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老人第三次開胸補心,手術成功後,主刀醫生和他都落淚了

2020-12-19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方序 來鑫萍

日前,目送83歲吳西林老人康復出院,浙大二院心血管外科醫護團隊眼裡,溢滿了欣喜和感慨的熱淚。

這是一位堅強又勇敢的老人。

過去7年間,從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到急性主動脈夾層,再到二尖瓣、三尖瓣關閉不全,「心」裡的惡疾,一次次向這位老人襲來。而在關乎生死的三次選擇中,老人都勇敢地接受了開胸手術;每次術後,他都積極地配合醫護,及時進行康復治療。

這背後還有醫護團隊的仁心仁術。

高齡第三次開胸置換心臟瓣膜,其難度和風險不言而喻。當老人飽受病痛折磨又四處尋醫無路時,百年名院再次敞開了大門。心臟大血管外科董愛強團隊,以精湛醫術和精細護理,將老人從死亡邊緣再次拉了回來。

「我希望陪著爸爸再多過幾年,是浙大二院醫生的勇氣與技術,幫我實現了這個心願。」女兒吳蔚紅連連感慨說。但她不知道的是,父親吳西林的這場手術,還在心臟大血管外科醫生之間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吳西林老人和女兒

觀念的衝撞

「這樣的手術,值不值得做」

從來沒有一例手術,讓董愛強如此糾結過。

身為浙大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自2010年心外科獨立建科以來,他已率領20餘人的團隊,走過整10年的時光,去年手術量達1000多臺次。

對這位擅長開胸補心甚至換心的高手而言,完成一例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並不難。難的是,「高齡三開」,這是心外科界不太去觸碰的區域,「這背後還有中國社會傳統觀念的問題。」

「當我決定收治吳西林老人時,身邊很多同行都跟我說:『不值得冒這個風險』。但我心裡很明白,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醫療技術的精進,我們有能力、有必要做積極救治的嘗試。」董愛強說,他相信,這也是邁向高水平全面小康、打造健康中國的應有之義。

在為父親四處求醫、三次開胸補心的過程中,女兒吳蔚紅也聽到很多「反對」的聲音。周圍的親朋好友也都認為,像這樣的折騰不值得。更令她難過的是,在父親生死的重要關頭,他們曾兩次被醫院拒之門外,原因也是「風險太大,不值得」。

「幸好,父親只有我一個女兒,我們能很快達成一致意見。更重要的是,父親始終決心很大。他是一個很勇敢,求生欲又很強的人。」吳蔚紅說。

的確,吳西林是位很勇敢的老人。

1938年出生的他,作為鐵路職工退休後,和老伴享受著天倫之樂。樂觀開朗、習慣良好的他,如果不是遺傳性高血壓導致「心」病不斷,一定能長命百歲。

2013年,76歲的他因胸悶氣急等不適症狀住院,被診斷出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並在省內其他大醫院接受了第一次開胸補心手術——主動脈瓣機械瓣置換術。

董愛強主任辦公桌上的心臟模型

在歷經5年平靜閒適的生活後,2018年,80歲的他又突發不適,經醫院檢查診斷為升主動脈夾層

主動脈夾層,是極其兇險的疾病,醫學上一般分為Stanford A和Stanford B型。Stanford B型可通過介入放支架的方式治療,但累及升主動脈的A型主動脈夾層尤為兇險,自然狀態下發病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兩周之內90%以上的病人死亡,唯有外科手術治療,才能讓A型夾層獲得生還機會。

吳西林老人患的正是Stanford A型,也唯有再次開胸手術才有機會救治。但此時,首診醫院已不肯接收他。「我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了浙大二院的董愛強主任。沒想到,他立即答應了下來!」吳蔚紅說。

這次緊急開胸手術,董愛強團隊為老人實施了主動脈瓣生物瓣膜置換術、升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換術、雙側冠狀動脈開口移植術;後期康復治療時,考慮到老人心率持續較低,心內科團隊還為老人安裝了起搏器。內外科同時發力,終於將老人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老人也逐漸恢復了正常生活。

