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我用一句話概括《廣義相對論》?——卿眼看世界之15

2021-02-15 信馬由韁

題記:預祝各位讀者2016年身體健康、家庭和睦、事事順利!在2015年最後一天,謹以此拙作致敬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傑作《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我堅信,這是您看過的最簡單易懂的相對論科普文章。

導讀

如果我不發表《狹義相對論》,五年內就能有人發表

如果我不發表《廣義相對論》,五十年內恐怕都無人能發表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點進來看的朋友估計十有八九是衝著這個牛逼哄哄的標題的,為防淪為標題黨,下面就用一句話概括愛因斯坦的傑作《廣義相對論》:

任何物體的自身質量都能不同程度地引發空間彎曲(時空扭曲),從而形成我們常識裡認知的所謂「萬有引力」。

看明白了沒?不明白我再換個說法:世界上沒有「萬有引力」,它是質量引發的空間彎曲造成的假象。這下明白了麼?不明白也沒關係,2015年是《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1915年11月25日),而這一理論迄今只有1‰不到的人能真正理解。

分割線以下部分可以忽略,直接去文章底部點讚吧,哈哈

——————Hi,我是分割線——————

有耐心的咱繼續,先來理一下

相對論的「生平」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科學家的聖殿裡人才濟濟,他們為今天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和技術進步提供了前僕後繼的卓越貢獻。然而,在這殿堂裡,每一門學科僅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巨匠能冠以裡程碑式人物這一頭銜。在物理學界,僅三位宗師有此殊榮——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

在牛頓經典力學(還記得初中物理?)理論之前,伽利略幾乎為當時人類所有已知的物理現象作了總結和歸納,並將這一學術成果轉化到天文學界。牛頓所說的自己是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獲得的成就,伽利略就是他所提的巨人裡最偉大的一位(沒有之一)。這位涉獵廣泛的科學家甚至是文藝復興後期的標誌性人物。而巧合般地誕生於伽利略逝世同一天的伊薩克·牛頓在25歲前幾乎完成了包括經典力學原理在內的所有個人科學成果(成名要趁早啊)。此後,物理學界在其學術成果基礎上發展了分析力學(拉格朗日)、波動光學(託馬斯∙楊)、電磁學(麥克斯韋)、熱學(焦耳)。難怪,1900年物理學大會上,開爾文勳爵說,「物理學大廈已經建成,今人只需做一些修繕即可」,然而這位洞悉力不凡的科學大家也表示,「大廈外明朗的天空中還飄著兩朵烏雲——黑體輻射和邁克耳孫實驗」。果然,這兩朵烏雲在五年內分別灌溉出兩個顛覆性理論:「量子理論」(1900年)和「(狹義)相對論」(1905年)


這兩個理論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指引著物理學界不斷前進。當然,本文主要談相對論。

在愛因斯坦最初公布其理論時,科學界因為其高深莫測而一片茫然,甚至數年內緩不過來。直到1919年一戰結束其理論得到逐一驗證,愛因斯坦才成了新的物理學權威並被奉為天才級科學家。儘管如此,1921年,愛因斯坦最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原因仍然不是其相對論,而是表彰他在光電理論方面的傑出貢獻,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理論竟沒有得到諾獎,也是史上一大遺憾了。

先簡單說一下《廣義相對論》的前奏——《狹義相對論》。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這位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屌絲」——專利局小公務員一下名震學界,他在當年先後發表了《分子大小的新測定》、《熱的分子論所要求的靜止液體中懸浮小粒子的運動》、《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三篇重磅論文,緊接著他又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和《物體的慣性是否決定其內能》等兩篇闡述相對性原理的文章(後被歸為《狹義相對論》)。在這些論文發布的開始幾年裡,大西洋兩岸的科學家大都陷入困惑,因為早幾年他們還沉浸在歡呼物理學有關問題都趨於解決的快樂之中,沒想到一個26歲的年輕人瞬間把物理學帶進了新的高度。先總結一下狹義相對論的核心:

1. 相對性原理——所有物理學定理在慣性系中都有相同的表述(顛覆牛頓經典運動力學)

