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用自己的真心 換得了群眾的真情|麻江縣宣威鎮...

2021-01-10 天眼新聞

我叫龍永琴,是麻江縣政務服務中心派駐麻江縣宣威鎮平定村的駐村幹部。在駐村三年多時間裡,我時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準則來要求自己,做到事事身體力行,親歷親為,將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設身處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得到了群眾的支持。

記得初到平定時工作開展不是很順利,群眾對扶貧工作的誤解,還有極少數農戶爭當貧困戶,對脫貧工作的不支持,也有貧困戶覺得駐村幹部和第一書記都是走後門下來「鍍金」的,混完時間就走人,對我們也不是很理睬。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與村兩委入戶貧困戶家中走訪核查,做到一戶不漏,戶戶見面。在走訪中與他們交談,發放脫貧政策宣傳資料,宣傳脫貧攻堅政策知識。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從而對本村基本情況、經濟發展現狀、道路狀況、群眾脫貧願望和扶貧開發規劃等有了很深刻的認識。

平定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自主發展農產業的群眾也很多,但是因為路面不好,運輸不方便等因素,減慢了群眾致富的步伐。了解這一情況後,我與村兩委積極想辦法,找門路,利用一切可以爭取的資源。2018年,我們為平定村爭取幫扶資金120餘萬,修建完成產業路4條,受益群眾800餘人。

路修好後,村兩委和小分隊在群眾心裡得到了跳躍般的提升。趁熱打鐵,2018年年底,結合「三項行動」,我們積極開展感恩教育院壩會共計30餘場,讓脫貧工作深入人心,也讓群眾更深刻的體會到了黨的恩情。

駐村三年多時間裡,最大的收穫是,通過不懈努力,得到了平定群眾的認可。從一開始的冷漠對待和冷言冷語,到現在的熱情笑臉,我用自己的真心,換得了群眾的真情。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乾

