信號。因為孩子小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用行動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意。
  • 除了哭泣外,寶寶表達「不舒服」的動作信號,父母很少注意到
    ,原創內容對於年紀較小,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只能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哭泣往往是寶寶的一種表達方式,在很多新手媽媽眼裡,寶寶哭泣就是釋放身體不舒服的信號。其實當baby身體不適的時候,還有很多表現動作,只不過家長沒有發現,很少父母會注意到。
  • 準媽媽要有耐心,當寶寶釋放以下信號,就可以和紙尿褲說「拜拜」
    孩子究竟什麼時候才能戒掉紙尿褲?想必也是很多媽媽們的疑惑,不過每個寶寶的個體性格不同,媽媽們可要有些耐心。媽媽們要給孩子及時更換紙尿褲,並且選擇一些質量好的產品,紙尿褲的尺寸也要適合寶寶,如果寶寶不舒服的話也會影響身體發育,不要讓孩子的嬌嫩皮膚受到傷害。
  • 寶寶該斷奶了,他會釋放出這些信號,媽媽們要抓準時機
    隨著寶寶的成長,進行母乳餵養的新媽媽經常會問,我家孩子什麼時間斷奶比較合適。每個寶寶體質不同,所以斷奶的時間也並不固定。有的在半年左右時候就斷掉母乳,有的餵養到十個多月還沒有斷掉。但還是要根據寶寶個體情況來決定,他們如果需要斷奶,會發出這些信號。長乳牙。
  • 這5個動作家長經常做,改掉孩子"膽子小"毛病
    本來想關掉,但孩子笑得很開心堅持要看,媽媽也就疏忽了隨他去了,結果他卻有心理陰影,現在特別膽小,不敢獨處一室,而以前是可以自己單獨在房間裡長時間玩耍搭積木的。然而,導致孩子膽子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父母經常恐嚇孩子造成的。家長們經常用一些魔鬼、妖怪等說法來嚇唬孩子的話,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長期如此,孩子怎麼會不膽小呢?
  • 寶寶經常抓耳撓腮,原來是耳道溼疹惹的禍
    近日,市民張女士發現一歲的兒子晚上總是哭鬧,而且經常抓自己的耳朵,耳道口流水且有異味。便帶著孩子前往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就診,耳鼻喉科主任高曼醫生檢查後表示,孩子得的是外耳道溼疹,正確用藥,不久就會痊癒了。媽媽一臉詫異的問:「醫生,溼疹還會長在耳道裡?」
  • 孩子想自殺,家長如何發現其釋放的「危險信號」
    在精神心理科的門診,經常會看到有自傷行為的兒童,如劃自己,這些自傷行為雖然並不會產生致命後果,但也往往是孩子求助的信號。如果孩子出現自傷行為,家長可以去表達對他們的擔心,冷靜、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一談,做一個傾聽者。
  • 寶寶經常抓耳撓腮 原來是耳道溼疹惹的禍
    近日,市民張女士發現一歲的兒子晚上總是哭鬧,而且經常抓自己的耳朵,耳道口流水且有異味。便帶著孩子前往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就診,耳鼻喉科主任高曼醫生檢查後表示,孩子得的是外耳道溼疹,正確用藥,不久就會痊癒了。
  • 寶寶6個月了,還不會做這4個動作,家長一定不要大意!
    據了解到,在孩子滿6個月前,如果不會這4個「動作」,便暗示孩子身體發育遲緩了,家長可別忽視了。3個月左右的寶寶不會抓握抓握這個動作,很多寶寶出生就會了,因為這是原始性的反射能力。但有些寶寶出生後才會抓握。
  • 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多數情況下被家長忽視,很無奈
    當孩子遇到困難,父母沒有及時發現給與幫助,孩子只能自己走向自救的道路。我印象中,比較深刻的、孩子的自救,是電影《少年的你》中,周冬雨飾演的在學校被欺凌的高中女孩,一次次忍受校園欺凌,但是卻對媽媽決口不提這件事情,最後當受到的欺負她無法忍受的時候,冒險選擇了向社會上的小混混,尋求幫助。很難想像,一個纖弱的小女孩,尋找幫助,找錯了人會怎麼樣。
  • 寶寶經常做這4個「反常動作」,媽媽要重視,多半是娃生病的表現
    初為人母,內心是激動興奮的同時也是擔憂的,從還在肚子裡的小傢伙慢慢長成,到出生後的陪伴,很多寶爸寶媽都不希望孩子傷到一分一毫,甚至想要寶寶一輩子都不生病,那該有多好……大可以通過寶寶的這4個反常動作,初步看下娃是否生病了,媽媽們要重視。
  • 寶寶經常做這4個「反常動作」,媽媽要重視,多半是娃生病的表現
    初為人母,內心是激動興奮的同時也是擔憂的,從還在肚子裡的小傢伙慢慢長成,到出生後的陪伴,很多寶爸寶媽都不希望孩子傷到一分一毫,甚至想要寶寶一輩子都不生病,那該有多好……但因為孩子1歲內,由於無法用語言表達身體的不適,很多父母都是抱著焦慮的狀態
  • 寶寶為什麼經常抓耳朵,感覺痒痒的?多半是身體異常,寶媽別忽視
    在成長的過程中寶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抓耳朵就是最常見的行為之一,當寶寶有這個行為後,家長不要立即將他們的手部拿下來,這樣寶寶會認為家長在和他玩,導致抓耳朵的行為愈演愈烈。家長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改善寶寶抓耳朵的行為,從源頭上杜絕。家長如何改善寶寶抓耳的行為?
  • 高智商的孩子,從小就會釋放這8種信號,家長不要埋沒了
    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聰明機靈,惹人喜愛。貝多芬就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智慧、勤勞和天才,高於顯貴和富有。而高智商的孩子從小就會釋放這8種信號,家長可千萬不要給忽略了。
  • 做家長的要記住!這些徵兆,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不敢表達自己心裡真實的想法;不懂如何拒絕別人;會揣摩對方的意思,看別人的臉色;擔心給別人添麻煩;害怕跟別人發生衝突;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注意到,其實這些徵兆,正是孩子在用他的方式向你發出求救信號?,如果突然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就得多留點心思,詢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 當孩子發出獨立吃飯信號,家長要學會放手,別等娃挑食才後悔
    3、自己有掌控感菁媽出去給家長們講課時,就提到一定要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吃飯的樂趣,讓孩子能夠體會到食物的色香味形(對孩子的觀察力,精細動作都是極好的鍛鍊,比玩玩具還有效),讓孩子自己吃飯才能培養出小吃貨,才能讓孩子吃得更好長得更好!
  • 孩子營養沒跟上,身體會主動釋放「信號」,家長都要看得懂
    靜靜剛剛當媽媽沒有經驗,這段時間孩子的情緒變化特別大。一會兒十分的聽話,就像一個好寶寶,像個小天使一樣,沒一會兒孩子又開始哭鬧不止,猶如一個小惡魔在吵鬧。媽媽經常抱著孩子走來走去,卻怎麼也沒辦法制止孩子的哭鬧。
  • 寶寶進入肛欲期,身體會釋放特殊信號,媽媽要做到「三不一關愛」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風險性)」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從一顆小小的原始胚胎到呱呱墜地,從踉蹌學步到長大成人,孩子的每一個成長腳印都浸透著父母的心血和汗水。養育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最難帶的時候並不是哇哇亂哭的新生兒期,也不是叛逆固執的青春期,而是1歲—3歲時的萌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