2. 光速不變原理——在所有慣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維持速度C(30萬公裡/秒)不變。

沒想到吧,《相對論》就這麼簡單,難怪一直拿不到諾獎呢,嘿嘿

這兩個理論推導出我們現在科普中經常提到的幾個推論

— 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所有物質能達到的速度上限是真空中光速c

— 時間膨脹理論(時間和空間是統一的,高速運動中的物體可明顯體驗到時間變慢)

— 物體縮短,即高速運動中的物體將出現長度縮短現象

— 質量增大,即高速運動中的物體質量會出現有比例增加

— ­質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轉換,即質能方程:E=mc2(這是核武器的最基礎科學理論)

而此刻的愛因斯坦,已不滿足於之前的研究,因為他驚愕地發現,萬有引力似乎是無時無刻地瞬間存在的

比如,按照萬有引力理論,假設太陽突然消失,地球將瞬間被拋出原軌道「飛出去」,就像鏈球運動員突然脫手,鏈球就飛出去了。而根據狹義相對論,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引力的傳遞必須遵循光速最大原理。也就是說,就算引力的傳播能達到光速,則地球起碼在前8分鐘是「安全的」。這個矛盾令他十分糾結。於是,1907年開始,他著手如何將牛頓經典力學中最重要的引力理論納入到新的相對論體系。8年後的11月25日,他的論文再度驚豔全世界,這就誕生了《廣義相對論》,本文開始時已將其用一句話進行了概括。

為什麼會驚到世界?因為《廣義相對論》直接告訴世人,萬有引力根本不存在物體之間彼此吸引只是質量本身引發的不同程度的幾何效應——空間彎曲,或者叫「時空扭曲」更加合適。


如果用圖形來描述,則是筆者在「卿眼看世界13」裡最後一部分所述的

用立體幾何到高維幾何的延伸(如下圖)


《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與萬有引力公式比較如下

當然,這個複雜的(二階非線性偏微分)場方程並非愛因斯坦一人之功,還有他的貴人「格羅斯曼」及希爾伯特的巨大數學奉獻。其中,格羅斯曼也是推薦和輔導愛因斯坦學習黎曼幾何的好友(據說專利局的工作都是他介紹的),正是黎曼幾何中關於高維度的推導,讓愛因斯坦對引力的思考有了本質飛躍和對經典物理的徹底顛覆。附帶說明一下,在狹義到廣義之間的十年裡,不僅有愛因斯坦本人對物理學原理的思考,也有格羅斯曼、閔可夫斯基都一批數學家對愛因斯坦在數學上的幫助。由此可見,數學作為自然科學之母,和物理學尤其是理論物理學有著不可分割的學術關係。


歷史上人物平均智商最高的合影


《廣義相對論》得到了哪些顛覆性的結論?

O 萬有引力不是真正的力,而是質量引發空間彎曲(時空扭曲)的表現

O 行星繞日運動本質上就是慣性運動(物理學界和天文學界曾否定的「伽利略錯覺」得到愛因斯坦平反)

O 地球上的自由落體運動也是慣性運動(第一個結論的推論)

哪些實驗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來看一下科學史上著名的「三大驗證」

Ø 引力紅移

相對地球而言,太陽表面大量存在的氫原子的光譜線振動頻率變慢波長變長,因此,其所有光譜線會向振動頻率偏慢的紅端移動,以此證實大質量物體上的時間因為受空間彎曲的幹擾比小質量物體上的時間走得慢(太陽質量是地球的三十多萬倍)。補充說明,氫原子光譜是最簡單的光譜,而原子本身是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的基本構成單位。

Ø 水星近日點進動誤差

1915年以前,通過牛頓運動定律得到的水星近日點的進動,與實際觀察值之間每一百年有43.11角秒(1角秒=1/3600度,是極其精密的弧度單位)的無法解釋的誤差,而廣義相對論則用場方程彌合了其中43.03角秒的差值,這是天文學界對廣義相對論的強有力證明。當然,我們看到,仍然有極其微弱的0.08角秒沒有得到彌合,雖然100年裡這個差值幾乎可以忽略,但天文學要求的高精度仍然給此事留下了些許陰霾,或者說,影響水星近日點進動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太陽的扁率等,這一點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究。

