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行業某媒體報導一種可以不用熟料的水泥誕生,名為「凝石」,引起熱議。
其實早在10多年前,建材專家就《「凝石」能替代水泥嗎?》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中國水泥網也曾召開《凝石高峰論壇》,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中國水泥網召開《凝石高峰論壇》
《凝石高峰論壇》會議現場
中國水泥網董事長邵俊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
(註:本文發表於2005/9/5,文中人物職位為當時任職)
「凝石」能替代水泥嗎?
[新聞背景]「凝石」是由清華大學孫恆虎教授等一批地礦專業科技人員提出來的,並組織「藍資科技有限公司」以商業方式運作推動此事。2003年11月27日以葉大年院士為首的21位從事地礦和地球物理專業的院士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第14期總第108期)上向科技界推薦「凝石」。轉而,「凝石」被媒體宣傳為是「水泥工業帶有革命性的新技術」,是「無須燒制的高品質水泥」,「水泥產業的戰略轉型應充分考慮凝石」,「凝石改變了(水泥工業的)一切」……。今年8月以來,我國一些重要媒體紛紛參與宣傳,認為:「凝石」優於水泥,「凝石」應取代水泥……。「凝石」的商業運作聲勢越來越大。
由於媒體過度炒作,一時間「凝石」技術似乎可以在高爐礦渣、鋼渣、粉煤灰、煤矸石、赤泥、廢磚、廢玻璃、尾礦等等廢棄物中加一點孫教授新發明的「成巖劑」就可以「點石成巖」,變成水泥,就可以廣泛應用於各種建築工程。同時,還把「凝石」與環保、節能、綠色、健康、循環經濟等概念混淆在一起,認為只有發展「凝石」才符合科學的發展觀……//焦點之一:「凝石技術」的核心是什麼?是最新的發明創造嗎?
廉慧珍(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孫恆虎教授發明的「凝石」,其本質就是用以CaO、SO3、R2O為主要成分的激發劑來激發含矽鋁的工業廢料或天然巖石,這項研究國外、國內不少專家都曾經做過。前蘇聯研究開發鹼激發礦渣做過許多工作,80年代初,南京化工學院史才軍等也曾做過大量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多種激發劑或複合激發劑在不同摻量下的各種實驗。
吳兆正(原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凝石」是一種膠凝材料,但不是水泥,對於建築材料行業的人來說,它不是新東西,絕對不是發明創造。要嚴格分清「膠凝材料」和「水泥」(尤其是矽酸鹽類通用水泥)的區別,這是兩個不可混淆的材料概念。膠凝材料應具有把鬆散的物料膠結在一起,並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能力。這類具膠凝能力的物質少說也有上百種,有機的無機的都有,古代的糯米漿以及現今的石灰、瀝青都是膠凝材料。
姚 燕(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凝石」應屬於鹼激發作用機理範疇,這類材料早在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就進行過研究,由於在生產和施工中存在許多問題,並沒有廣泛應用。我國對鹼激發利用工業廢渣也有幾十年的研究。由於是工業廢渣,成分不固定,性能波動大,在應用不同工業廢渣時,相應的激發劑也要進行改動。因此,在全國各地生產出性能統一的這種產品是比較困難的。
