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原自己的書店——原本文化生活館
身為《書店之美》的作者,田原走遍千山萬水,考察全國各地的獨立書店。他是書店的熱愛者、觀察者和思考者。同時,他也做書店,親歷了書店從形式到內容的演變。由這枚資深「書店控」來講述獨立書店的前世今生、闡釋什麼是書店,再合適不過。
早晨9點半剛過,五角場淞滬路上車來人往,熙熙攘攘,路旁的工地,也熱火朝天地開了工。但只需拐幾個彎走到大學路,四周便安靜下來。車不多,路人三三兩兩,數得清甲乙丙丁。田原推了推「貓的天空之城」的門,沒動,細看,10點方營業。斜對過的「雕刻時光」也關著。「沒事,就坐在外面的椅子上聊吧。」
才下過雨,桌子溼漉漉的,我擦了擦,小心地把《書店之美》擺到手邊。那是田原的書。他開始談經歷、談對書店的愛。冷風頻頻打斷話頭,幸好雕光開門,挑了個牆角安坐,田原點了壺紅茶。boy問:「伯爵紅茶?」他答得乾脆:「不,就紅茶,原原本本的紅茶。」
書店之魅
「原本」是他給自己書店起的名字。在北京中關村,全稱原本文化生活館——沒有「書店」二字,但真的賣書,真的是書店。按田原的設想,「原本」的主題為書、香、茶、花。書多選人文類,香為薰香,與「讀書焚香」貼合,茶則淡雅,取「讀書品茗」之意。配以綠植、花卉,「原本」不像書店而勝似書店。
「這是我的試驗店。」田原說。它開張於去年12月24日,至今才兩個月。也就是這段日子,「書店倒閉潮」得到了輿論一波接一波的圍觀、驚嘆和哀悼。田原也目睹一些書店的倒掉。難道書店就這樣退出日常生活?「我不相信。」
他也捨不得。在他看來,書店也有生命,而這是店主賦予的。「什麼樣的人開什麼樣的店,有的廣博,有的專精,有的特別愛藏書,會把自己的中學課本放到書架上。」距雕光不遠有家燦爛千陽書房,田原只瞄了一眼,連店主都沒碰上,他就得出結論:是個小姑娘開的。「藝術類、設計類書偏多,又兼營雜貨,從裝修和布局上也能看出來。」
渡口店主高路田原也沒見過,評價卻同樣到位:此人刁鑽。理由是,她主觀性極強,不惜違背零售規則,「同類書往往只選一本,顧客沒得挑。她是在告訴顧客,這本是最好的,不用比較。」記者和雕光的Haze攀談時,與高路有合作的她用了「執拗」一詞,「高老師看中的書,哪怕賣得不怎麼好,也堅持要進。」
看上去不通情理,但強烈的個人偏好吸引了氣味相投者,並形成一種圈子文化。渡口因此成為滬上「文青熱地」,雕光的書也個性鮮明。
書店之魅就在於此。「它不是大賣場,不只有交易,還包含了店主與顧客的交流、溝通,呈現為人與人的關係。」田原說。最著名的故事,當數巴黎莎士比亞書店和喬伊斯。由於熱愛《尤利西斯》,莎士比亞書店竟設法讓不懂英文的法國排字工手工排印了這部小說,趕在喬伊斯四十歲生日那天送到他手上。
書店之惑
田原對書店的認識是逐步形成的。他生長於貴陽,小時候,市裡只有新華書店和科技書店,起初還閉架,書也不多。「那時我對書有概念,對書店沒概念。」他也不覺得書店可愛,因為店員總擺著副冷漠表情。
初中時,貴陽新開了作家書店,以文學、歷史和藝術書為主,還有字帖,頗投田原的脾性。重要的是,店主愛書、懂書,有親和力。路儘管遠,他每個月也會去幾次,待很長時間。書店是什麼?隱隱有了輪廓。
1993年,田原終於開了家書店。此前他一直供職於百貨公司,利用出差走訪各地書店,和店主聊天,心底的「書店夢」再也壓不住了。「想趁著二十六七歲的年紀,試試看。」幾年打理下來,他摸索出了門道:「國營書店像大賣場,不太考慮環境、舒適度。獨立書店會考慮,環境要好,有音樂,讓顧客舒服,除了書,還強調附加值。」談到對書、對書店的理解,「再牛的國營書店採購,都比不上獨立書店店主。」這才叫書店。
