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吃餃子,小心耳朵被凍掉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冬至吃餃子,就成了一件約定俗成的事兒,一到冬至這天,大家就開始問候:「今天吃餃子了嗎?」
關於冬至吃餃子,還真的有這麼個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大雪紛飛的冬至,張仲景看到很多人饑寒交迫,還凍壞了耳朵,心裡難過不已。於是就包了鍋羊肉餡餃子,人們吃下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特別舒坦,所以就有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俗語。
到了後來,除夕,正月初五, 元宵,入伏,立秋,立冬……只要是個大日子,都要吃餃子來慶祝。
餃子好不好,全在餡一口,自己調出的餡,好不好全靠臨場發揮,要麼味道重了些,要麼口感差沒味道,其實只要學會這幾招,餃子鮮香多汁,比飯店好一萬倍!
葷素1:1,好吃最營養
日常做餃子餡時,若是肉餡太瘦,吃起來發柴口感不好,若是太肥又過於油膩,一般肥瘦3:7或4:6,做出的肉餡最好吃。
當然,只吃素不夠滿足,可只吃肉也不夠健康,所以最好在餃子餡中加些蔬菜,菜和肉的比例為1:1或1:0.5較為合適。不僅更營養,而且還能吸收油脂,增加口感。
保留菜汁,保留營養
許多朋友在製作餃子的時候,為了追求口味和外形,在調餡兒的時候,習慣把蔬菜中的汁水擠出來倒掉,但這樣就損失了相當一部分的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和一些有益的植物化學物。
我們可以保留這些營養豐富的菜汁,在餃子餡兒中加入一些幹香菇末、粉絲、蝦皮吸收菜汁,或者加入一兩個雞蛋等能吸水保水的食材,這樣不用太多油也能有好口感。
同一方向分次攪拌
許多朋友絞肉餡時都隨意攪拌,導致做出來的餡料鬆散難吃。其實只需朝著同一方向分次攪拌,做出的肉餡黏糯成團,好吃彈牙。
記得要從加調味料開始,到加水都要朝著同一方向快速攪拌。打水時要分次少量,直到水被肉餡吸收後再加水,記得一份500g的肉配上250g半份水,做出的餃子餡汁水飽滿。
肉餡冷藏半小時
剛攪拌完的肉餡不容易包餃子,可以放置在一旁醒一會,或是直接放入冰箱冷藏30分鐘,肉餡更緊實,更入味,而且更好包。
開點腦洞
餃子這麼任人發揮的食物,不搞點創新簡直就是浪費。來看看達人們是怎麼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