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表達能力訓練提升建議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系列文論)
語文的根本是言語的學習,核心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教學中要花大力氣進行語言的實踐活動。言語主要分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口頭語言既是學習的目的,也是學習的主要方式。書面語言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
一、口頭語言表達
1.表達的完整性意識
教學伊始就要讓學生有完整表達的意識。特別是在低段的教學中,要多明確指出。如:請把話說完整。也可適應引導學生用一定的句式進行訓練。如,請用「因為……所以……」來說等等。
2.表達條理性意識
交流表達的目的在於清晰地傳達自己的意圖。在表達時注意有邏輯的表達。多運用基本的關鍵句式。如「承接關係的「首先……然後……接著……最後……」等等。也可用序號形式的。如,我有幾方面或幾個看法。第一是……,第二是……等等。
3.表達的描繪性意識
語文學科有其特殊性,在表達時往往與描繪形容相關。在描繪性在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多用修飾詞,儘量把事物或狀態表達清楚。二是多用比喻,當無法描繪的時候可借用比喻來表達。
4.表達的觀點性意識
表達很多時候是為了陳述觀點。在表達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觀點性表達的習慣。如,用觀點性語言開頭:「我覺得,我認為……等等」。另外更重要的是表達要圍繞自己的觀點去闡述。如,我覺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從這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如此等等。
二、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是語文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語文學習最終要培養的目的是讓其有書面表達這種輸出的能力。書面表達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學習建構,二是實踐運用。
(一)學習建構
1.積累
學習語言的建構是教學重心。建構需要有認知基礎。不斷豐富學生的認知基礎是建構的首要條件。因此,在積累背誦上要不遺餘力,特別是在學生思維還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的時候,讓要學生多積累。低段的學生尤其如此,他們記憶力強,是黃金積累時段。特別是優秀經典,要達到一定的量,以便以後給學生作為範本去學習與臨摹。
2.學習
在建構主義中,知識是圖式形式呈現的。學習知識就是不斷豐富、改變自己的圖式結構。學習的過程就是現有圖式與呈現的知識產生融合或矛盾過程。
(1)重視已有知識結構
教學要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要準確找到學生的發展區,要在教學時對學生已有知識結構有個清楚的認知,所設計的教學要在此基礎上進行。
(2)讓學生主動發現文本的表達特點
文本表達的特點是學習語言運用的重點。首先要讓學生有主動發現的意識。在學生接觸文本時,要讓學生主動去發現文本表達上的特點。要在文章的結構、表達手法、遣詞用句等方面多想想。想想作者是用什麼詞,什麼句,什麼形式來表達的,為什麼這樣去表達等等問題。其次要有意識培養學生發現的能力。學生發現的能力是一個逐步培養,不斷訓練提升的過程,要教給學生發現的一些方法,要多採用一些措施來鼓勵學生的發現。爭取在發現的意識與發現的能力上雙管其下,互相促進,以提升學生語言研究的能力。
(3)要有學習素材的整合意識
學習上,某一目標的達成往往不是單一任務就可以完成的,要經歷過基本的認知過程,甚至要經歷過反覆的練習才能達成。為了達成目標,我們要創造性地整合素材,甚至開拓性地創造素材。
(4)要有核心目標的意識
語文學習的目標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多樣的。在目標上,我們要有核心目標的意識。要牢牢抓住核心目標並遵循認知的規律,讓學生從理解到內化再到運用。
(二)實踐運用
書面表達是實踐運用。學習的內化也需要實踐運用的強化與檢驗這樣一個過程。
1.學習與表達實踐要保持一致性
在讀寫結合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習方式與表達方式的一致性。學習了什麼方式,就要在實踐過程中針對這一表達方式進行實踐,而不是另外形式的表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在教學中著力學習了虛實結合的特點,在實踐運用設計時就要針對這特點進行設計,而不是設計「你想對小女孩說什麼」這樣情感自由表達的語言實踐訓練。
2.實踐表達不能只是一個虛化的形式
在教學中,時常看到因時間關係,實踐運用的訓練往往變成一個機動環節或一個課後練習環節。這一環節因沒有展示往往不能達到強化學生學習目標的意識,不能真正了解學習的程度,達到因反饋交流而進一步補充的效果。這一環節也因此更關鍵!即使真沒有時間練習,至少也要讓學生有一個思維表達的過程。
3.實踐訓練要以片斷形式多開展
學生的語言實踐訓練是一個檢驗過程,在教學中要切實把握好訓練的形式與時間。一般來講,包括反饋五至八分鐘左右。因此要讓學生形成拿筆即寫的意識,不要拖拉。
4.實踐訓練要開拓思維,避免內容形式單一
實踐訓練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特定的表達思維與形式,在內容上要避免雷同,在方式上鼓勵創新。可儘量結合所學綜合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