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 記者 楊靜 陳學東 通訊員 蔣升 李文瑤
————————————————————
「山色空濛雨亦奇」。陰雨相間的今天上午,由錢江晚報體育微信公眾號170俱樂部特別推出的「走讀杭州」系列活動第二站,來到了西湖邊的北裡湖沿線。30名體驗者跟著陶德富、餘好建兩位老師腳步,順著小徑爬上寶石山,一起探索各種摩崖石刻的趣聞軼事。
從少年宮出發,沿著北山街一路往前,順著曙光路右側的臺階向上走,短短的40多米石函路上,體驗者被這裡的摩崖題刻群所吸引:刻畫傳神的「天開圖畫」,行雲流水的「東南一柱」,別樣神韻的「乾坤清氣」,還有極具儒家思想的「節用愛人」等題字被深深地刻在石壁上……,許多石刻都密布著厚厚的青苔,顯示著文化的悠遠和歷史的厚重感。
「經過我認真研究,這是清光緒年間,日本政府在此設立領事館之後所留下的印記。」在一處有英文和數字日期組成的巖刻標記前,《望宸閣記》的書寫者餘好建的揭秘,讓體驗者恍然大悟。
踩著蜿蜒的遊步道上山,各種美景如同畫卷一樣展開。保俶塔邊,橫跨在峭壁間的「壽星石」巖刻剛被描紅,殷紅如血;「寶石流霞」碑是當代著名女書法家蕭嫻的手筆,大氣流暢;蛤蟆峰、葛嶺沿途的二十個摩崖石刻,各有千秋;從出陽臺上俯瞰遠遠望去,山下的白堤、斷橋、西泠橋等盛景連成一片,天宇開闊,美不勝收。
「天地者有形之天地也,天地者無形之父母也。」在「枕淑亭」石刻面前,登山「活地圖」陶德富停下腳步,向體驗者們披露為何要選這條路線的原因:「我希望大家都能把這種古典的孝道文化再傳承下去。」為了這次活動,作為領隊的他和餘好建還特意提前多次核實了路線,在路程選擇上也動了腦筋:「一定要有和吳山首站不一樣的特點,增加體驗者們對摩崖石刻的探索樂趣。」
三四公裡的山路轉眼就走完了,本次活動的終點是剛剛近幾年才整修翻新的彌陀寺,那裡有著杭州最大的摩崖石刻群——《佛說阿彌陀經》,面對遒勁有力的石刻群,體驗者嘆為觀止。
「我最期待的就是探尋彌陀寺。紮根杭州十多年,從來沒來過,而且我們整個歷史教研室老師居然都沒人知道彌陀寺在哪,所以我是出來學習的,回去還能跟他們分享!」杭州一中學歷史老師李女士有點小激動。在她心裡,這次發現隱藏在山林樹叢間的神秘寶藏「摩崖石刻」是第一份大大的收穫。
2個半小時探尋活動剛結束,大家都在期盼「走讀杭州」第三站的活動了。據陶德富透露,下一站將會去探訪鳳凰山,那裡的歷史底蘊更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