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二產業·辣椒」麻江縣明洋食品有限公司:讓凱裡酸湯走向世界

2020-12-23 天眼新聞

麻江縣明洋食品有限公司:讓凱裡酸湯走向世界

清晨,麻江縣明洋食品有限公司酸湯加工廠裡,空氣中瀰漫著酸湯原料發酵的誘人香氣。

「我們的標準化生產,讓凱裡酸湯走出貴州、走向世界!」該公司董事長田其明言語中帶著自豪。

走進發酵車間,上萬個老壇整齊排列,蔚為壯觀。

麻江縣明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其明在查看辣椒發酵情況。

「一壇酸湯由來自無汙染山區種植的鮮辣椒和西紅柿,經添加生薑、大蒜、木姜子、白酒等輔料進行一年的土壇自然發酵。」田其明介紹,「鮮料收購運到生產車間,經過3次清洗,烘乾、研磨後進入地窖,通過管道將其運輸至土壇,實現第一次發酵、第二次發酵……」

他解釋,傳統工藝製作的酸湯,由於發酵不徹底、雜菌繁生、保質期不長等問題,不能規模化生產。專注做酸湯20多年,田其明力推公司與科研院校合作開展科研攻關,解決了產品保質期問題,率先把凱裡酸湯擺上了貨架。

在萬壇發酵車間,每一個罈子上都貼著一張發酵記錄卡,詳細記錄著加料時間、攪拌及換水時間、操作員等信息。

「過去的凱裡酸湯走不出凱裡,如今的凱裡酸湯香飄四海。」田其明進一步強調。

田其明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的玉夢酸湯釀造基地是國內最大的酸湯釀造基地,開創了中國酸湯產業的先河,生產6大系列共100種產品。先後榮獲「貴州省名牌產品」「貴州省著名商標」「中國三大特色火鍋之一」「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中國魚調料十大品牌」等稱號。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把酸湯研究透,尋求科學依據給酸湯賦能,解決酸湯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實現標準化、規模化、清潔化生產。」田其明的計劃非常清晰:通過不斷進行產品研發,拓寬酸湯食用邊界;通過線上店鋪線下加盟的運營模式以及網紅帶貨直播方式,開拓銷售渠道;通過推動農、工、旅的融合發展,做大做強貴州酸食產業,讓貴州酸食走向世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金忠秀 王維維

