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長課堂88期 | Karen:人生不是百米賽跑,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2021-02-15 南外家長幫
分享會現場▼

在準備講座PPT的時候,我問過桑老師,了解到今晚參加講座的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家長,我做了認真地思考,講什麼大家才會感興趣,講什麼才會對大家有幫助,我想儘可能分享一點乾貨。

做一下自我介紹,我英文名叫Karen,中文名叫蔡蓉。我是一個職業女性,在金融行業工作。目前辦理了內退,我們公司有一個政策,就是管理人員滿52周歲,經個人申請可以辦理內退,現在我主要時間用於陪伴我的老母親,因為我父親今年剛去世。 

開始分享之前,我們來做一個靜心儀式,一個時長三分鐘的靜心練習。這是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李蕙燕正念課程的音頻資料,請大家跟著一起做,這是一種正念練習,目前我正在學習正念,正念滋養身心。

正念練習現在中國非常流行,對身心放鬆非常有益。正念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結晶,如今深受大家的歡迎。三分鐘靜心練習是我們今天晚上分享會的一個啟動儀式,這是一個靜心冥想,有助於大家全然抵達當下。

接下來我做一個教育子女心得分享,旨在和大家進行切磋和交流。 

今晚分享的主題是教育心得,正如PPT首頁小標題所述,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這是我經常跟我孩子說的一句話。她總是對自己要求很高,一直在快馬加鞭地往前走,很努力。這一點可能是出於遺傳,所以有時候我會對孩子說,「你總是那樣像百米衝刺地向前跑,累不累?」。有的時候我和孩子父親會用根繩子把她往回拽拽,告訴她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得悠著一點,省點力氣前進。

我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女性,一個上班族,在職場當中也面臨很大的壓力,金融行業尤其是保險公司和銀行,在這個行業裡做事壓力大,績效考核嚴格,年年都有業績考核指標,所以在職場中比較辛苦。 

1989年,我畢業於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英語專業,我和任何一個家長都一樣,都是和孩子在一起共同成長,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做家長的心智也慢慢地成熟起來,今天現場有幼兒園及小學學生家長,說明大家很注重家長自身的學習。我覺得我孩子雖然現在已經工作了,但是我還一直在學習當中,就像剛才的開場靜心儀式,是我正在學習的正念練習,正念有助於緩釋壓力,有助於身心健康。正念可以引領一個人達到Well being的生活狀態,在那個狀態中,我們可以和自己及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聯接,愉快地相處。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可以說是相互照見,也是相互成就的。12月10號孩子順利完成華為第二屆TrustInTech相信科技峰會,這場峰會由孩子擔綱,晚上10點多,我發現孩子還在加班,原本我猜想那個時候孩子應該在和同事或她的團隊人員在一起開慶功會,但是沒有,她還在撰寫相關宣傳文章,在Facebook上發布推文,對全球發布。忙完工作,她在家庭群裡感謝父母,感謝我們掙錢送她到國外名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在華為成功策劃並舉辦了兩屆TrustInTech峰會,將在牛津大學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為此她由衷地感謝我們給予她的支持。她的一席話是對我們父母付出的一種肯定和感恩回饋,作為父母,我們內心感到非常幸福和溫暖,感覺她的表達非常rewarding。

孩子會在父母大量的付出之後,給予我們一個誠摯的表達,感恩父母,這種表達很暖心。我相信這個時候將來也會出現在大家的面前。

接下來看一下Susie的簡歷,她的簡歷光鮮奪目,我也很羨慕,讓我寫個人簡歷,都沒有孩子的簡歷這麼光鮮。她初中就讀於南外本部,高中就讀於南外中加班,曾任學生會主席、英文校報總編、畢業典禮學生代表發言人。 

她畢業於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的母校麥吉爾大學,麥吉爾大學是一所非常崇尚人文、自由、開放、民主的大學,位於蒙特婁,一個英語和法語雙語城市,近年來世界排名第17名、34名不等。

本科主修國際發展,輔修大眾傳媒,GPA很高,總分名列學院Top10。本科學習期間,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學一個學期。暑期,曾在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選修課程。