但此後的兩年間,這顆「心」的其他重要零部件,也開始出現老化退行的情況。術後隨訪數次心超複查中,醫生發現,老人的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現象逐漸加重。今年3月,老人開始出現下肢腫脹、胸悶氣急、尿量減少、腹脹難忍等症狀,並來到浙大二院心內科救治。儘管心內科予以強心利尿等治療,但這些症狀仍無法得到緩解。醫生和家屬都明白,能救治老人的,只有第三次開胸手術這個辦法,但很有可能,老人會過不了這一關。

但這一次,老人又勇敢地點了點頭,說:「沒事,請給我動手術!」5月27日,我們在病房看到老人時,老人發自肺腑地說,「我想得很清楚,不手術的話,或許能多活幾個月,但也活得很痛苦,還會拖累家人;手術成功,我就是賺到的;不成功,這輩子也活得很值了!」

就這樣,今年4月8日,老人接受了第三次心臟手術。董愛強帶領孔敏堅、段群軍、錢建芳、封佔增、宋江偉等團隊成員,克服心包嚴重黏連等重重困難與挑戰,為他切除病變的二、三尖瓣葉,成功地置換了生物瓣。術後,心外重症團隊又及時跟進,克服氧和差、呼吸衰竭、氣管插管拔管困難,以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各種嚴重併發症;護理團隊及時開展早期康復……

老人在護理團隊的幫助下開展早期康復

終於,老人這顆堅強的心,再次正常地跳動了起來。

術後的討論

「精進醫技,更好地救治老年患者」

吳西林老人出院後,浙大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利用召開黨支部會議的契機,發起了一場大討論——對於高齡老人的救治,我們是否應該更積極。

董愛強說,中國已不必避免地迎來了老齡化社會,人均期望壽命也越來越高,以杭州為例,2019年全市人均期望壽命達82.95歲,其中男性80.87歲,女性85.16歲。「我的一位老師從日本考察回來後,就經常對我們說,要及時改變觀念,向日本學習,圍繞高齡人群,多開展積極治療。」他說。

為讓討論更深入,科室還查閱整理了10年來的整料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不經意間,隨著社會發展、環境變化以及疾病預防控制能力的提升,心臟手術患者的疾病譜和年齡構成,已經發生了很翻天覆地的變化。

副主任醫師孔敏堅介紹說,10年前,科室接受心臟手術的病人,80%至90%是先天性心臟病和風溼性心臟病病,這兩個病的病人一般都很年輕,20歲至40歲為主,很少有60歲以上的病人。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及全民醫保的政策,先天性心臟病很多在產前檢查就被發現,在學齡前就都做了手術,成人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越來越少;就風溼性心臟病來而言,由於居住條件及醫療條件的改善,風溼性心臟病發病率大幅下降,風溼性心臟病人越來越少。

近年來,老年人口不斷增長,加上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我國接受心臟手術的疾病譜發生了很大變化,冠心病、主動脈夾層或主動脈瘤等大血管疾病明顯增加,心臟瓣膜病從原來的風溼性為主,轉變為以老年性退行性病變為主,病人年齡構成也發生很大變化。

「30歲至40歲年輕患者大幅度下降,而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大幅度增加,目前約三分之一心臟手術病人是70歲以上,約8%的病人是80歲以上的,更有些人是來做第二次、第三次心臟手術的。」孔敏堅說。

像吳西林老人這樣的情況,就非常典型。

心臟瓣膜疾病,是老年人心衰的首要病因。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新增20萬待治療的主動脈瓣膜病患者,數量居全球首位。研究顯示,65歲以後心臟瓣膜病發病率直線上升,75歲以上老年人的發病率高達 13.3%,僅次於高血壓和冠心病。

在浙大二院,像這類心臟瓣膜疾病,心血管內外科都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和強力的技術支撐。

如針對不適宜開刀的老年患者,自2013年開始,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教授就率領心內科團隊,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簡稱TAVR手術),用不開刀的方式,進行心臟瓣膜置換。截至目前,團隊已完成1000餘例TAVR手術,是國內開展手術量最大的單中心之一。患者術後4小時可下地走路,次日便可出院,最快一例手術只用了26分鐘,患者平均年齡78 歲,年齡最大的95歲。

