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音樂可提升言語感知能力

2020-12-11 中國科學院

  長期以來,音樂、語言和大腦的關係吸引了眾多科學家的探索與研究,但至今仍未洞悉其中的奧秘。有研究表明,音樂訓練可以提高人們在噪音環境下的言語感知能力。但為什麼音樂訓練能帶來這樣的益處,其具體機制尚未被闡明。

  中科院心理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憶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合作,運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音樂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對言語自下而上的聽覺編碼能力和自上而下的言語運動預測能力,而且加強了聽覺—運動系統的跨模態信息整合,在不同強度的背景噪音下,這種單通道和跨通道加工能力的提高以不同的權重動態促進人們的言語感知能力。

  這項研究招募了平均年齡22歲的音樂家與非音樂家各15名。經過測試發現,音樂家比非音樂家在噪音幹擾下而非安靜情況下具有更強的言語辨認能力。相比非音樂家,音樂家在布洛卡區等左側額葉言語運動腦區和右側顳上回和顳中回等聽覺腦區表現出更強的激活,並且這兩個腦區的激活程度與音樂家的音節識別成績呈正相關。

  研究進一步對磁共振成像數據採用多體素模式分類算法評估音樂訓練如何影響言語刺激在大腦中的特異性編碼和表徵,結果顯示,音樂家比非音樂家在雙側額葉言語運動區和顳葉聽覺區對不同音位特徵的神經反應模式表現出更強的區分度,並且隨著噪音強度的增大,相比聽覺區,左側言語運動區對音樂家成績提高的貢獻程度更大。

  此外,功能連接分析發現,相對於非音樂家,音樂家的雙側聽覺區與同側或對側運動區的功能連接更強。不僅如此,左側言語運動區對於音位的區分能力以及右側聽覺區與右側言語運動區的功能連接強度能夠正向預測被試的音節識別成績。

  這項研究所給出的提示在於,音樂訓練可加強言語刺激的聽覺編碼、運動編碼和聽覺—運動系統間的信息整合,三種機制根據聽音難度的動態變化以不同的權重共同促進噪音環境下的言語感知,從新的角度解析音樂訓練強化言語加工的腦機制。同時,該結果提示音樂訓練在改善老年群體以及聽力和言語障礙人群的言語感知能力上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良好的應用前景。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12-08 第3版 科普)

  長期以來,音樂、語言和大腦的關係吸引了眾多科學家的探索與研究,但至今仍未洞悉其中的奧秘。有研究表明,音樂訓練可以提高人們在噪音環境下的言語感知能力。但為什麼音樂訓練能帶來這樣的益處,其具體機制尚未被闡明。
  中科院心理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憶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合作,運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音樂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對言語自下而上的聽覺編碼能力和自上而下的言語運動預測能力,而且加強了聽覺—運動系統的跨模態信息整合,在不同強度的背景噪音下,這種單通道和跨通道加工能力的提高以不同的權重動態促進人們的言語感知能力。
  這項研究招募了平均年齡22歲的音樂家與非音樂家各15名。經過測試發現,音樂家比非音樂家在噪音幹擾下而非安靜情況下具有更強的言語辨認能力。相比非音樂家,音樂家在布洛卡區等左側額葉言語運動腦區和右側顳上回和顳中回等聽覺腦區表現出更強的激活,並且這兩個腦區的激活程度與音樂家的音節識別成績呈正相關。
  研究進一步對磁共振成像數據採用多體素模式分類算法評估音樂訓練如何影響言語刺激在大腦中的特異性編碼和表徵,結果顯示,音樂家比非音樂家在雙側額葉言語運動區和顳葉聽覺區對不同音位特徵的神經反應模式表現出更強的區分度,並且隨著噪音強度的增大,相比聽覺區,左側言語運動區對音樂家成績提高的貢獻程度更大。
  此外,功能連接分析發現,相對於非音樂家,音樂家的雙側聽覺區與同側或對側運動區的功能連接更強。不僅如此,左側言語運動區對於音位的區分能力以及右側聽覺區與右側言語運動區的功能連接強度能夠正向預測被試的音節識別成績。
  這項研究所給出的提示在於,音樂訓練可加強言語刺激的聽覺編碼、運動編碼和聽覺—運動系統間的信息整合,三種機制根據聽音難度的動態變化以不同的權重共同促進噪音環境下的言語感知,從新的角度解析音樂訓練強化言語加工的腦機制。同時,該結果提示音樂訓練在改善老年群體以及聽力和言語障礙人群的言語感知能力上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良好的應用前景。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12-08 第3版 科普)