我上過一次他們大三的課,30多人在教室裡面上課,大多數是白人,亞洲人學文科的不多,對於一個中國人,在國外學文科,很辛苦。 

本科畢業後,到牛津大學就讀網際網路研究社會科學。碩士畢業後,在深圳華為總部工作,現在從事社交媒體工作,負責對外宣傳。

如今,畢業工作兩年了。大學期間非常注重實習,每年暑假均從事實習工作。Susie能夠自我規劃暑假實習,從不浪費任何一個暑假。一般加拿大本土的孩子會利用暑假去打工,掙錢作學費。有的中國留學生為了多修學分,會選擇Summer course暑期課程,Susie每個學期學分充足,所以她選擇暑期回國實習。 

她的實習經驗非常豐富,曾經在愛奇藝《時尚江湖》欄目、《精品雜誌》、搜狐公司、《非誠勿擾》欄目組和新東方實習過。實習期間,很敬業,很勤快、能吃苦。甚至能和專職工作人員一起熬夜工作。

在搜狐實習期間參與策划過公益活動,比如邀請百名美團外賣小哥品嘗孟非小面,她負責活動全過程每個環節的對接、聯絡和落實。實習期間就能夠實實在在地做事,做成事,很難得。

她在非誠勿擾欄目組做過助理,這些實習機會非常珍貴,對於她日後走上工作崗位,自主從事活動策劃,非常有幫助。 

孩子在加拿大留學期間,曾經服務於愛蒙城留學生聯盟網站,擔任記者和編輯。做過許多人物專訪,也曾為留學生策划過許多活動。曾以記者和編輯身份,參加過兩屆中加青年商會。

現在孩子已經工作兩年了。在華為總部從事社交媒體工作,壓力大,加班多,不過她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好領導,領導看重她的工作能力,能夠重用她。

她在華為擔任華為新聞對外播報主持人,英文製作,對全球觀眾發布。回顧她的幾期華為新聞播報,發現她作為女主播,水平一直在提高,這說明華為這個國際化大公司為年輕人提供了成長的平臺。當然,孩子自己工作也非常努力。在華為工作期間,她先後採訪過華為輪值董事會主席、財務總監、副總裁、CTO、CMO,甚至還採訪過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家獲獎者。

上面是孩子的介紹,我們現在談談家庭教育。作為家長,我們時時關注著孩子的成長。我在製作PPT的時候,不禁想到我們的教育孩子的初心是什麼?即我們教育目的是什麼?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家長該做什麼?孩子該做什麼? 

對於上述三個問題,首先,教育孩子的目的肯定是依靠學校和老師,把孩子培養成人。我覺得成人是很重要的。 

第二點,我們教育的目標是確保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即在身心健康基礎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次,孩子要具備一定的能力,從而能夠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裡有立足之地。 

第三點,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情,家長做家長該做的事情。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在快樂中學習。當然這個是很矛盾的,尺度要我們自己來把握。 

在快樂學習基礎上,要讓孩子努力地向前。當然,如果孩子太努力,太要好,那就要把握一個尺度,適時往回拉拉,就像我們家小孩一樣,有的時候要往回拉拉。

家長應該做什麼事情?家長要做家長分內的事情。在生活上我們要做他的助手,為他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我們要和他交心談心,做孩子的傾聽者。在家扮演一個能夠傾聽他的聲音的人,他也能夠很平等民主地和我們進行自由的交流。孩子出現困難的時候,我們要搭把手幫他度過困難期,做孩子可信賴的一個支持者。現在我的孩子已經工作了,但是她還會有焦慮感,會有壓力,也有挫折的時候,我們仍然在做她的傾聽者,她的支持者,困難時候的助手,家庭要作為她永遠的一個港灣,一個可以憩息的地方。 

我們今天來的家長年齡跨度比較大,如果要說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的話,我覺得每個孩子都天賦異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家長首先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去了解孩子。 

在座的有幾個小學生家長,我孩子在二年級的時候就顯示出她的寫作能力。她很早就表達過將來要到在什麼地方工作,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她說她喜歡北京,將來要到北京工作,從事傳媒工作,因為她最擅長的是寫作,而北京是中國的文化中心。 

