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我學者揭示兩棲動物有強大免疫系統

2020-12-13 中國科學院

  8月16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張雲小組發現,兩棲動物具有強大的免疫系統,該研究對揭示動物環境適應的策略和物質基礎、闡明哺乳動物與人的環境適應機制和疾病發生機理具有科學意義。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脫氧核糖核酸研究》雜誌。

  「兩棲動物分布廣泛,在平原、丘陵、高山的各種複雜生態環境中都能發現它們的蹤影。一方面,兩棲動物皮膚須擔負呼吸、保持水分和體溫調節等生理功能,裸露的皮膚也成為微生物入侵的薄弱區域;另一方面,許多物種還可以生存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中,如充滿各種微生物的泥水塘。」張雲說。

  據介紹,對於兩棲動物是如何適應各種惡劣環境並生存繁衍的問題,目前尚不清楚。

  為此,該研究組的博士趙鋒和向陽等利用產自雲南山區的大蹼鈴蟾為研究對象,首先開展了對大蹼鈴蟾皮膚和血液轉錄組的深度測序和免疫系統分析,進行兩棲動物自身模型天然免疫應答功能性實驗。研究發現大蹼鈴蟾健全和強大的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並首次闡明兩棲動物炎症小體的存在及其在宿主抵禦微生物感染中的重要功能。