黃書謀(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協會科教委主任教授):「成巖劑」是凝石的核心技術,「成巖劑」根據專利說明為SO3、CaO、R2O(Na2O、K2O)以上3種成分。按普通化學常識可判斷為Na2SO4、CaSO4、Ca(OH)2,經化驗完全證明成巖劑是以上3種化合物組成。這些成分是極為普通的鹼激發劑,不能算是什麼發明。包裝成「成巖劑」就使得它變得神秘了。廢渣成份大都為SiO2、Al2O3、CaO等,這類廢渣自身沒有或僅有很微弱的膠凝性,但其大都是經急冷形成玻璃體,本身具有熱力學活性,因而可用機械、熱力、化學方法激活使之具有膠凝性。通用的方法是鹼性激發或硫酸鹽激發(化學激發)。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已進行系統研究,並研發出具有很高強度的材料。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化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鋼鐵研究院等均進行過研究。去年在南京工業大學召開的「第一屆化學激髮膠凝材料研討會」上有國內外近百位學者撰寫論文36篇,有機理研究、性能研究、製備研究、評價研究、研究進展綜述內容等,這些論文是近期研究成果,他們均毫無保留地將研究成果包括最秘密的都公開,他們當中沒有一位專家學者宣稱這種膠凝材料可以替代通用水泥。
隋同波(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水泥研究所所長教授):兩年前就接觸過孫恆虎教授和他的「凝石」,從我們拿到的樣品分析來看,其產品不可能跳出「鹼激發材料」的範圍,對此我們已經有過結論。凝石不具有「創新性」,也不能算是發明。「微晶二元膠凝材料」不過是為這種產品起的新名字而已。我由於在聯合國工發組織材料促進中心承擔一些工作,最近一些國外的同行也來電詢問,由於媒體的一些誇大其詞的報導,在國際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焦點之二:「凝石」能夠取代水泥嗎?//
何星華(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剛聽說「凝石」的時候,感覺很新鮮。經過了解,我覺得它不過也是一種膠凝材料,和無熟料水泥差不多。如果說要用「凝石」代替水泥,我認為在應用方面還有很多問題。建工系統在施工過程中使用水泥,不只看抗壓強度,像疲勞強度、剛度模量、收縮徐變量、抗拉抗折強度、凝結時間、坍落度、耐久性、施工中的可控性等,都是施工部門必須了解的。現在應用的水泥混凝土的很多基本參數都是經過多年實踐積累得出的科學數據。如果沒有這些準確數據,設計人員無法取值、無法設計,施工人員無法實際操作。還有這種新產品添加了外加劑後有什麼副作用?能否達到水泥的效果?這些我們都沒有看到具體的數據。
廉慧珍:任何材料都有它的適用範圍,不是放到什麼地方都能用,有優點就有缺點,如果說不出它的缺點,就說明你的研究不到位。
吳兆正:「凝石」絕對不可能取代水泥。水泥尤其矽酸鹽水泥是國際上公認的具有百年以上歷史,性能最優良的水硬性膠凝材料。「凝石」有意把膠凝材料和水泥混為一談,嚴重地誤導了業外人士。「凝石」至今沒有建材、建築工程專家的技術鑑定,無材料性能和工程使用單位的權威認定。「凝石」目前實際上還是「三無產品」,一無產品標準,二無使用定位,三無生產質量控制措施。在這樣的情況下,竟準備建廠大量生產並在結構工程中推廣使用,其後果將是十分嚴重的。
謝澤(中國建材工業協會科教委副主任;教授級高工):「凝石」是一種膠凝材料,可用在一些特定的範圍內,由於它性能上的局限性,使得它不可能廣泛應用於建築工程,所以不可能取代水泥。這類膠凝材料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有很多人在研究,不能說是新發明。科學研究是一項嚴謹的艱苦的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偽和誇大。
黃書謀:水泥是一種工程結構材料,已有180多年歷史,形成了一套規模生產標準、應用標準規範。若要代替它必須滿足兩個大前提,一是應對各種條件下的使用性能進行長期穩定性試驗,用數據證明其用途;二是廢渣成分複雜,且不可控制,某一激發劑對某種廢渣可能會產生強度並可應用,但並不等於其他廢渣甚至同一廢渣而成分不同的就都可以應用。由於施工條件很敏感、苛刻,故施工性能也阻礙這類膠凝材料的通用性。如果沒有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要取代水泥尚為時過早。//焦點之三:「凝石」技術能大面積推廣應用嗎?