孩子小學就讀於遊府西街小學,遊府西街小學不同於拉小、力學和琅琊路小學,學校注重素質教育。受益於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幹露的指導,孩子自二年級起,作文時常發表於《金陵晚報》和《揚子晚報》。初中在南外,又很幸運地遇到語文老師白金,作文屢次發表於報端,思想也日漸成熟。

父母要去了解孩子自身的特長,他/她的長板是什麼?他/她和別人的孩子不同的地方在哪裡?了解孩子之後,我們最好就順著他/她的特長去因勢利導,去引導他/她發展,把長板加強,每個孩子肯定有短板,如果你文科強,理科可能偏弱。理科偏弱勢必會影響普高成績,數理化這方面肯定會不如別的孩子,我們要趨利避害,所以中考後擇校時,我就去考慮什麼樣的學校適合我家孩子發展。

我們選擇了南外中加班,讓她讀國際班,國際班很多課程是可以去選修的,孩子選修自己擅長和喜歡的課程,讓自己的特長得以發揮,在擇校方面,我覺得我們沒有走彎路。 

其次,尊重孩子很重要,和孩子一起做決定很重要。比如中考之後選擇高中,讀普通高中還是國際班,上中加班、中美班還是中英班,我們跟孩子要共同商量,我們要尊重他/她,要跟他/她談透。那麼將來這個選擇就不是家長的選擇,而是孩子自己的選擇。 

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學會選擇,學會做出決定。這個過程是要慢慢去訓練的。比如讓孩子做主,申請高校,讓他自己去遞交申請材料,我們大人可以幫他把個關,防止中途掉鏈子。 

但是在孩子有困難的時候,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解決不了,父母可以諮詢專家或過來人,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關於親子關係,有一個小貼士,跟大家分享一下,跟孩子一定要勤溝通,會溝通,捕捉信息,了解情況,對症下藥。孩子跟父母在一起也就18年的時間,所以要珍惜相處的時光。

跟孩子在一起時,無論是在什麼樣的階段,都要抽出時間和孩子進行交流,會溝通,現在有很多的一些書籍可以去看,可以學會怎樣講孩子才會聽,要會溝通。

 

我們和孩子一起散步,或飯間閒談時,都會在無意間捕捉到一些信息,不要生硬地去溝通,那樣孩子會認為我們在套話。

通過捕捉到的信息,我們就會了解他有些什麼樣的小情緒,他對老師的怨言,對同學張三李四的不滿,對課業的畏難情緒等等,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動態。了解情況之後,我們就可以去對孩子進行疏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可能會面對一些問題,對此,我總結為以下幾點,權當是一種提示。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能做甩手掌柜,把孩子交給學校和老師,我們家長要自律,言傳身教,在孩子學習時,學會共同學習,比如晚間不看電視不追劇,樹立良好的家長形象。

二、青春逆反期

孩子初一初二時孩子會經歷逆反期,不同孩子輕重程度不同,摔門,發火,跟老師鬧彆扭,或是跟同學較勁,現象紛繁複雜。在那個特殊時期,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忍和讓,那麼一段時期過去,一切就會轉好。

小學時期孩子是個佼佼者,一上南外初中,班上都是尖子生,孩子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小麻雀,不為人矚目,那個時候孩子很難過,天天跟我說要轉學,我說轉學以後就沒有新的問題產生嗎?那段時間慢慢熬,過去了也就好了。

三、申請大學 

1)與孩子共同研究,篩選適合孩子的學校;

2)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她/他的強項,未來發展方向及未來就業地點;

在申請大學的時候,我們要根據孩子的情況,篩選出幾所大學,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他的強項,未來的他要做什麼?要跟孩子一起商量。我們家孩子屬於較早就知道將來要幹什麼的,而且她的目標從來沒改變過。

3)讓孩子自己去與老師溝通,聽聽第三方意見和建議;

孩子更願意聽取第三方的意見和建議。

4)讓孩子自己做最終決定,這樣有助於孩子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事後不怨及他人;