Ø 光線偏折(大質量物體可以使光線的行進線路產生偏折)

英國的愛丁頓爵士在一戰過後的1919年帶隊前往西非的普林西比藉助日全食過程在6分鐘內拍攝到了15張照片,經過和實際星空比對後得到結論:偏轉角度值非常接近於廣義相對論推算的結果。這一次科學合作也是增進英德兩國一戰後友誼的光輝之舉。

《廣義相對論》一定是真理嗎?

在被廣義相對論顛覆之前,牛頓經典力學就是真理。

顛覆之後就是錯的嗎?不是,只是在不同的參照系條件下。或者說,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牛頓力學完全正確。所以,今天的太空研究甚至發射人造衛星依然使用牛頓力學,可以做到完全精確。而如果用廣義相對論方程,反而捨近求遠了。

廣義相對論引發的對物質世界的探索目前還有至少以下問題沒有徹底解決

1. 與量子物理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

2. 人類已知四大基本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的本質中後三種至少目前還無法用一組方程來統一解釋

3. 物質的質量能引發時空扭曲,那麼質量本身是什麼?

4. 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原子,其內部還有更小的基本粒子,其屬性是什麼?(已建立「超弦理論」)

5. 黑洞和暗物質(能量)的預言尚未得到完全核實

6. 時間旅行到底可不可以?(狹義與廣義的局部悖論性)

總結

《廣義相對論》為人類進一步認識世界、探索太空和宇宙的奧秘提供了新的視野,由此引發的一切科幻至今越來越迷人,包括2014年轟動世界影壇的科幻巨作《星際穿越》(Interstellar)中關於超時空穿越、大體積黑洞卡岡圖雅、蟲洞等都是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對宇宙學的新認識而引發。


《星際穿越》中科幻的超大黑洞卡岡圖雅的外觀(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

延伸閱讀

《狹義相對論》英語為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根據字面也可以理解為「特殊相對論」——因為其特殊的相對性原理。同時,荷蘭物理天才洛倫茲也對電磁理論和光物理的性質研究到了十分接近愛因斯坦理論的地步,為進行區分,洛倫茲建議以此命名。

《廣義相對論》英文則是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General」一詞本身有「通用」和「普遍」的意思,可理解為「通用相對論」,暗示了將一切通用物理學理論涵蓋的豪氣和自信。

當然,這一通用概念在愛因斯坦時代依舊留下了前文所述的一些遺憾。今天,以霍金(Hawking)、索恩(Thorne)、蘇士侃(Susskind)等物理學大家都在為尋求物理學的聖杯——大統一理論(Grand United Theories)而努力。又或者,像科幻片裡描繪的那樣,這個理論的最終結果就是一組方程式而已。(全文完)


有趣的思考

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看到過去」的體驗,例如,我們看到的太陽永遠是8.3分鐘之前的,月亮永遠是1.27秒之前的。請問,這是為什麼?