相關焦點

  • 優利康在中國全球首發可識別言語情緒的助聽器
    據估計,全球有超過四億聽力障礙人群,而在中國有超過七千萬中重度聽障人群。「在我國,言語理解能力,特別是不同環境下言語理解的能力,一直是困擾諸多聽障人士的難題,也是聽力技術不斷應對的挑戰。幫助聽障人士在各種環境下聽得更清晰、更舒適,並進一步增強聆聽體驗,是聽力行業一直努力的方向。」
  • 人類對於音樂的感知能力是先驗的嗎?
    和聲學教材也會強調音程的協和與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不但取決於不同的音樂環境,更是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們的音樂審美觀念有關。對我啟發最大的是在學習二聲部對位的時候,純四度被認為是不和諧、不穩定的。一方面,我從情感上很難接受人類對於音樂的感知力不是先驗的,否則世上豈不就不再有評價音樂好壞的標準了嗎?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事實表明似乎我們對於音樂的感知力就是後天習得的產物。
  • 【中國科學報】用科技提升硅藻土的附加值
    複合絮凝材料產品  吉林省長白山硅藻土礦區是中國最大的硅藻土,特別是優質硅藻土的產地,其儲量超過中國硅藻土總儲量的一半。  中科院生態環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隸屬於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水資源材料課題組負責人王丕新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何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將自然資源進一步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是我們課題組研究的初衷之一。」  日前,水資源材料課題組在硅藻土高值化應用方面獲新進展,並通過吉林省科技廳組織的項目驗收,相關的研究內容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6項,其中3項獲得授權。
  • 言語表達能力訓練提升建議
    言語表達能力訓練提升建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系列文論)語文的根本是言語的學習,核心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言語主要分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口頭語言既是學習的目的,也是學習的主要方式。書面語言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一、口頭語言表達1.表達的完整性意識教學伊始就要讓學生有完整表達的意識。特別是在低段的教學中,要多明確指出。如:請把話說完整。也可適應引導學生用一定的句式進行訓練。如,請用「因為……所以……」來說等等。
  • 3D建模提升機器人空間感知能力
    機器人可透過這套模型模擬人類觀察環境的方式,提升對周遭空間的感知能力。 MIT研究團隊認為,要使機器人聽從較高端的指令,首先得讓機器人以人類的方式觀察周遭環境,於是研究團隊利用開放源碼的Kimera資料庫,打造出一套名為3D動態場景圖的模型,協助機器人迅速生成周遭環境的3D地圖,並將環境中的物件與語義標籤都包含在內。
  • 論言語發音與感知的互動機制
    拉大音類之間的距離也就提高了言語交際的清晰度,使得言語交際不模糊,而擴散的距離必須要適應這種語言的音系格局(Liljencrants & Lindblom 1972)。Sutho語,特別是Ndebele語,元音少,元音間的聲學和感知空間就寬裕,Sotho語/a/上面的元音是/ε/,所以受最後一個音節/pi/的元音/i/協同發音,舌位可上升的空間比英語的大。Ndebele語/a/上面的元音是/e/,受最後一個音節/pi/的元音/i/協同發音,舌位可上升的空間就更大,協同發音的效果更能彰顯出來。
  • 音樂訓練是如何影響中國兒童大腦的發育和認知能力的?
    他們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分辨出媽媽的聲音和其他人的聲音,他們在出生以後也能夠分辨出這段音樂是我在媽媽肚子裡聽過的,那段音樂是我沒聽過的。 我還想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聽音樂是可以改變我們的認知能力的。這是一個視覺忽略症的患者,他們因為中風或者腦腫瘤,右側頂葉出現了腦損傷,因此如果一個東西呈現在左側視野,他是沒有辦法意識到和感知到的。
  • 教學研究| 外語能力與音樂介質相關性的國際研究綜述
    Schon et al.(2004)、Magne et al.(2006)使用行為學和電生理相結合的實驗方法,證明了音樂訓練有助於增強個體對語言音高的感知能力。Moreno et al.(2009)對32位8歲兒童實施6個月的音樂訓練之後,發現音樂對被試兒童的語言具有正遷移作用,被試兒童的閱讀能力和辨音能力都得到顯著提升。
  • 【中國科學報】科研儀器共享效率提升三鑑
    據披露,科研設施與儀器利用率進一步提升,同時發現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分科研設施與儀器重複建設和購置,存在部門化、單位化、個人化的傾向,專業化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科研設施與儀器對科技創新的服務和支撐作用尚需進一步提升。  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是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突破關鍵核心重大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
  • 我們想看看音樂訓練是如何影響中國兒童大腦的發育和認知能力的 |...