廉慧珍:「凝石」產品的均質性如何,這是個大疑點。礦渣與粉煤灰隨其成分的變化,性能差別很大,此類產品有其適合應用的範圍和條件,並不能用於結構工程。任何一種膠凝材料都有其優勢和弊端,我們使用不同的膠凝材料時,都會用其利避其弊。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建材教研組絕大多數人都同意我的這個觀點。鹼硫激發礦渣為什麼經歷幾十年至今得不到推廣,就是質量的不穩定和弊端決定了其不能推廣的命運。「凝石」產品已生產出了3000噸,但現在還都放在庫房裡。為什麼沒賣出去?原材料決定了其質量波動大,必須有大量的工程實驗數據及做構件實驗的基礎上才能考慮其在結構工程中使用。
呂祖良(中國水泥製品協會會長教授級高工):幾個月前,他們((「凝石」推广部的人)找過我,請我介紹水泥製品廠與他們合作。我聽了他們對產品的介紹,回答:一、「凝石」要有標準,沒有標準的東西,行業不能使用;二、據介紹,「凝石」才研製出一兩年,要想制訂行業標準還為時尚早。我同時告訴他們,水泥製品是要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水泥壓力管使用壽命埋在地下50年不能壞,「凝石」有這種檢驗結果嗎?沒有這種檢驗我們怎麼敢用?「凝石」要推廣還必須在實踐中檢驗。
何星華:從「凝石」的研發和應用情況來看,實際上現在還處於科研試驗階段,遠遠談不上推廣。比如它有沒有在恆溫恆溼實驗室條件下做過收縮徐變量的實驗?據我所知,標準的恆溫恆溼實驗室全國都沒幾家,我們院的實驗室可以說是國內最好的之一,但我們從來沒有做過「凝石」的測試。再有,工業廢渣本身的性質差異非常大,怎麼能什麼廢渣拿來添加上所謂「成巖劑」就成了用於建築的產品呢?如果「凝石」要作為結構材料,對於施工部門來說,一是沒法用,無標準可依;二是不敢用,因為沒有科學的、實踐證明的數據。
姚 燕:在工程使用上,鹼激發材料會產生很多問題。在「九五」國家攻關項目中,蘇州混凝土研究院為了用此類材料製造下水管,專門研究了緩凝劑。另外,鹼激發材料鹼度高,腐蝕性大,不易施工。
水泥已發明一百年以上了,至今科技工作者仍在不斷深入研究其各項性能,以滿足各種不同工程的需要。目前材料結合工程界所見到和了解到的「凝石」的材料研究數據和工程數據不多,「凝石」要想大規模生產應用,應當請院所和工程單位進行大量的試驗和實踐,經過一定的時間,積累數據,才有可能逐步推廣。
顏碧蘭(全國水泥標準化委員會秘書長教授級高工):在國家標準制定方面,一項新材料特別是涉及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建築材料國家標準的制定,不是個簡單的問題,不僅需要有包含材料長期性能及耐久性的系統研究,還需要有一定量的產量和用量,要有工程實例,要有許多相關的科研院所、生產及應用企業的試驗驗證數據。目前,「凝石」的產量很少,缺乏工程上的應用數據,所提供的試驗研究數據也不多,因此以「凝石」目前的工作基礎制定國家標準是不適宜的。
黃書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從當前情況看,「凝石」技術尚不規範(包括生產和應用技術),而且應用上時間也太短,有些結論恐怕不宜下得太早。故請研究者多做些腳踏實地的研究,拿出科學數據和令人信服的事實。//焦點之四:媒體的一些不確切的報導,會產生哪些嚴重後果?//
廉慧珍:我認為,存在的不一定都合理,外國的不一定是真理,專家的不一定全正確。對新產品不能過度炒作,前幾年「水變油」也曾被媒體大炒,外國人也曾炒作過鹼激發高嶺土,但最終事實證明這些發明是錯誤的。
呂祖良:我想「凝石」是利用了現在的大環境才炒作起來的:一是循環經濟、二是水泥結構調整、三是節約型社會的機會。
吳兆正:「凝石」在研究階段就進行大面積推廣是不負責任的,會嚴重誤導生產者和使用者。這違背了建材行業「生產為使用服務,材料為工程安全負責」的宗旨。如此宣傳「凝石」,已經超出學術研究範圍,是一種商業炒作行為,目的是為了爭取投資,獲得經濟利益。我在去「凝石」工廠調研和查閱「凝石」專利材料後發現,「凝石」應屬於一種膠凝材料,其在應用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根本無法替代水泥產品。
黃書謀:就材料科學領域而言,一些技術術語均有其規範的用法或約定俗成的含義,但見諸報端的有關「凝石」的技術用詞卻很不規範,譬如什麼「微晶二元膠凝材料」、「陽體」、「陰體」、「變幹法為溼法」等等。既然「凝石」是一種「比水泥應用還廣泛」,「作為中國獨家擁有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果,我們希望儘快看到發明者的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之所在。遺憾的是,至少在目前,我們還沒有檢索到和發現研究者在國內外有關科技雜誌上發表過的在該領域具有「使中國在世界同類產業中走到前面」的、學術水平被同行專家學者普遍認可的理論性文章。大家目前所能看到和讀到的只有商業性宣傳和新聞炒作類文章。這些文章的內容與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的要求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焦點之五: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科學態度對待「凝石」?
