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孩子》這檔兒童節目中,曾經有一個視頻,一名4歲的東北小網紅,她叫李欣蕊。
與她4歲年齡形成強烈「反差萌」的是,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講起話來有理有據,能快速應對主持人的各種提問。
言語間透露著一股超出自身年齡的「老成」勁。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怎麼別人家的小孩,這麼能講!
而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孩子在語言表達能力則是這樣的:
a.不敢講話:內向膽小、在人前不敢講話,總是低頭不語。
b.聲音太小:說起話來和蚊子哼哼沒什麼兩樣。
c.說不出來:內心緊張,特別上臺發言或者上課回答問題,滿頭大汗、面紅耳赤。
d.說不清楚:無論是上課回答問題,還是當眾說話、上臺發言,都不知道自己要講什麼、內容不清、邏輯不明、不是結結巴巴、前言不搭後語,就是說著說不下去。
當孩子第一聲叫「爸爸」或「媽媽」的時候,爸媽們的喜悅心情是無法用言語所能表達的。
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說的也越來越多了,許多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琴棋書畫各種專長,卻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卓見成效的技能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其實孩子說的話裡,藏著他的未來:
生活中,口才好的人更容易脫穎而出,成為人群中的焦點,把握住機遇。工作中,表達清晰、有邏輯的人,總是讓同事更信任,領導更重視。感情中,會說話的人,往往自信有魅力,會結交朋友、找對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期是發展口語的最佳期,抓緊這個時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是發展智力,發展口頭、書面表達能力、理解知識能力的前提。
那麼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分享5點實用建議給大家~
讓孩子「想說話,敢張口」
朋友的兒子已經4歲了,可說話還是結結巴巴。在家裡,他要是要什麼東西,就用手一指,家人就給他拿去。
遇到比較複雜的需求,表達不清楚的時候,急得兩手直比畫,就是表達不出來。朋友看著他就著急,想不明白他的嘴怎麼這麼笨?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代勞過多,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凡事只需要恩一聲就能獲得幫助,結果孩子失去了語言表達的需要,也失去了說話的機會。
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而不是讓父母去猜測。
要避免代勞過多,給孩子提供充分的說話的機會,(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需求)便是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
創造機會,讓孩子「樂於說」
長久以來,許多家長已將與孩子的交流的任務交給了冰冷的玩具、電視或電腦,將為孩子說故事的樂趣交給了錄音機……
我們要孩子面對各種無生命的「物」,卻忘記孩子需要的是「人」的交流。
在許多成人的社交場合中,孩子往往被晾在一邊。他們沒有講話的外界要求,也就缺乏口語表達的內在要求。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從精神上給予關心和愛護,而非物質的過於濫用,不管工作有多忙,父母每天都應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共同有意識地與自己的孩子溝通、交流。
家長要經常能與孩子玩到一塊,加強互動,就拿明星杜江來說,除了對孩子的各種哭鬧都能用哄的方式來包容他外,更多時候,他還能和孩子一起玩,通過和孩子的相處來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
家長對待孩子要耐心一點,慢慢引導孩子,讓孩子樂於說話,多說一點。
持續輸出,讓孩子「有話說」
表達能力好的孩子,背後一定有大量、持續和未曾間斷的輸出。
孩子早些年,說的話基本上就是看的繪本上的、你家裡常說的。
換句話說,孩子早些年說出來的話,都是「背下來的」。他看的越多、消化的越多,積累在一起,才能輸出來。