請同時注意收看2016年初的《愛因斯坦的世紀大逆襲》

長按,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系列之七:戰爭下的廣義相對論
    看官須知,公元1500年時地球上大部分人的生活與公元前1500的人差不多,然而,這之後的500年,人類陷入翻天覆地的偉大革命之中,至今尚未結束。這革命幾乎都歸功於科學,而揭竿而起發動這場科學革命的,就是牛頓。
  • 極簡科普:什麼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廣義在哪裡上面說了狹義相對論,那廣義相對論又是啥?狹義廣義,從名字上來看,也應該知道廣義相對論適用的範圍更廣一些。還記得上面在說狹義相對論的時候我說了狹義相對論是基於慣性系的麼?於是愛因斯坦就絞盡腦汁,把相對論從慣性系推廣到非慣性系,要讓這一套思想真正的在不管有沒有加速度都能使用,愛因斯坦成功了,後面這個在非慣性系裡也能用的就叫廣義相對論。等效原理大家還記得我在上面一句話說狹義相對論的時候,說狹義相對論是把牛頓體系裡除了萬有引力定律以外的東西都給推了一遍麼?
  • 通俗解釋一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然後好景不長,愛因斯坦看看他筆下的公式,OMG,看看我都推導出來了一些啥?如果光速是不變的,那麼運動的物體時間會變慢,長度會縮短,質量會增加,這個世界瘋了麼?愛因斯坦推出來的這一套就是狹義相對論。所以,簡單的來說,狹義相對論就是愛因斯坦假設光速在不同的參考系下都一樣,然後把牛頓體系裡除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東西重新給推理了一遍。
  • 通俗的解釋一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我們先看狹義相對論(叫狹義是因為狹義相對論只在慣性系中有效,它考慮的是平直時空的問題,不涉及引力),看看它到底修正了牛頓力學的哪些東西,看看有哪些東西到了接近光速的時候就不能用牛頓力學來解釋了。不聽話的光本來牛頓的世界一切都安靜祥和美好,宇宙的規律似乎盡在掌握之中,但是這時候出現了一個不聽話的東西:光。
  • 如何用一句話證明,你懂廣義相對論?
    二、伽利略和牛頓我至今都記得,課本中介紹牛頓時說到:在伽利略去世的第二年,牛頓出生了。沒錯,伽利略逝世於 1642年1月8日,牛頓出生於1643年1月4日,伽利略是近代科學之父,牛頓是近代物理學之父,這不得不讓人猜測——牛頓難道不是伽利略投胎轉世?
  • 廣義相對論簡史
    大衛·希爾伯特出席了愛因斯坦在哥廷根的講座,第一次聽到了有關廣義相對論的概念,並開始構建自己的想法。11月4日,愛因斯坦宣布自己和格羅斯曼犯的錯誤已經被解決。他幾乎完成了廣義相對論。11月13日,大衛·希爾伯特給愛因斯坦寄去了他的論文,說他已經完成了廣義相對論,並邀請愛因斯坦去哥廷根討論。不過愛因斯坦拒絕了。
  • 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下)
    1905年,剛剛發表了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就已經開始思考廣義相對論,用了十年才最終完成。那他想要的是什麼呢?我們知道狹義相對論的出發點是「相對性原理」:一切勻速直線運動或者靜止的坐標系下,物理定律都是一樣的。現在愛因斯坦想的就是,為什麼非得限制成「勻速直線運動"呢?為什麼「加速運動就不行呢?
  • 廣義相對論 ——純粹理性思維的巔峰之作
    這標誌著廣義相對論的誕生。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歷經七年切磋琢磨而成的純粹理性思維之巔峰之作,其採用的數學工具抽象艱澀,其得出的物理結論出人意料,而貫穿其中的創造者的敏銳直覺更讓人自嘆弗如。在1919 年恆星光線經過太陽附近發生彎折的預言被觀測證實以後,愛因斯坦一夜之間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相對論成了艱深學問的符號,而「愛因斯坦」乾脆就是天才的同義詞。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到底有啥區別?
    之前的所有文章,我們多次談到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概念,其實這裡所說的相對論僅僅是狹義相對論,其中長度收縮僅僅是一種相對效應,也就是地面人看運動的物體,長度變短了,但是運動物體自己看自身,長度依然是沒變的,這就是長度的相對性,如果不理解這個,可以翻翻前面的文章看下。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是什麼?
    要了解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兩個理論大概說了什麼?狹義相對論我們先從狹義相對論說起,其實狹義相對論解決了一個物理學的重大矛盾。在愛因斯坦之前,最成功的兩個理論分別是牛頓提出的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提出麥克斯韋方程。
  • 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為什麼特別難理解?