心臟大血管外科醫護團隊和吳西林老人合影

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除了常規開展體外循環下各類心臟大血管手術,如Bentall手術和全主動脈弓置換手術、心臟移植手術、冠脈搭橋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各種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外,還積極大力開展各類心臟微創手術。早在2009年學科帶頭人董愛強教授在省內率先開展右胸小切口微創心臟手術,並將微創手術技術推廣應用到心臟外科各類常見手術,同時開展全胸腔鏡下微創心臟手術。2011年微創心臟外科學通過了浙江省醫學重點學科的評審,2015年再次高分通過驗收。2011年建立浙江省內首個「一站式」雜交手術室,開展複雜性心臟病的介入和外科手術治療。心臟大血管外科還在省內率先開展主動脈弓覆膜支架鈥雷射原位三開窗治療主動脈弓夾層或動脈瘤,是省內最具規模的集臨床、教學、科研於一體的心臟大血管外科之一。

「如果積極開展治療,70多歲的老人,起碼還有十幾年的光陰。」董愛強說,「作為醫生,我們要看到社會形勢的變化,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精進自己的醫技,更好地救治老年患者。」

浙大二院二號樓七樓的心臟大血管外科病房內,來自海寧的82歲老人,正在等待人生的第二次心臟手術。「25年前,董主任為我做了二尖瓣置換手術,直到去年11月,我都還在服裝廠裡工作(繡花)呢。」她笑著說,「我相信醫生。」

等待第二次心臟手術的82歲老人

醫生簡介+

董愛強

浙大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擅長各種先天性心臟病、風溼性心瓣膜病、冠心病、胸主動脈瘤等心血管病的診治及小切口微創心臟手術及肺癌等胸部腫瘤的診斷與手術。