2000年田原加盟西西弗貴陽店。2007年進京,加盟第三極。那是第三極的花樣年華,單日客流量最高可達3萬人次,再多,就要發生踩踏了。誰也沒想到,它會轟然倒塌。
「成也價格戰敗也價格戰。」田原總結道。第三極曾推出「滿一百返一百」「全場八折」等活動,迅速積聚起人氣。一街之隔的中關村圖書大廈見狀擺出「死磕到底」的決心,價格戰如火如荼。「人家背靠新華系,我們卻單打獨鬥。」第三極最終敗北,可見對獨立書店來說,價格戰走不通。而此後的書店倒閉潮表明,光賣書,也不行。
怎麼辦?田原深感困惑,「照傳統走下去是不可能了,但路在何
方?」他開始了「書店之旅」,四處尋覓,尤其想看看80後、90後是如何定義書店的。這枚「書店控」想搞清楚,未來,書店究竟會變成什麼樣。
書店之夢
兩年多來,田原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北京的東八時區、蜜蜂、時尚廊、萬聖,上海的季風、渡口、漢源、蒲蒲蘭、1984,蘇州的貓空,杭州的曉風、藍獅子,洛陽的閱開心、廣州的唐寧、學而優、方所……遂有《書店之美》,且連出兩本。
一路觀察、思考、整理、寫作,田原想得越來越清楚。「倒閉潮沒那麼可怕,大浪淘沙、優勝劣汰,留下來的一定是具備新形態的書店。」
以「貓空」為例。「貓空的環境溫馨、別致,提供奶茶、咖啡,適合年輕人的口味。它的書是年輕人喜歡的,還可以保留,加深了和顧客的關係。延伸產品也不錯,杯子、本子等物件都印上『貓空』的標識,特別是它的明信片,貼近年輕人生活,想法很好、成本不高,成為廣為人知的特色,到貓空來,總要寄張明信片。」
實際上,早在西西弗書店時,田原就提出了「複合型文化百貨」的概念。西西弗共5樓,底樓招商,賣雜貨,書店則從二樓開始,且四樓、五樓主打教輔。「當年的大方向還是對的,但要調整和細化。」如大書城必須賣教輔,小書店就不必,品種單一些反而更好。田原理想中的書店是「好書滿屋,窗明几淨,有花有綠色」,「書依然是核心,它們決定了書店的性格和品格。」
遵循這一理念,他給「原本」定位——靜謐的私家藏書室,自由的創意工作間,青青蔥蔥的露臺花房,嫋嫋飄香的宅居茶座……館內薰香繚繞,讀者可以邊喝茶邊翻書,還可以挑選好看的本子、手工杯、花花草草。
兩個月試驗後,「原本」實現了盈虧平衡,在大環境下,已難能可貴,也說明嘗試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書仍非盈利點,而為求生存,田原也要在上海做生意,無法全身心投入書店。「作為愛書人,是挺遺憾的。但畢竟書店有了生機,相信慢慢會改善,我對書店的前景保持樂觀。」
田原帶你逛書店
做點功課:確定書店的名稱和地址,注意周邊的標誌性建築,一定要記下電話和營業時間。
打個電話:獨立書店會根據季節和客流調整營業時間,第二季度是淡季,很可能閉門盤點,有的店主則很隨性,昨夜一頓酒,今朝不開門。
淘的態度:觀察書店的圖書類型和結構,傾聽書店員工的話語,體驗他們的表情和態度。尋找每一個書店的獨特之處,那往往反映了店主的思想和個性。
寫幾句話:帶一個好本子,隨時記錄腦海裡蹦出來的小火花,回家傳到網絡,與人分享。
拍下照片:不必多,店頭、店的招牌、店內全景、員工神態,以及你感興趣的局部細節。
留下記憶:挑一本和這家書店相稱的書,如書店有自己的售書章,務必蓋上。
(來源:上海青年報 作者:唐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