培養孩子學會對自己面臨的選擇做出最終決定,這是一個習慣的養成,從小到大,我們要慢慢培養,讓孩子獨立自主去做決定。

5)讓孩子思考,去學會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應該學什麼,將來做什麼,我要到哪個行業去工作,提前讓他學會思考,了解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6)讓孩子去辦理大學申請工作並跟蹤後續申請結果,父母一方協助管理整個申請過程;

申請大學對於在座大家而言還比較遙遠。我建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申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協作。我們沒有去找機構。當然,沒有經驗的父母可以依託機構去諮詢。

四、海外留學生活

1)每日早晚確認安全(如堅持通過微信發個笑臉);

2)不走夜路,晚自習要早歸;

3)經常與孩子溝通,了解其學習及生活起居情況、情緒狀況、一日三餐、社交等情況;

4)根據各個孩子個性特點,予以持別關注(如社交欠缺的孩子需給予情感關懷,如需要應積極地向群體尋求支持);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解決留學期間孤獨問題。如果需要,可以求助朋友,讓彼此的孩子多來往,一起吃飯,相互解悶。 

5)了解孩子的學習壓力情況,壓力包括聽課的壓力、考試的壓力等等,想法設法給予幫助:

多去傾聽孩子的傾訴。他跟我們講什麼我們就聽著,其實跟我們講的時候就是他的一種宣洩,宣洩過後,孩子心裡就舒服了。 

給大家一個建議,孩子留學期間,家長要去看看孩子,去體驗一下孩子的生活,包括她上學走過的路、吃飯的餐廳、看書的地方、她的教室,這些細節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 

6)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如交友沒有,與誰在一起,與誰分手了等等;

7)鼓勵孩子周末社交,比如:與朋友一起吃飯,緩解獨處的孤獨感,增加愉悅感,畢竟身處異國他鄉非常孤獨。

 8)儘可能參加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也是一種社交,有助於提高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拓寬孩子對外界人和事物的認識。

留學的孩子小留學生也好,大留學生也好,他們都會面臨內心的孤獨感。獨處肯定會產生孤獨感的,世人都有孤獨感。為了增強愉悅感,要鼓勵孩子與人交往,參加社團活動,參與社團活動有助於接觸人和外界事物。

4、 關於畢業去向的決定    

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留學期間他/她的喜好、沮喪或抱怨,根據孩子的意願,尊重孩子的選擇,共同做出決定。

5、回國之前必須做的事情     

 

信用卡銷戶,到當地中國大使館或領事館辦理留學證明等。

6、就業前必須做的事情:海外留學大學畢業證書認證

7、擇業 (Do what you love and love what you do)

至於擇業,我覺得最好 Do what you love and love what you do,就是說做你熱愛的事情,然後還熱愛你做的事情,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選擇工作時,興趣與能力相結合,去選擇有實力的大公司,積累工作經驗。製作簡歷,廣發簡歷,積極準備工作應聘筆試和面試。 

我和他父親都在國營企業做事,國企講究論資排輩,華為這個民營企業之所以發展得這麼好,和企業用人機制靈活有關,企業敢於大膽啟用優秀的年輕人,所以優秀的年輕人能夠迅速脫穎而出。

工作期間,仍會像求學時期一樣,面臨層出不窮的問題。如今我們還會隔三差五地去和孩子一起去化解問題,但是,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讓我們學會處事不驚,從容面對人生中各種問題,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最後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焦慮和壓力問題,焦慮人人都有,壓力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要保有的是耐心,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開花的節奏,遲早不同而已。作為家長難免會焦慮,但最好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和壓力傳導給孩子,其實孩子在學校就面臨來自老師和同學給予的壓力,所以父母要給孩子一個家庭,一個非常寧靜的港灣,一個心靈棲息之地。