門診時間:周二上午、周四上午(解放路院區)、周二下午(國際院區)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95歲老人南京開胸手術成功 成我國最高齡接受心臟病手術患者
    在人們的觀念裡,高齡老人是不能接受手術的,因為會面臨著更大的風險。不過,最近一位95歲的老先生卻非常幸運,南京醫生為他成功進行了開胸心臟手術,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接受心臟病手術年齡最高的患者。今年95歲的劉老先生,已經被心臟病困擾了10年,保守治療沒有效果,就醫之前甚至不能進食。雖然病情高危,但老人和家屬都有著強烈的願望,希望通過手術來挽救生命。患者的兒子說:「手術前希望爸爸衝一衝,有你我們還有一個完整的家,沒有你我們家就不完整了。」
  • 83歲老人來青島,只為給他一個「嬰兒抱」……
    學生知道他的病情後,幫忙找到了青大附院心臟中心主任、心外科主任楊蘇民。對於任何一位醫生來說,這樣的病人都非常棘手。「對於狀態這麼差的高齡老人,如果是常規開胸手術,創傷大,手術能完成,但是我們不能僅考慮能否完成手術,要考慮的是老人能否長遠、高質量活下來。
  • 哈醫大二院成功為一名已進行三次開胸手術的患者實施心臟移植手術
    4月2日,記者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3月31日,哈醫大二院心外科專家歷經8小時,成功為一名患有粘液瘤已進行三次開胸手術的患者,實施第四次開胸心臟移植手術。目前患者身體的各項機能開始迅速恢復,並於術後第二天脫離呼吸機後開始進食。
  • 傳統開胸手術讓人又愛又恨 新技術不開胸能"補心"
    「補心」 撐把小傘堵「心眼」「補心術」升級讓更多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免受傳統開胸手術之苦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張若凡近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4歲北海女孩苗苗(化名)在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了「補心術」。
  • 經歷6次開胸手術 10歲女孩終於重獲「心」生
    然而,她在本應天真爛漫的童年裡,已經接受了五次開胸心臟手術的考驗。最近,省醫為她成功實施複雜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今後,她也許再也不必為先心病而煩惱了。由於嬰幼兒的瓣膜結構極為纖細脆弱,小瑞的二尖瓣幾乎沒有第二次修復的可能,時任省醫心臟外科主任的莊建教授當即決定為小瑞實施二尖瓣機械瓣置換手術。手術後的小瑞恢復得很順利,然而小瑞父母的內心卻並不輕鬆,因為他們從醫生口中得知,小瑞今後可能還需要第三次手術!隨著小瑞一天天長大,她體內的人工瓣膜卻沒有生長功能,逐漸出現了二尖瓣狹窄的表現。
  • 21歲小夥3次開胸終換心成功 術前疊被子都不行
    他是浙大一院第7例心臟移植病人,接受的移植手術也是最複雜的。現在的感覺怎麼樣?小林告訴記者:他想和雙胞胎弟弟痛快地打一場籃球。  換心人還能打籃球?開玩笑的吧?  主刀醫生倪一鳴笑道:「這一願望馬上就能實現。」
  • 新疆3歲女孩在成都3年 已接受4次開胸手術
    因為手術需要,心臟在空氣中跳動兩天後,完成了閉胸。她,又活下來了。奧利奧四次開胸手術,後三次都是在華西做的,教授賃(dian)可主刀。奧利奧病情複雜、手術難度大,對賃可這樣的高手來說,也是個挑戰。張帆也說了:「假如救不回來,我不怪你,我有心理準備。」「還要不要繼續?」
  • 河南3歲女童一年2次開胸手術,ICU裡驚險躲過一劫,如今又遇危機
    至今,小紫晗已經經歷了兩次開胸手術,由於肺部血管發育太細,擇期還要進行第三次開胸根治大手術。在第二次手術時,紫晗在重症監護室的第五天,出現心跳停跳,醫院接連下達了兩次病危通知書。於琳夫妻整日以淚洗面,夜不能寐。
  • 3歲女孩患先天性心臟病偏癱 已做4次開胸手術
    然而,三歲的奧利奧自打出生之後就命運多舛:2014年12月,奧利奧第一次開胸手術,那時,她不到一歲;2015年3月,奧利奧轉院到華西醫院,做第二次開胸手術,那時她剛滿一歲。手術持續了十多個小時,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手術教授賃可用奧利奧的自體材料,重建了她的二尖瓣膜。手術後,賃可告訴夫婦倆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手術很成功;壞消息是,奧利奧被確診患有真菌性心內膜炎。」
  • 心臟先天有5個「破洞」,廣州醫生免開胸高難度微創「補心」
    近日,該患者與廣東祈福醫院洪長江醫生團隊攜手堅持到底,手術多花2倍時間,克服重重困難後終於成功「補心」。患先天性心臟病「只能開胸」,畏懼拖延15年手術成功後,患者要求與洪長江醫生合影。2005年,23歲的董淑君生孩子時才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 87歲高齡婆婆突發兇險型主動脈夾層 同濟醫生微創手術成功救治
