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和知覺在心理學上合起來就叫做感知。感知就是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對各種事物的直接認識。感知雖然說是初級的心理過程,但對寶寶的心理發展卻是一個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初為父母的你,應該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的感知能力。
讓寶寶多多接觸事物
寶寶開始邁步走路了,他的視野突然之間就開闊了。好奇而又好動的本性,使他非常喜歡擺弄東西。父母要因勢利導,讓他擺弄各式各樣的更多的東西。這對孩子積累經驗,增長智力有好處。
孩子長到三四歲時,獨立性強了,活動範圍也隨之擴大了,父母在這個時候應有意識的讓他在遊戲、學習、勞動中感知更多的事物。如認識各種蔬菜,區別各種交通工具,辨別不同顏色,區分不同氣味,等等。
孩子再大一點,應引導孩子去觀賞大自然。大自然是增長孩子知識的最好老師,可以讓孩子在絢麗多姿、萬紫千紅的自然風景中大飽眼福,任其玩耍。這樣,不僅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他的感知能力。
發揮語言的促進作用
孩子在觀察事物時,父母應給予說明講解,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又可以促進感知能力的發展。例如,看到一個事物,就要幫助孩子命名,可以藉助於詞區分近似的東西,如馬、騾、驢;也可以幫助孩子藉助於詞認識事物的共同特點,如麻雀、燕子、鴿子等都有羽毛、有翅膀、會飛等;還可以幫助孩子藉助於詞概括地認識事物,如吃過酸葡萄,再見到山楂,父母只要一說像葡萄一樣酸,孩子不嘗也知道山楂是酸的了。
總之,通過語言的作用,可以使孩子更好的理解所感知的事物,對事物的感知也越來越細緻、精確、迅速、完整,從而大大提高感知能力。
使感知服從既定任務
孩子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自我意識也漸漸強起來。父母可以使孩子的感知逐漸服從於一定的任務,也就是讓孩子根據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以便提高感知的自製性,培養更高一級的感知能力——觀察力。
發揮音樂的作用
眾所周知,音樂家對辨別音色的能力很強,畫家對顏色的辨別能力同樣很強。因為他們經過長期的訓練以後,使得他們的感官變得很靈敏,如果從小多為寶寶提供鍛鍊的機會,也可以逐步加強他們的感知能力。
提高寶寶感知能力的遊戲
在日常生活中,要抓住一切機會,訓練孩子的感官。例如,帶孩子上街或去公園,你可以有意識的問孩子,「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哪兒飄來的香味?」隨時啟發孩子調動感官去感知周圍的事物,這樣,孩子的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訓練孩子感官應由易到難,並照顧到孩子的興趣,使他們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發展思維、分析、綜合能力,並用連貫、恰當的語言表達和記憶,提高想像能力,變成一個聰明的孩子。
隨著寶寶的成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加長了,可是目的性和感知性卻仍然比較差,特別容易被無關的事物所吸引。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進行一種有目的、有計劃、較持久的感知活動,鍛鍊寶寶對事物的專注及感知能力。爸爸媽媽可以利用簡單的觸摸、講故事、發問或一些需要技巧性的遊戲,寓教於樂,培養寶寶的感知能力,為寶寶建立事物抽象的聯想能力。
下面,我們來介紹兩種比較適合提高寶寶感知能力的遊戲。
1,切蛋糕
第1步:媽媽拿來道具蛋糕,還有許多水果、奶酪。媽媽和寶寶一起把這些水果、奶酪都插到蛋糕上,媽媽可以引導寶寶先做什麼,「寶寶,先把櫻桃插到蛋糕上,寶寶真棒!」
第2步:「寶寶再來插一個草莓吧,寶寶做出的蛋糕一定非常好吃」,讓寶寶把草莓插到蛋糕上。
第3步:水果都認得出了,那接下來再來個奶酪,「寶寶,知道哪個是奶酪?」寶寶找來奶酪,媽媽來引導他來把奶酪插在蛋糕上。
第4步:蛋糕做好了,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來剪彩。媽媽要握著寶寶的手和寶寶一起來切蛋糕,一邊切一邊數蛋糕數
第5步:讓寶寶自己動手切蛋糕,並且引導寶寶把切好的蛋糕放到桌子的一角。
2,小動物找家
第1步:拿來貼有小動物的木質像小屋子一樣的玩具,擺在桌子上,把窗戶上貼的不同的小動物取下來,讓寶寶來幫小動物找自己的家。媽媽先和寶寶一起來幫小動物們找家,先給小兔子找家,讓寶寶在房子中找到貼有小兔子的房子。
第2步:媽媽拿著小狗,讓寶寶在桌子上找到小狗的家,並指出來哪個是小狗的家,然後讓寶寶自己把小狗放到家裡。
第3步:媽媽可以把小狗放到熊貓的家裡,把熊貓放在兔子的家裡,小動物都不在自己的家裡,讓寶寶分別幫不同的小動物找到自己的家,並把小動物們放回自己的家。
第4步:寶寶找到小動物的家後,媽媽拿著動物的家,讓寶寶來找小動物,並用手指指出來這個家是哪個小動物住的?
第5步:幫小動物找好家後,再來核對一下,以加深寶寶對遊戲的印象,媽媽來說小動物的名字,讓寶寶來指相應動物的家。看小動物是否在都在自己的家裡。
實際上,培養孩子的感知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只要初為父母的你,注意培養孩子的感知能力,那麼,你家的寶寶肯定就是最聰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