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東西,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成長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賽跑,家長要起到榜樣的作用
    ——蒙臺梭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成長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賽跑。家長應起到榜樣的作用,並以有效的方法促進孩子自主的行動。家長教育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探索,認真負責的榜樣,家長還要營造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家庭學習氛圍,在多重生活情趣中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積極探索的精神。
  • 美文|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
    如同一場馬拉松比賽,你必須不斷加油,努力向前奔跑!」當我學習上取得好的成績時,父母勉勵我繼續加油,不能驕傲,學習需要有恆心、毅力與耐力;當我工作上遇到不順心時,父母便開導我,不要灰心,如果一次摔倒了,你就爬起來繼續向前,決不能自暴自棄、半途而廢,因為「只有笑到最後的人,才是贏家」。
  • 黃磊: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人生是場馬拉松
    孩子一天天長大了,看著身邊家長的帶著孩子認字,學英語,上各種補習班,玲玲媽媽感到非常焦慮。玲玲上小學後,發現好多同學多才多藝,成績好分數高,自己孩子總是差一截。都說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如果自己不做點什麼,自己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差距不就越來越大了嗎?終於,玲玲家在多年的母慈子孝後開始了雞飛狗跳的陪讀生活。
  • 人生根本不是競賽,所以沒有什麼輸在起跑線一說
    因為這句話把人生看成了一場賽跑,因此,小學生,甚至幼兒園階段就是起跑階段。所以就有了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一說。正因為有了這句話,許多父母就早早的讓孩子受教育,生怕比別的孩子慢一拍。於是,有了早教,於是,幼兒園就開始學小學課程,而小學越學越難。前不久居然聽說上海一些私立小學入學還要考家長,而且考題很奇葩——為了讀一個小學就這麼累,這讓其他國家的人的確覺得匪夷所思。
  • 課蟲:人生不是馬拉松,更不是短跑,而是一場接力賽!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思想轉變過程:在年輕的時候可能會認為人生就是一場短跑,成功要趁早,所以拼盡全力努力的奔跑。 到後來年紀大了,可能就會認為人生其實是一個馬拉松,不在乎是一開始跑的多快,而是在乎誰能堅持到最後。
  •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寫給參加2020年高考的學生們
    個體成長永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第四、請同學們務必明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但凡經歷過的人都會總結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的人生格言。的的確確,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德韋克教授在其著作《終身成長》裡介紹了一位49歲的男士不如意的人生。這位男士在少年時期就脫穎而出,成為美國天才兒童中心的小天才。
  •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二所副總工程師王廣金:人生的另一場「馬拉松...
    原標題: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二所副總工程師王廣金:人生的另一場「馬拉松」他跑了10餘年 【黨代表感言】 王廣金: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需要一種崇高的精神力量來支撐,奉獻就是這種精神力量的集中體現。 □本報記者 朱雪黎 「每一次跑都是一場自律測試。」
  •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拼的就是……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沒有作弊更沒有偷懶。馬拉松比賽,很難投機取巧。雖然有的人天賦異稟,但普通的人都差不多,那些表現突出優異的人背後,他們在不為人知的時候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辛酸與汗水。人生就像馬拉松,是快是慢也是檢驗自己後天努力的結果!短時間的領先或落後不能代表什麼,看的是誰能夠堅持到最後的勝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的樣子才是最好的人生。人生就像馬拉松,在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
  •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根本沒有起跑線!你信了嗎?反正我不信!