    「當時老人心率過快、血壓很低,幾近休克。」接診醫生李師亮回憶。急診CT結果顯示為最兇險的A型主動脈夾層,夾層破口在升主動脈處,已累及主動脈全程,這意味著夾層撕裂的部位距離心臟很近,這類「人體炸彈」多在72小時內就會「爆炸」。常規救治辦法就是開胸手術,但是開胸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可達8-10小時,術中深低溫體循環,腦部缺血缺氧。
  • 老人術後不聽醫囑服藥 二次開胸清除威脅生命的「血旺」
    醫生最頭痛的病人大概就是不遵醫囑、依從性不強、也不好好配合治療的病人了,8月1日剛康復出院64歲的王芳(化名)女士,就是因為不聽醫囑,在換了心臟瓣膜後不按醫囑服藥,導致形成血旺一樣的栓子,並發腦出血、腦梗塞導致神經系統後遺症。
  • 三歲女孩三年四次開胸手術,愛心人士3小時籌齊12萬醫療費
    頑強的奧利奧,闖過四次鬼門關。來自新疆的三歲小女孩奧利奧,在成都三年接受了四次開胸手術……她的堅韌,父母的堅持,激蕩起這座城洶湧的愛心。先天性心臟病、半身偏癱;無數次病危、急救;體重最低時只有66公斤……她的人生歷經磨難,剛經歷了第4次開胸手術。因為手術需要,心臟在空氣中跳動兩天後,完成了閉胸。她,又活下來了。奧利奧四次開胸手術,後三次都是在華西做的,教授賃(dian)可主刀。
  • 河北省兒童醫院成功為2斤重早產兒實施開胸手術
    第一眼見到患兒,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患兒的小腳丫只有成年人的大拇指大,胳膊還不及成人手掌大,全身紫紺,肌張力差。要給如此低體重的先心患兒做開胸手術,這是省兒童醫院心外科成立以來第一例!一個個艱巨的任務擺在大家面前,怎麼才能有足夠的操作空間,順利完成心內缺損的修補?
  • 我軍一位上將做了8次開胸手術,醫生認為活不長,他卻活了100歲
    戰鬥勝利後,張中如已經因流血過多,徹底失去了意識,而這個時候因為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送醫已經遲了,將軍很有可能因路途顛簸,在半路上就犧牲了,所以一時間將士們都手足無措,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恰巧,德國一個叫米勒的醫生路過,簡單了解情況後,就搭建起一個簡單的手術室,對張中如緊急施救,當時米勒手邊只有一個簡單的醫藥箱,並不具備做手術的條件,但因為情勢緊急,米勒只能在沒有打麻醉的前提下,給張中如做了胸腔的切割手術,從裡面取出殘留的彈片和碎骨後不敢多耽誤,就趕緊對傷口進行消毒和縫合。
  • 喝了魚湯之後魚刺"扎心" 醫生開胸手術巧手"拔釘"
    21日中午12點多,她被推進手術室4個小時後,守候在門口的兒女終於盼到醫生走出來,告訴他們手術順利,扎進邱季雲心臟內2釐米左右的魚刺被成功取出了,鬆了一口氣的家人們,也好奇地將裝有魚刺的試管放在走廊燈光下看,這根小小的魚刺,怎麼就跑進了心臟裡?
  • 給2斤重的孩子做開胸手術嗎?
    第一眼見到患兒,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患兒的小腳丫只有成年人的大拇指大,胳膊還不及成人手掌大,全身紫紺,肌張力差。要給如此低體重的先心患兒做開胸手術,這在省兒童醫院心外科成立以來,還是第一例!對於這樣的極低體重早產兒,一個個艱巨的任務擺在大家面前,怎麼才能有足夠的操作空間,順利完成心內缺損的修補;如何保護患兒重要臟器功能,預防體外循環後水腫,為術後順利復跳脫機提供保證;如何防止患兒術後出血過多,增加輸血風險;如何防止加重患兒顱內出血,減輕腦損傷......
  • 10年6次開胸,女孩終於告別手術
    小女孩機械瓣膜反覆置換 2019年12月3日,廣東省人民醫院莊建教授、心研所陳寄梅所長和岑堅正主任帶領的小兒心臟外科團隊嚴陣以待,心麻醉科、體外循環科、心外重症監護室、輸血科等眾多科室已做好準備,小瑞被推進手術室,這是她10年的成長過程中經歷的第六次開胸手術。
  • 浙大一院完成高難度換心手術 換心前21歲小夥疊個被子都不行
    小林告訴記者:他想和雙胞胎弟弟痛快地打一場籃球。  換心人還能打籃球?開玩笑的吧?  主刀醫生倪一鳴笑道:「這一願望馬上就能實現。」  21歲小夥  卻已是第三次開胸  在過去的12年裡,小林的心臟一直是個累贅。他的心臟越變越大,也越變越虛弱。
  • 4歲孩子準備第4次開胸手術前,父親絕情地拋棄了母子倆
    檢查的結果出來了,是先天複雜性心臟病,醫生向二娟和丈夫講清楚了這個病的嚴重性和治癒可能性及費用。二娟的丈夫聽到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無法接受暈倒在地。剛出月子,二娟就和丈夫一起帶著孩子來到首都大醫院,給小澤佑做了第一次開胸手術,為了這次手術,基本上家中的一點積蓄都已經花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