編輯 遊正蘭 吳採麗

編審 劉瑩

相關焦點

  • 貴州省市場監管局:1批次食品不合格
    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順海工業小區貴州老乾爹食品有限公司貴州辣三丁油辣椒280g/瓶2019/5/31/88貴州老乾爹食品有限公司貴州?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順海工業小區貴州老乾爹食品有限公司貴州風味豆豉油辣椒210g/瓶2019/8/2/89貴州老乾爹食品有限公司貴州?
  • 「十億俱樂部」賦能四川食品產業
    01加入「十億俱樂部」,開創新時代「十億俱樂部」由成都市食品工業協會聯合政府、企業、媒體共同發起成立,聚合國內頂級投融資機構、食品領域研究院、戰略專家、營銷大咖、品牌創始人、媒體,通過圈子、資訊、培訓、遊學、診斷、對接等多種方式,為川內食品企業提供資本、產業資源、商業模式
  • 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描繪麻江藍莓產業藍圖的巾幗創業能人——徐先群
    2011年成立了「麻江縣苗嶺香食品有限公司」;2013「盤江酒店」升級為「麻江縣盤江餐飲有限公司」。 徐先群說:「我們生產的是健康安全的食品,我希望優質的「藍笑」藍莓系列產品,走進全國千家萬戶,讓老百姓都消費得起,吃得起,給老百姓帶來幸福、健康。我有一個夢想:希望麻江藍莓產業帶動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更希望有一天,麻江藍莓產業通過我們麻江人的共同努力能夠走向世界。」
  • 擁抱大健康藍海,錦旗生物集團董事長劉學聰聚焦益生菌產業發展
    如今,高品質的健康生活已成為社會的普遍追求,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健康中國」戰略的推動,有人預計到2025年,中國健康產業的規模有望突破10萬億,儼然一片藍海!在這片備受期待的「海域」,錦旗生物集團在董事長劉學聰的掌舵下,早已揚帆起航,聚焦益生菌產業發展,加速開闢著發展新篇章。
  • 「聚焦新動能·引領新發展」,東莞松山湖功能區向世界發出邀約
    2020年12月2日,東莞松山湖一帶風和日麗,這一天,以「聚焦新動能·引領新發展」為主題的松山湖功能區投資推介會隆重舉辦。本次活動由東莞市人民政府主辦,松山湖功能區「一園九鎮」聯合承辦,OFweek維科網協辦。
  • 貴州生態特色食品產業風生水起 香飄四海
    貴州酸湯家喻戶曉、貴州綠茶香飄四海、老乾媽食品風靡全球……越來越多的貴州生態特色食品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近年來,貴州按照「12345」產業鏈模式,促進「雙千工程」深度融合,實現工作鏈、產業鏈、價值鏈「三鏈合一」,有力助推生態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完成產值950億元,同比增長8.1%。
  • 明洋國際
    哈哈公司簡介 健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香港明洋國際集團作為一家以抗衰管理為核心業務的國際化健康服務機構,集團以香港為合作樞紐,積極引入全球頂級醫療資料,致力於通過內外同步深度抗衰的手段,提升整個中國「白金精英階層」的健康水平,通過延緩老齡化速度
  • 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原「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 宣布...
    北極星垃圾發電網訊:2020年9月16日,香港-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光大環境」或「公司」)(香港股份代號:257)欣然宣布,繼公司於日前的股東特別大會通過有關更改公司名稱的特別決議案,近日獲得香港公司註冊處發出的公司更改名稱證明書,將公司名稱由「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更改為「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自2020年9月10日起生效。
  • 貴州40家食品企業亮相第29屆中國食品博覽會
    全省刺梨種植面積達200萬畝,刺梨鮮果產量10萬噸,初步形成了規模化種植、龍頭企業帶動加工、公共品牌培育的產業發展體系。廣東省、廣州市對口幫扶貴州,去年廣藥集團用98天研發出刺梨飲品「刺檸吉」,不到一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前不久,鍾南山院士直播帶貨貴州刺梨,介紹刺梨增強體質、抵禦疾病等方面功效,超過853萬人次「強勢圍觀」,小小刺梨成為抗疫期間「網紅」水果。
  • 可食用條形碼製造商「TruTag」獲投750萬美元C輪融資,為食品藥品...
    其中,專注醫療健康產業的德諾資本和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則分別參投了「TruTag」的A輪和B輪融資。「TruTag Technologies」是一家來自美國加州的產品識別解決方案提供商,專注於開發高純度的納米多孔二氧化矽顆粒,並用該精密材料製成TruTags條形碼,可用於製藥、食品以及電子零件等眾多行業的產品認證。
  • 「NLP育兒系列」人只能從成功走向成功
    就是設定「不想要」這樣的目標。比如,我希望自己不那麼難過;我想要不緊張;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那麼叛逆。這些都是所謂「不想要」的目標,可以注意到,裡面都有否定詞「不」,而潛意識是無法讀取否定詞的。NLP認為,「不緊張」這樣的語言進入頭腦後,出現的會是「緊張」的畫面。
  • 遵義成立辣椒產業集團 助推遵義辣椒大發展
    8月13日,由遵義市人民政府同意、遵義國資委批准的遵義辣椒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為遵義辣椒產業圍繞「一城、兩市場、三基地、四中心「建設目標,全力推進遵義辣椒品種、種植、加工、流通、市場、品牌等全鏈條向規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全面建成世界加工貿易基地目標邁向新臺階
  • 聚焦耳鼻喉科醫療器械,「啟灝醫療」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據悉,「啟灝醫療」已於近日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合肥市產業投促創業投資基金領投,合肥市天使投資基金、安徽華穎智慧物聯基金等跟投。本輪融資後公司總部合肥啟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將正式成立,「啟灝醫療」將在合肥新建設萬級淨化生產車間1000平米,用於生產已經完成中試的定型產品鼻竇球囊和可降解(膨脹)止血棉等產品。
  • 創投日報|「RapidSOS」獲2100萬美元融資,「白家食品」半年內再獲...
    (查看更多請點這裡)36氪首發 |「小對勾教育」完成A輪融資,搭建基於「名師」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36氪獲悉,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小對勾教育」於近日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為杭州三也科技有限公司,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內容激勵和平臺研發及運營等。
  • 難渡「紅」潮;盤點臺灣生物醫藥企業登「陸」戰況
    同年4月,中國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則在蘇州落腳,進駐當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獨資成立蘇州中化藥品,並於1997年成為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首批GMP達標企業。 臺灣老牌藥廠永信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培力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分別於1994年及1996年在江蘇崑山設廠。
  • 聚焦食品化妝品包裝前沿,2020食品及化妝品包裝綠色發展論壇參會...
    2020食品及化妝品包裝綠色發展論壇    聚焦食品化妝品包裝前沿 | 促進綠色包裝可持續發展   主辦方:上海榮格展覽有限公司   會議背景   前瞻產業研究院《   然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包裝產業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綠色化生產方式與體系尚未有效形成;包裝製造過程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低檔次、同質化產品生產企業重複建設問題突出,無序競爭現象未能得到遏制等都在制約著行業發展。
  • 「茗邊聚焦·金榜茗錄」天福集團茶文旅一體化發展
    原標題為:「茗邊聚焦·金榜茗錄」天福集團茶文旅一體化發展——天福(開曼)控股有限公司榮獲2018中國茶業品牌傳播力十強企業天福集團是由世界茶王李瑞河先生於1993年在內地創辦的茶專業集團,25年後,「天福茗茶」連鎖店已遍布全國各地。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自己的真心 換得了群眾的真情|麻江縣宣威鎮...
    我叫龍永琴,是麻江縣政務服務中心派駐麻江縣宣威鎮平定村的駐村幹部。在駐村三年多時間裡,我時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準則來要求自己,做到事事身體力行,親歷親為,將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設身處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得到了群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