編輯 張婷

編審 楊儀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真心換來了群眾的真情丨望謨縣石屯鎮新合村...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困難家庭,丟下一個脫貧群眾。」自從黨中央吹響脫貧攻堅的號角以來,新合村一個個脫貧家庭摘掉了窮帽子,一張張笑臉綻放在了紅旗下,我親身經歷並感受著,也由衷地感動著。2018年3月,我受組織委派來到新合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3年來,我儘自己所能,為群眾解決困難,也換來了一顆顆感恩之心。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情對待群眾才能換得群眾真心丨普安縣盤水...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很榮幸能參與到脫貧攻堅這項工作中,成為眾多扶貧幹部中的一員,用真情和責任踐行我的扶貧之路。2020年11月23日下午,當聽到貴州省政府副秘書長袁家榆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貴州省剩下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時,我眼眶溼潤了,非常激動,幾年來扶貧路上的一幕幕像放電影一樣划過我的腦海。我們單位結對幫扶的對象是普安縣盤水街道官田村。
  • 「我的扶貧故事」站好最後一班崗丨麻江縣檔案館派駐宣威鎮琅琊村...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國家幹部,只要組織需要,我將毫不猶豫聽從組織安排,奔赴前線。」  我叫田孟超,2016年4月,到麻江縣宣威鎮琅琊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除外,當地基礎設施滯後,群眾整體觀念較為陳舊,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喜歡聚眾飲酒。面對諸多問題和困難,我沒有選擇退縮的餘地,只能迎難而上,把問題解決,讓群眾富起來,  這幾年,我也贏得了琅琊百姓的「好口碑」,建立起了幹群「魚水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袁玉波:用真心換來真情
    2016年,組織安排我到惠水縣火陽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四年多來的扶貧工作,有心酸、有辛苦、也有欣慰。剛到火陽村,看到的就是那一棟挨一棟的破房子,一戶接一戶的貧困戶。說實話,我的心情很沉重,要實現2018年全面脫貧出列,壓力非常大。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付出,才能換來群眾信任丨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
    我叫姚敦智,是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我駐村已近四年,現擷取真情幫扶二三事與大家分享。2017年3月,剛從在職崗位退下來,新領導找我談話後,我就立馬到天柱縣遠口鎮潘磨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一年,後又到白市鎮白市村駐村二年多至今,駐村幫扶一幹就是近四年,我堅持吃住在村,走訪在路上,走遍了村村寨寨、家家戶戶。脫貧攻堅工作的著力點就在於抓好落實。抓好落實,重在團隊齊心協力,重在堅定的執行力,重在思想認識、工作態度、工作質量和工作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幫群眾圓了「安全住房」夢丨麻江縣良田村扶貧...
    我叫向先金,是貴州黔東南麻江縣工業信息化和商務局派出的扶貧幹部。2018年5月,我帶著組織的信任和囑託,投身到了精準扶貧工作中,到良田村擔任兩路口組脫貧攻堅網格員,除了幫扶7戶貧困戶外,還負責該組的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以「網格圈」畫「同心圓」|麻江縣教科局青年幹部...
    我叫倪克金,系麻江縣教科局青年幹部。根據組織安排,2018年9月23日我下沉到麻江縣賢昌鎮新場村,變身為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名前線戰士。下村不久,小分隊任命我為龍西組的網格長。開始,我擔心自己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影響村級脫貧攻堅工作,總是茶飯不思、夜不能寐。在小分隊長王喜的耐心指導和戰友的幫助下,我很快進入了網格長的角色,並積極投身於脫貧工作之中。倪克金(右)深入貧困戶家中了解糧食歸倉情況龍西組共99戶387人,其中貧困戶61戶253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幫扶換群眾真情以待|綏陽縣青槓塘鎮後槽村...
    這是綏陽縣青槓塘鎮後槽村群眾對村黨支部書記陽建友的評價。今年55歲的陽建友,高中畢業後在外闖蕩了幾年回到家鄉,看著落後的村莊,陽建友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決定留下來為建設家鄉盡一份力。2007年回到後槽村,一幹就是13年。今年,在上級領導和群眾的信任下,他又扛起了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一肩挑」的重任。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做群眾心裡的「便民聯繫人」丨威寧...
    300多個日日夜夜,駐紮在村裡,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攀爬過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看過農戶窗裡的閃閃燈光,聽過「汪汪汪」的犬吠聲,深入走訪過一個個村民之家,聆聽過每一個貧困戶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到,扶貧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做精做細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
  • 「我的扶貧故事」這份真情,我收到了|興仁市園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把貧困群眾當親人,用我們的真誠和努力把扶貧工作做好做實。我相信我們的滿腔熱情一定可以換來真心相待。我叫李勤霞,現任興仁市園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2019年9月,我有幸與興仁市的9000餘名幫扶幹部一道參與全市脫貧攻堅全員包保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一個先鋒 一面旗幟|六枝特區牂牁鎮半坡村第一...
    2017年3月,我初到六枝特區牂牁鎮半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那時,看到這個偏遠落後的村寨,我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在這裡將會經歷什麼?能為這個落後的村寨帶來什麼?但看到鄉親們一張張質樸的笑臉,我暗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盡全力幫助這裡的鄉親們脫貧致富。初來乍到,空有一顆助力脫貧的真心,卻無從下手,為了最快時間內了解村裡的情況。
  • 許昌市建安區駐村第一書記王高雷:用真心真情做扶貧
    映象網訊(記者 康世保 通訊員 朱凌磊 武書鋒)王高雷是許昌市建安區區委組織部派駐小召鄉河沿張村第一書記,2020年3月12日駐村以來,他團結村兩委幹部,帶領駐村工作員隊,堅持白天走訪入戶傾聽群眾心聲,晚上思考總結謀劃脫貧致富良策,努力做到「用真心扶貧,用真情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累並快樂著」,我經常這樣描述扶貧工作。我叫黃鵾鵬,是縣體育發展中心主任,2019年6月,我掛任龍街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下沉到村,開展扶貧工作。初到龍街鎮奢基姑村,我發現該村大部分土地屬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 「我的扶貧故事」恪守職責 衝鋒在扶貧一線丨荔波縣甲良鎮丙花村...
    駐村後,我大力宣傳扶貧政策,聯繫施工隊,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建「串戶幸福路」;積極拉贊助,帶著幹部群眾一起幹,掃好自家房前屋後;從個別入手,逐個揭開群眾心結,打通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確保脫貧路上一戶不丟、一人不落。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孩子們口中的「張老師」丨赫章縣安樂溪鄉豐...
    總有人這麼問我,因為安樂溪鄉是全市貧困發生率最高的鄉鎮,豐巖村又是安樂溪鄉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深度貧困的帽子不知道戴了多少年。  我到豐巖村後,教育扶貧是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為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教育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陳世劍:用真心真情真意贏得貧困群眾的信任
    在駐村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裡,有很多值得回憶的往事,其中有「三個鏡頭」最令我感動至深、受益匪淺。 用「真心」贏得「一句平凡而暖心的話語」 初來乍到,他就遇到一件棘手事。
  • 【講講法院人的扶貧故事】扶貧地秤顯真情,真心幫扶暖人心 ——記...
    【講講法院人的扶貧故事】扶貧地秤顯真情,真心幫扶暖人心 ——記洮南市那金鎮裡仁村駐村幹部王立軍 2020-12-20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滿意度是我奮鬥的目標丨岑鞏縣馬坡村黨支部...
    我叫胡國祥,是黔東南州岑鞏縣舞水街道馬坡村村黨支部書記。   自2014年脫貧攻堅以來,我始終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拓寬扶貧思路,落實幫扶項目,解決貧困群眾實際困難,贏得群眾真情,成了群眾的主心骨。
  • 我如此的真心,為何換不到真情
    婚後和公婆的關係也都算融洽,當我懷了大寶的時候,我就回家養胎,那時候家裡就一個八十多歲的奶奶和我公公,公公做飯洗衣服什麼都不會,奶奶歲數太大,所以這些家務事兒就都讓我給包攬了,我心裡一直認為,丈夫的家人就是自己的家人,只要真心待他們,他們定會真心待我,自己懷著孩子,伺候奶奶和公公,那時候的我忙也忙得不亦樂乎!
  • 「最美巾幗奮鬥者」王佳英:科學種植有門道 蔬菜致富天地寬
    在麻江縣宣威鎮基東村的田間地頭,總能看見一個一頭短髮,背著一個帆布挎包、腳蹬一雙雨鞋的女子,她就是麻江縣科技服務中心主任、基東村發展農業產業的技術指導者王佳英,更是基東村村民脫貧致富的「新期盼」。王佳英在蔬菜基地裡查看蔬菜苗長勢宣威鎮基東村是麻江縣16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要想脫貧,產業發展是關鍵。2018年,已經53歲臨近退休的王佳英帶著技術和重任下沉到基東村,成為了基東村發展農業產業的技術指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