所以可以儘可能讀各種不同風格的繪本,無論是天馬行空的,還是語言沉鬱的,風格不限,接觸的越多越好。
無論後面語言的技巧是什麼,這一步都永遠是基礎,不可以替代的。
同時使孩子有用於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有豐富的生活空間和生活經驗也是必需的,這樣孩子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臺灣著名明星小S在日常生活中則會刻意帶女兒許俏妞參加朋友聚會,希望能夠通過環境自然地影響孩子,還曾帶女兒擺地攤實踐,訓練她與人的溝通能力,從而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多帶孩子接觸外界,體驗各種生活,感受與自己長期生活的地方環境或習慣、風俗等的不同,讓孩子自己去觀察,鼓勵孩子用語言與人溝通,讓孩子多看、多說、多記。
感統訓練,讓孩子「說的好」
人體是一部複雜的「機器」,所有的行為都需要依靠整體完整的感覺統合條件支持才能夠正常表現。
所以,感覺統合是人體發展的能力基礎,感統失調會影響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
而語言能力的發展對感覺統合能力的依賴極強(前庭不足會影響孩子語言信息的過濾,傳遞,理解,判斷,觸覺不足可能帶來神經衝動,當孩子衝動時就說不出話,本體覺不足會令孩子出現語無倫次,大舌頭等)。
家長可通過感統訓練,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下面推薦5個感統小遊戲,為家長們介紹在家如何進行感統訓練。
金雞獨立家長可以先手把手地教孩子用雙手扶著椅子的靠背,提起孩子的一條腿懸空約5秒,然後放下。過程中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孩子怎麼做。
深蹲讓孩子身體挺直,雙手向前平舉或雙手抱頭,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屈膝蹲下至大腿與地面平行。
毛巾卷找一條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將孩子整個捲起來。然後輕輕滾動或下壓毛巾卷,強化他身體各部位的觸覺感受。
大籠球讓孩子仰躺在地墊上,家長用大籠球在其身體各部位進行擠壓。
拍氣球把氣球往上拋,然後雙手輪流向上拍打氣球,儘量不要讓氣球落到地上。
語言遊戲,讓孩子「說出樂趣」
除了刻意和孩子交流,其實在各種生活場景中,有一些鍛鍊語言的遊戲,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能讓其認真思考及表達自己的想法。
文字地圖帶著孩子從家裡走到一些有趣的地方之後,讓孩子描述你們所經過的路線,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文字把線路記錄下來。
比如,描述去冰激淋店的路線。把孩子寫的「路線圖」交給其他人,看看他們是不是能夠根據孩子的描述找到目的地。如果找到了,你們就可以一起吃個冰激凌。
如果不能找到,一起看看哪裡的描述出了問題,再對文字地圖進行修改。
畫裡有什麼這個遊戲非常適合小朋友。給孩子一張畫,讓他告訴你,他在畫上都看到了什麼。鼓勵他描述畫上的場景、人物、顏色……他能看到的任何東西。
對大一些的孩子來說,讓他們想像一下,這幅畫的場景之前可能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再問問他們,畫上的故事會向怎樣的方向發展?
完成一個故事孩子們都愛故事,你給故事開一個頭,然後讓孩子講完它。
對年紀小的孩子,你可以告訴他們一首兒歌的開頭,然後讓他們改編結尾。
跟著我說家長從讀物中選擇一個短篇故事,先給孩子講一遍,讓孩子對故事情節有個大概了解,然後挑出裡面關鍵性和精彩的句子,再說一遍,並讓孩子跟著說一遍。家長可以慢慢增加難度,讓孩子複述三四句,直到能把整個故事複述下來。
字母配對家長拿大號字母,孩子拿小號字母,家長從大號字母中拿出一個字母,並讀出字母的發音,並要孩子找出小號字母中與之相同的那一個,也讀出相同的發音,然後倆人把相同的兩個字母一起扔到鞋盒裡。如此依次把剩下的字母都完成配對。這個遊戲可以多次重複,以鞏固孩子的記憶。
結 語
戴爾·卡內基說:「一個人的成功,約有15%取決於技術和知識,85%取決於口才藝術」。
語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也是所有知識的寶庫。
幼兒時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這一階段語言能力的發展對孩子今後知識的獲得、人格的健全乃至整個心理結構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