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老齡化情況越來越嚴重,老年人數量也越來越多,但關注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商品卻並不多,老年人市場增長迅猛,但這一領域卻幾乎無人涉足。帶著這樣的想法,幾年前,來自吉林的宋先生就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在北京通州開了一家"老有所玩"老年玩具店,專門為老年人提供娛樂用品。
店裡的400多種玩具都是宋先生親自挑選出來,適合老年人娛樂的,其中有一些還具有一定的健身功能。說起挑選玩具,宋先生對此頗有心得,還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寫了文章。其實,宋先生對於玩具店能否獲得收益並沒有十足的信心,但還是拼湊著開了起來。直到現在,玩具店才有了一些時常光顧的"忠實粉絲"。
實際上,從今年開始,我國的老齡化現象將會越來越明顯。在近20年的時間裡,我國老齡化的速度是在不斷加快的,老齡人口數由2000年的不到7%到了如今的超過18%。相關預測表明,在未來的五年內,我國的老年人數將超過3億人。
這個數字比起全國人口來說,似乎並不是多麼巨大。可簡單了解一下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數字是進入老齡化社會標準量的兩倍有餘,甚至是部分發達國家的全部勞動力數字,可見我國老齡化形勢的嚴峻。
但與此同時,我國在老年人市場上的配套供給幾乎無限趨近於零。我國的養老市場並沒有形成類似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那樣完整的產業鏈。有人預測,養老市場將成為"下一個風口"。在北京,2017年時的養老院數量就已經達到了490家,但像宋先生這樣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機構卻是少之又少。甚至因為"老年玩具"的領域實在可以稱得上是"一片空白",所以宋先生開的正是全京,乃至全國的第一家老年玩具店。
而宋先生此前有在老年欄目供職的經歷,所以對於老年市場的了解比普通人更深,他心中對於老人心理的關注也更為情真意切。用他自己的話說,老人奉獻了一輩子,不應該在藥物和保健品的"包圍"下了此殘生。正是在全國老齡化的大環境和宋先生個人經歷和意願的共同背景下,這家"老年玩具店"才得以維繫。
幾經波折之後,宋先生的玩具店是開起來了,但卻缺少最重要的東西——顧客。最開始的顧客只是附近小區的老人,後來才慢慢有了其他地方的顧客。這也側面反映出了一個問題:老年人對於自身心理需求的否定。
不少老年人為了不給家人"添麻煩",選擇了忽視自己的心理需求。正如他們年輕時所做的一樣,始終堅持"吃苦耐勞"的品質,認為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這樣的心理使得他們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正確認知,甚至有一些老人由於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患上了抑鬱症。
但除了老人自己選擇隱忍以外,現實的問題也擺在眼前——人們似乎總有比關愛老人更重要的事,對於老人心理需求的關注實在是太少了。年輕人往往出於工作忙、沒精力等等原因疏於對老人的陪伴。連面都見不上,更遑論注意到老人的心理需求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子女都不願意與父母住在一起,尋求個人的獨立空間,也是造成這樣問題的主因之一。
所以,老年玩具店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能夠為市場填補部分的空白。而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除了像宋先生一樣開設玩具店以外,像歌裡唱的那樣"常回家看看",或許就是對滿足老人精神需求的很大幫助了。同時,在關愛自己的長輩之外,我們也可以更多地參與到志願活動中去,關注社會上的老年人群體,讓我們心中的愛溫暖更多的人。
人生是一次漫長的旅途,每個人都會有成為老人的一天。老人們的現在很可能就是我們的明天,不論是為了老人們的美好生活,還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將來,我們都應該更多關注老人的精神生活。
希望當我們成為老人的那一天,也能夠像宋先生的老年玩具店門口寫的那樣,"老有好心態",人老也要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