    這是一個視覺忽略症的患者,他們因為中風或者腦腫瘤,右側頂葉出現了腦損傷,因此如果一個東西呈現在左側視野,他是沒有辦法意識到和感知到的。對於這樣的一些病人,如果給他們聽他喜歡的音樂和不喜歡的音樂,相對於不喜歡的音樂,當他們聽喜歡的音樂時,出現在左側視野的物體能夠更好地被感知和意識到。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皮秒精度任意序列發生器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皮秒精度任意序列發生器 2018-07-17 中國科學報 【字體:,並實現了時間解析度達5皮秒(10-12秒)的任意序列發生器,從而將高精度時間序列發生功能的時間精度首次提升至皮秒量級。
  • 提升通信、態勢感知能力 美陸軍發展高空氣球項目
    ↑安裝中的美陸軍高空氣球平臺據外媒報導稱,美陸軍正探索利用高空氣球作為一種低成本方式,為部隊提供更強的通信和態勢感知能力,同時增強陸軍在多域作戰中的裝備多樣化能力。據報導,美陸軍高空氣球項目主要指可在1.8萬米至2.7萬米高空長時間飄浮的氣球平臺和飛艇,可在陸地、海洋和空中進行遠距離、廣域通信,偵察、監視敵縱深目標,中繼和增強現有空、天傳感系統等。近年來,隨著商業市場對高空氣球的研發投入,該領域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其中最重要的是續航和有效載荷性能。目前,高空氣球可在大氣平流層懸浮數周,在空機動和操控性更強,完成任務後更易於回收。
  • 美國腦波音樂 |輕鬆提升專注力、記憶力
    歡迎加入以上是美國腦波音樂之一首黑馬少年秉承著「誠實、奉獻、善良、愛、平等、尊重」為原則以培養中國兒童高效學習為目標給在中國孩子帶來有溫度的教育:一2型:啟動間腦,刺激下視丘、間腦分泌荷爾蒙,逐步發揮腦波感應能力一5型:串聯全腦,強化統合全腦各腦頁間神經傳導聯結功能二6型:超高頻激活大腦網絡,逐步開發第三隻眼,增強超感官投射能力二7型:進一步開發間腦,增強靈商,提升願望知能
  • 如何培養寶寶的感知能力?
    這樣,不僅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他的感知能力。發揮語言的促進作用孩子在觀察事物時,父母應給予說明講解,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又可以促進感知能力的發展。總之,通過語言的作用,可以使孩子更好的理解所感知的事物,對事物的感知也越來越細緻、精確、迅速、完整,從而大大提高感知能力。使感知服從既定任務孩子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自我意識也漸漸強起來。父母可以使孩子的感知逐漸服從於一定的任務,也就是讓孩子根據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以便提高感知的自製性,培養更高一級的感知能力——觀察力。
  • 【中國科學報】新算法可快速選出最優子集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學欽團隊與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張和平合作,針對線性回歸模型的基準問題——最優子集選取,提出一種新的快速算法其中,線性回歸模型具有簡潔性和可解釋性,成為最有用的科學研究工具之一。最優子集算法泛指多元回歸分析中自變量選擇時旨在尋找為數不多的、根據指定準則是「最優」回歸模型的計算方法。儘管線性回歸模型使用廣泛,但其中一個基本問題——如何在一組變量中選擇最優的子模型,尚未解決。得益於現代科技的發展,數據的收集越來越便利。
  • 蘋果新專利:懸掛系統配觸覺反饋 提升駕駛員態勢感知能力
    據蘋果公司所說, 該系統包括一個變壓空氣彈簧,能夠將懸架調整至中立位置,並且能夠低頻位移,以及調整一個可高頻位移的液壓驅動活塞。該系統可通過觸覺反饋(裝置位移提供的反饋)將信息傳遞給駕駛員,從而提升駕駛員的態勢感知能力。此外,該系統還能增強車輛的制動能力。如果車輛以低於一級平順性(primary ride)的頻率振動,該系統能夠補償振動頻率,從而降低乘員的暈車風險。
  • 【中國科學報】保護「第三極」上的生命搖籃
    作為該區域的大國,中國近年來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扶貧經驗可為區域發展提供哪些借鑑?《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全球「基因庫」  高山被喻為地球健康的「晴雨表」,高海拔地區發生的變化往往決定著下遊地區河流的流量、流速及季節變化,農作物的收成及人民生計的可持續性。
  • 音樂早於語言產生? _科學中國
    11月14日,國外媒體報導維也納大學認知生物系博士安德裡亞·拉維尼亞尼(Andrea Ravignani)稱,音樂行為是構成音韻模式的第一步,之後才逐步形成語言能力。而他這一發現是通過對松鼠猴的實驗得出的。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研究員陳豔紅:
    手捧「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陳豔紅依然不敢相信眼前的獎章就是頒發給自己的。「這是我第一次獲得國家級獎項。」她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只是做著普通預報員的工作。」接受記者採訪時,陳豔紅始終很羞澀、靦腆,話語也不多。不過,從她質樸的言語中,記者依然能感受到這位年輕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堅韌與不易。
  • ​吹泡泡與兒童言語語言發育
    原創 範起萌、楊閃閃 上海新華醫院康復醫學科新華科普吹泡泡與兒童言語語言發育言語治療師有很多的「訓練神器」,但是問起兒童言語治療師,他們喜歡的言語治療工具是什麼,「泡泡」一定必可不少!3.增強腹部肌肉力量和增加呼吸支持能力:較大的腹部肌肉力量可為患兒講長句子提供支持,鼓勵患兒每次練習時持續不斷地吹泡泡,也可以讓患兒在吹泡泡時坐在平衡球上增加腹部力量。4.促進手眼協調和練習身體部位命名:跟稍大一點的孩子玩可以增加一點樂趣,嘗試用他們的耳朵、鼻子、前額、肘部、腳來接觸泡泡,將眼睛和手的動作聯繫起來,也可以促進手眼協調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