    上一篇文章中我詳細談到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概念,大家應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不過大家肯定也有疑問,對「時空彎曲」概念依然有點蒙圈。別急,這一講我將進一步給大家剖析時空彎曲概念。其實空間彎曲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並不存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三維空間本身是平直的,但是三維的空間加上一個時間,合併成的「四維時空」為什麼就變得彎曲了呢?這是因為根據前面狹義相對論的結論:時間本身具有相對性,會因參考系變化而變化。而空間本身也是具有相對性的,所以具有相對性的空間+具有相對性的時間,組成的「時空」這個物質就變得特別有「可塑性」了。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如何理解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以用幾個字來表達:「時空告訴物質是如何運動的;物質告訴時空是如何彎曲的。」但是,物理學家約翰·惠勒的這一簡短描述隱藏了一個更為複雜、更深刻的真理。除了量子理論,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即:引力理論和關於行星、星系和整個宇宙的理論。
  • ——從萬有引力理論到廣義相對論
    憑藉等效原理和廣義相對性原理,愛因斯坦於1916年提出了全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在給出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以後,愛因斯坦第一時間通過弱場近似方法求解引力場方程,並給出了廣義相對論下計算的水星近日點進動與牛頓理論的誤差值為43.03,與實際觀測值非常接近。
  • 坐標系困境:廣義相對論險入歧途
    學者在研究他那兩年間的筆記資料時,找到了廣義相對論完整的方程式,最多只缺少一些細節性的東西。匹茲堡大學科學史及愛因斯坦研究專家John Norton說:「這確實應該已經是最終的理論。原來,在廣義相對論提出的最後關頭,愛因斯坦發現了一個嚴重的缺陷,這令他在懷疑與發現的歧途上顛沛流離,幾近讓他抹殺掉自己最大的科學成就。而他當時所做的決定至今依然深刻影響著數學和物理學。
  •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起源
    導語:2015年11月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百年紀念。本文介紹了廣義相對論的起源,從牛頓物理學與電磁學的矛盾到洛倫茲變換,從只適用於慣性系的狹義相對論到可適用於非慣性系的廣義相對論。
  • 人類的眼睛:廣義相對論誕生之後
    但是在人類的所有科學理論中,此前沒有其它任何一個理論能夠像廣義相對論一樣,如同藝術品一般,純粹的體現出人類抽象思維能力的美感。廣義相對論遠遠地走在了實驗觀測的前面,正是因為如此,愛因斯坦使理論物理學家由他開始成為了一種特殊的行業,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進行抽象思維,他們的工具是數學,這也使理論物理學成為唯一一門理論可以領先於實踐的學科,物理學的面目被永遠的改變了。
  • 「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都說時間會變慢,有啥區別?
    也就是狹義相對論分析的一切都是以「慣性系」為前提,但是我們現實生活基本都是非慣性系,所以急需一個理論拋開慣性系,讓所有理論再非慣性系也成立,這個理論就是: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中處理「時間變慢」就不需要慣性系了,隨便挑一個參考系就行,儘管這個參考系受力也沒關係,只要是參考系就可以用廣義相對論來分析。
  • 提出廣義相對論30多年後,愛因斯坦仍在擔憂這件事
    來源:環球科學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理論之一,廣義相對論經過時間的檢驗,已經成為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石。但鮮為人知的是,即使到了20世紀50年代,由於缺乏實驗證據,對廣義相對論感興趣的人也並不多。因此,愛因斯坦試圖將廣義相對論推廣為新的理論。
  • 廣義相對論與黎曼幾何系列之十一:等效原理
    時光荏苒,又過了半個世紀……愛因斯坦來到了這個世界,他最感興趣的事就是探索上帝的思想和意圖,想了解上帝到底在開些什麼玩笑?玩點什麼花招?儘管愛因斯坦小時候不像是個神童,但後來也並非「大器晚成」,他26 歲就以解釋光電效應和建立狹義相對論而一鳴驚人。
  • 略論量子感應、天人本一與廣義相對論的同一性
    (2)天人合一觀是廣義相對論包括但不限於物質世界的中國古代表述版本,廣義相對論是天人合一觀在物質世界中的現代物理學表達。二者的區別是:天人合一觀自覺地同時處理有意識的物質(人,代指一切生物)和無意識的物質(天,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廣義相對論在目標上只處理無意識的物質(物理世界),客觀上也適用於有意識的物質(例如人及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