  據悉,生物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適應環境,並在不同的有害因素,如物理、化學、微生物等刺激下保持自身的穩態。兩棲類動物是從水生的魚類演化到真正陸生動物之間的過渡類群,在脊椎動物的系統進化中非常關鍵。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8-19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植物「免疫系統」工作原理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 人有免疫力,植物有免疫力嗎?答案是肯定的,看似嬌弱的花花草草,可能遠比你想像中來得堅強。 植物具有複雜、精細調控的免疫系統,可植物抗病蛋白被發現至今已經20多年了,人們卻仍然不清楚它們的工作原理。 這一謎題在4月5日得以揭開。
  • 科學家發現沙粒病毒如何影響宿主天然免疫系統
    9月18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獲悉,該所肖庚富團隊發現,沙粒病毒聚合酶L蛋白具有多種生物功能,並對宿主天然免疫系統產生影響。
  •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2021-01-14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智障相關蛋白分子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熊志奇小組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智障相關蛋白CDKL5在興奮性突觸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增進了對CDKL5相關疾病機理的理解。相關研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智障是一類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疾患,不僅給患兒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 【中國科學報】跳蚤「降級」終將修改教科書---中國科學院
    那麼,中國導師是如何指導英國學生完成論文的呢?這還要從他倆的相識說起。  2018年,在英國皇家學會牛頓國際學者基金資助下,蔡晨陽到布裡斯託大學開展為期兩年的工作學習。其間,他收到了正在英國讀高中的捷克男孩Erik的郵件,希望他能幫忙鑑定甲蟲化石。  蔡晨陽欣然同意,於是他和Erik相約在布裡斯託大學進行交流,並為其設計了甲蟲化石的一系列研究課題。
  • 我國學者揭示相變材料新階段
    我國學者揭示相變材料新階段來源:《中國科學報》2017-06-06 馮麗妃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研究組及其中外合作者,首次在單一材料中實現了雙離子的電場可控結構相變,並揭示了基於三態相變過程中光、電和磁學特性調控的器件應用。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中國科學報】發出中國光學學者好聲音
    進入21世紀,長光所與國際學術交往不斷增加,編輯部意識到,「中國應該有一本國際一流水平的英文光學期刊」,並且「為科學家辦刊,由科學家辦刊」。  有了想法,長光所便付諸行動:無論是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會議,還是長光所作為東道主發起的活動,編輯部都通過各種途徑結識光學領域的國內外科學家。「與他們探討在長春光機所創辦一本光學英文期刊的可行性。」
  • 【中國科學報】精益求精做「有趣」科研
    作為「香江學者計劃」第一批入選者,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副研究員周亮從香港的導師、香港大學教授支志明團隊學到了——  2014年春節後,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應化所)副研究員周亮即將結束為期兩年的「香江學者計劃」。  「收穫不少,感慨不少。」周亮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道。
  • 借冷凍電鏡慧眼,看清細菌「天然免疫」細節
    這項研究著眼一種細菌識別外源入侵DNA的免疫防禦系統,即I型限制修飾(Type I R-M)系統。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人員系統性解析了Type I R-M系統與靶標DNA及兩種噬菌體抑制蛋白(Ocr和ArdA)的多種生理構象的三維結構,並配合突變及生化分析,揭示了該系統的組裝、催化和調控機制。
  •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6:31:26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馬瑜婷和Guido Kroemer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壓力-糖皮質激素
  • 揭示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確保細菌在病毒...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破解了這個長期以來的謎團: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可確保細菌菌落在遭受病毒感染後得以生存。除了揭示細菌用來保護自己免受病毒感染的新策略---這種策略與植物免疫系統所採用的策略驚人地相似---之外,這項研究還揭示了許多新的反轉子,在將來,這些反轉子可能會加入到基因組編輯工具包中。
  • 貪吃的古蛙:古生物學家發現億年前兩棲動物之間戰爭
    格尼蛙和腹中的諾敏螈化石北京時間5月23日消息,今日,中國與英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白堊紀地層發現了非常罕見的蛙類胃容物化石,這讓我們首次詳細了解史前兩棲動物之間驚人的捕食關係,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中國科學報】西太平洋觀測:護航「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科學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過去8年,在NPOCE國際合作計劃參與機構協同努力下,西太平洋海洋環流深海潛標陣列建設取得巨大進展,最終於2017~2018年建成了由近30套潛標組成的西太平洋主要環流系統全覆蓋的首個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並具備了數據實時傳輸的能力;同時,基於已獲得的珍貴觀測實驗數據,發現了諸多新的科學現象與西太平洋環流新特徵,並揭示了其多尺度變化規律。
  • 【中國科學報】金屬硫化物礦物壓溶機制闡明
    但迄今為止,科學界仍未明晰揭示這類礦物的溶解機制,尤其是壓力作用下的溶解機制。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和平課題組對應力作用下的金屬硫化物礦物溶解作了系統研究,他們應用極化曲線和交流阻抗譜方法,定量考察了黃鐵礦的壓溶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黃鐵礦的壓溶作用是一個原電池腐蝕過程。他們發現,黃鐵礦的電極電位與作用其表面的彈性應力存在負線性相關關係。
  • 【科技日報】半世紀寫就兩棲動物資源「國情報告」
    他就是我國兩棲動物學泰鬥,今年79歲的費梁研究員。  在最近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費梁牽頭的「中國兩棲動物系統學研究」項目團隊首次完成了我國國家級兩棲動物物種編目,編研的《中國動物志·兩棲綱》《中國兩棲動物圖鑑》《中國兩棲動物彩色圖鑑》,被稱為中國兩棲動物資源最完善的「國情報告」,並獲得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Science:構建首個人類胸腺細胞圖譜,揭示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為開發...
    這種人類胸腺圖譜揭示了新的細胞類型和鑑定出指示未成熟的免疫細胞如何發育為T細胞的信號。它還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理解影響T細胞發育的疾病,比如重症綜合性免疫缺陷(SCID),並加入到正在構建的人類細胞圖譜(Human Cell Atlas)計劃中。胸腺位於胸部,可產生T細胞,即抵抗感染和疾病的關鍵白細胞。這些T細胞隨後離開胸腺進入血液和身體其他部位以便進一步成熟。
  • 人類免疫系統的起源
    然而,隨著近半世紀以來免疫學的進展,人們發現,部分骨髓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就在此成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T細胞是對抗感染和疾病的關鍵白細胞。這些T細胞在離開胸腺後,進入血液和身體的其他部位進一步成熟。T細胞尋找並消滅入侵的細菌和病毒,還能識別癌細胞並殺死它們。胸腺與其他器官很不一樣。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出東亞鼠尾草屬物種新分類系統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出東亞鼠尾草屬物種新分類系統 2018-10-15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東亞是鼠尾草屬的分布中心之一,其中有超過80%的種類分布在中國,且大多為中國特有物種,但相關的研究工作極為匱乏,成為在世界範圍內全面認識和探討鼠尾草屬系統親緣、生物地理格局成因及性狀演化研究的「瓶頸」。
  • 【中國科學報】「金鑰匙」開啟骨質疏鬆症治療「大門」
    【中國科學報】「金鑰匙」開啟骨質疏鬆症治療「大門」 2019-04-15 中國科學報 何靜 黃辛 據悉,科研人員藉助了長效激動劑,延長了「鑰匙」在「鎖芯」上的停留時間;讓拍攝對象處在溫度為零下180攝氏度的一個溶液狀態的巨大膜環境中,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助力精準「開鎖」;又通過精巧細緻的三維分類技術捕捉到了高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鑰匙開拔」的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