    「千萬不要相信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只有短跑才有起跑線。而人生是場馬拉松。」這一觀點在網絡上瘋傳。你信了嗎?反正我不信!信了的家長怎樣做呢?「我不能讓孩子受到興趣班的荼毒,我要讓他有個快樂的童年。」「學習成績不重要,人生是場馬拉松,等以後誰知道會怎樣?」以後會怎樣呢?除非你家孩子天賦異稟,否則,等到他長大了,後悔的概率還是比較多的。難道說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嗎?當然是,肯定是!我們先不說馬拉松,先說說孩子長個!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長高一點,但大家都知道孩子長高不是一天長成的。孩子從在娘胎裡開始,到他成人為止,他是不停的在長個。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自從有了這條線,多少家長奔波這、焦慮著;多少孩子負重前行,挑起了與年齡不相符的重擔。可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誰也不知道。看來這家還不錯人生其實是一場馬拉松也許真的很重要,可是很多人的起點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生在馬雲家的孩子,和生在普通人家的孩子,教育投資怎麼可能一樣?可是起點並不能決定一生,贏得人生得靠持久的堅持努力!起點, 不能決定,又何須糾結。人生的贏家,都是贏在路上。不管什麼時候起跑,都不晚,都來得及。只要你能跑起來,堅持下去,你就有可能贏得自己的人生。
  • 誰說人生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
    有人經常會說人生要贏在起跑線上,那我問你:誰跑馬拉松會在乎是不是站在起跑線上?人生其實就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賽跑。35歲其實才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的坎,但是35歲的年齡會多了一些壓力和焦慮,我們也經常聽到有人說人到中年不如狗,聽到這句話其實我想「ma」人。錢沒了可以再賺,朋友沒了可以再交,就連老婆跑了都可以再找。其實你什麼都不缺,就是缺一個從頭再來的勇氣,人生除了生死,其實都是小事,你說你慫什麼?
  • 《平凡的榮耀》蘭芊翊: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但也別「苟且而活」
    吳恪之被誣陷丟了補充協議,蘭芊翊想幫忙找出證據證明吳恪之的清白,而這時候高聰明跟她說了一句話,他說,人生是場馬拉松,我們得從長計議。高聰明知道能源組幾個領導的為人,他的一番好心提醒其實已經告訴蘭芊翊該怎麼做才能自保,不過蘭芊翊卻回他:你說的對,人生是場馬拉松,不能帶著一時的苟且,就帶著悔恨跑一生。那樣真的太累了。蘭芊翊不想為了一時苟且,幹出悔恨一生的事情。
  • 別再被起跑線「騙」了,撒貝寧:我們的人生是場馬拉松
    事實就是如此,我們沒辦法選擇自己的「投胎」,沒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家人,更沒辦法選擇自己的人生起點。沒錯,按那種想法來看,站在起跑線之前,我們就已經輸了。但是,我們真的就這樣輸了嗎?真的會就這樣一直輸下去嗎?當然不是!1、千萬別相信什麼「人生別輸在起跑線上」,只有百米短跑才那麼在乎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大家一起出發,誰能堅持到最後才是關鍵。
  •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不是要贏在起跑點,而是一直願意跑!
    人生就像是參與一場馬拉松,我們不追求贏在起跑點,卻是希望孩子能「一直願意跑」,這樣終究才有機會登上高峰。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
  • 《極限挑戰》贏在起跑線上,沒有抵達人生終點,誰都可以爭冠軍
    事實證明,很多跑進前20名的同學,起跑線並不是最前面的那個,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超越了對手!節目最後同樣的6道題,孫紅雷、黃磊、黃渤、羅志祥、王迅這幾個人也做了一遍。結果除了最後一題父母視為驕傲,孫紅雷和羅志祥前進了6步。剩下人都在原地。
  • 白巖松:這不是一個短跑的時代,而是一個長跑的時代
    人生不是短跑比賽,是一場馬拉松,比起跑線更重要的,是前進的方向。因為規定起點的人是你,規定終點的人也是你。1.人生是場馬拉松,一時輸贏不代表著一世輸贏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當中,很多家長,為了不讓自己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非常辛苦地安排自己的小孩,報舞蹈班,繪畫班之類的課程。
  •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保持危機感!
    題記: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一定要不斷的進步,才能激流勇進。 我的高中時代是在縣一中度過的,宿舍八個人都考上了本科。其中有兩個小女孩學的都是化學專業,一個讀的是211的大學,而另一個讀的則是普通的省屬大學。
  • 找準人生「起跑線」
    為了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許多家長不惜對孩子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各類輔導班、特長班也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而在近日,一支來自俄羅斯的小學生足球隊讓中國的家長們尷尬地發現,他們可能找錯了「起跑線」。    北京市地壇小學上周在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少年迪納摩隊進行的一場足球友誼賽中0∶11慘敗。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可以看到,中國學生比對方高出了一頭多。
  • 人生馬拉松,一步一腳印
    轉自2020年第3期《校友通訊》
  • 人生是馬拉松--「寶貝,你慢慢來!」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而是馬拉松式的長跑——馬拉松從來沒人在意搶跑,因為絕不會有人「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寶貝,你慢慢來!」 幼兒從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開始了他們的人生 「馬拉松」,孩子在幼兒園的三年其實已經在為入學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