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報】我科學家闡明重複基因表達分化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對重複基因表達分化的模式、過程和機制進行了研究,並取得重要突破。相關論文日前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理學》。 研究人員以擬南芥中的APETALA1(AP1)和CAULIFLOWER(CAL)基因為例進行了研究,這兩種基因在表達的時、空、量上均有差異,且差異與其調控區一些轉錄因子結合位點的存在與否有關。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黏土礦物高嶺石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礦物學家》。 黏土礦物是一類具有納米結構的含水層狀矽酸鹽礦物,廣泛分布於地球表層系統。
-
科學網—粘土礦物之間轉變機制獲新發現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一)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何宏平課題組在粘土礦物之間的轉變機制上的研究獲得新發現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中國科學報】音樂可提升言語感知能力
但為什麼音樂訓練能帶來這樣的益處,其具體機制尚未被闡明。 中科院心理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憶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合作,運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音樂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對言語自下而上的聽覺編碼能力和自上而下的言語運動預測能力,而且加強了聽覺—運動系統的跨模態信息整合,在不同強度的背景噪音下,這種單通道和跨通道加工能力的提高以不同的權重動態促進人們的言語感知能力。
-
【中國科學報】我學者揭示兩棲動物有強大免疫系統
8月16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張雲小組發現,兩棲動物具有強大的免疫系統,該研究對揭示動物環境適應的策略和物質基礎、闡明哺乳動物與人的環境適應機制和疾病發生機理具有科學意義。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脫氧核糖核酸研究》雜誌。 「兩棲動物分布廣泛,在平原、丘陵、高山的各種複雜生態環境中都能發現它們的蹤影。
-
【中國科學報】真菌次級代謝研究獲系列成果
然而,大量真菌基因組測序表明,真菌中超過90%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處於沉默狀態,極大地限制了新代謝產物的發現及其合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尹文兵課題組針對真菌中大量「隱秘」基因簇的問題,長期從事從基因到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激活、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近一年來取得了三個具有系統性和原創性的成果。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智障相關蛋白分子機制
神經所的這項工作揭示了CDKL5在興奮性突觸發育中的重要作用,找到了CDKL5定位於突觸的分子機制,並且提出CDKL5的特定突變可能致病的原因。(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5-21 第1版 要聞)
-
—《化學與生物視角下酸性礦山廢水中次生礦物的地球化學過程(英文版)》
針對金屬硫化物礦區的野外調查數據發現:礦區上遊水體中高濃度的重金屬和硫酸根往下遊運移的過程中濃度會逐漸降低,即使綜合考慮匯流水體的稀釋作用,下遊水體中重金屬的總量也是在減少。研究表明,受納酸性礦山廢水的河流水體中次生礦物的形成和轉化對重金屬的遷移轉化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
-
中國農科院狂犬病病毒感染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重要人獸共患病與烈性外來病研究團隊在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
【中國科學報】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並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礁棲海藻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
-
廣州地化所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高嶺石化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2:1型黏土礦物向1:1型黏土礦物轉變的反應,但目前對其反應過程與機制還存在不同認識,即固相轉變(solid-state transformation)和溶解-再結晶(dissolution-recrystallization)。
-
基於不同分析方法研究磷酸根在礦物表面吸附機制的進展
對磷酸根在礦物表面吸附反應機制的深入認識,有助於了解其在陸地和水環境中的形態、遷移、轉化和生物有效性。論文總結了磷酸根在常見(土壤)礦物表面吸附機制的研究進展。各種分析技術或方法,如OH-釋放量分析、Zeta電位分析(電泳遷移率測試)、等溫滴定量熱法、原子力顯微鏡、X射線光電子能譜、紅外光譜、核磁共振波譜、X射線吸收光譜、表面絡合模型、量子化學計算等,均以不同方式揭示磷酸根在不同礦物體系的吸附機制。磷酸根的吸附量與OH-釋放量之間的化學計量關係可用來揭示吸附過程。
-
【中國科學報】植物激素重大研究計劃八年:從跟蹤到超越
通過研究其結構和作用機制,可以人工合成類似效應的生長調節劑,提高農作物產量、品質和抗性。 項目總體負責人、指導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植物激素是植物科學中的前沿和熱點,涉及植物生長、發育、適應、抗逆等所有環節,除了具有基礎研究的意義,還同農業生產直接相關。近年來隨著植物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飛速發展,植物激素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48:52 德國哥廷根生物物理化學MPI Reinhard Lührmann和Holger Stark
-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第三屆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大會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2015-05-14 中國科學報 丁佳 此次會議主題涵蓋遺傳進化、發育機制、信號轉導、生理與代謝、幹細胞研究和神經生物學等領域,並設立中國會議專場。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和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將為大會作特邀主題報告,40餘位優秀科學家分領域作特邀報告,探討果蠅研究的最新前沿進展,並展望該領域的未來發展。
-
上海交通大學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
《中國科學報》報導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團隊在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生產化學品研究方面又獲突破,揭示了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該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光合效率對於食品安全、能源供給和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
【中國科學報】「金鑰匙」開啟骨質疏鬆症治療「大門」
【中國科學報】「金鑰匙」開啟骨質疏鬆症治療「大門」 2019-04-15 中國科學報 何靜 黃辛 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團隊和王明偉團隊、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團隊以及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團隊等在《科學》上發表文章稱,他們應用冷凍電鏡技術精準解析了1型人源甲狀旁腺激素受體(PTH1R)與Gs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其長效激活狀態下的分子動力學機制
-
「中國科學報」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
李培金給《中國科學報》舉了一個例子,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七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等問題,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因此,深入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對植物分子輔助育種、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復旦大學發現鎂離子通道調節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服部素之和閆致強團隊利用晶體結構、電生理記錄等手段,發現ATP調控鎂離子通道MgtE、維持細胞內鎂離子動態平衡的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