吳兆正:材料科學是實驗科學,是一門以可重複的科學實驗數據為依據的科學。無論是什麼理論,最終都要以科學實驗數據來驗證。一種新產品的出現,需提供出這種材料的安全性、穩定性、環保性、共容性、可控性等科學的實驗數據。要考查這種材料的是否具有長期強度,是否會滲出有毒有害物質,是否危害其他材料,是否能滿足施工等性能要求。要用公認的方法,有權威性的實驗過程。
作為材料方面的專業人員,我們有責任向公眾講明道理,把材料專家的意見告訴大家,用科學的態度來闡明觀點,不要用商業炒作來誤導廣大生產者和使用者。當然,「凝石」作為膠凝材料並非沒有用途,它可以滿足某些工程的特殊需要,在部分工程中可以使用,但不能用作通用性結構工程材料。
呂祖良:我們不是一概否定這種膠凝材料,但凝石要用作建築的結構材料或地下管道,那是百年大計,沒有標準是根本不行的。
廉慧珍:地質造巖是經歷億萬年地質變遷而形成的巖石,現在一些研究者所謂的成巖劑、造巖運動,即「凝石」造巖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冷操作」生成的,既節省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溼磨、無粉塵、不汙染環境、強度又能超過水泥,吃渣量最高達90%~95%。這種「凝石」的凝固劑究竟是什麼?「凝石」的膠凝機理是什麼?一定要搞清楚。研究新成果應該將成分、機理表達明白,但現在我沒有看到。一般來講,激發劑對混凝土的耐久性有影響,而且礦渣與粉煤灰其本身成分差別很大,這樣的產品不能輕易地推廣。比如複合水泥是由幾種材料複合而成,而國家標準中對其所用材料也有檢測要求,凝石水泥也應該對其原材料有要求。我建議,建材系統應通過雜誌、報紙、電視廣泛地向老百姓宣傳,以正視聽,維護科學的嚴肅性。
黃書謀:既然「凝石」這種「新型建築膠凝材料」依據的是「仿地成巖」的過程,是根據「巖石礦物學原理,通過材料設計等工序製備而成」的,那麼就應遵循「成巖理論」,就應按巖石學或其他材料學方面的標準詞彙來清晰地表述其內涵,而不能用似是而非的所謂「成巖劑」、「凝石」等概念來表述。眾所周知,根據巖石結構、巖石構造和巖石化學成分及生成方法,巖石可分為不同類別。不知「凝石」應歸於何類?
楊南茹(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最近10餘天,對清華大學孫恆虎教授發明的「凝石材料」引起多方面的關注,媒體也炒得很熱鬧。對此,我也談點看法。
第一,從已發表的材料和實驗數據看,「凝石」是一種性能較好的膠凝材料,它的生產工藝、過程、原料以及某些性能與矽酸鹽水泥確有不同,本人在2004,NO.3《水泥技術》雜誌上P11~17的文章「一類新的膠凝材料」中已闡述得比較清楚,在此不多贅述。
第二,從孫教授的凝石材料(即二元化溼水泥……)看,他所謂的「陰體」就是各種工業廢渣,而「陽體」就是各種含鹼物質。因此,它實際上就是鹼激髮膠凝材料,完全沒有新意,當然也談不上新發明。但是,「凝石材料」若作為商品名稱是可以的。而孫教授將巖石的「地球化學」成因理論用於解釋「凝石」的形成,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作為一種理論,應當有更深入、系統和確切的研究,並有充分的實驗依據。
第三,由於所用的原料是各種工業廢渣、尾礦,其化學成分、礦物成分以及結構差別很大,大體上可分為含鈣(CaO)高的和含鈣低(甚至沒有)的,它們在激發處理工藝、性能上都會有很大的差別。即使是同種廢渣,由於產地、來源不同,組成也有差別,生產工藝和控制就不可能像矽酸鹽水泥那麼規範。
第四,根據鹼膠凝材料的特點,最好要做更仔細的性能實驗,以用於小工程和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中為好,目前還未達到大量推廣的程度。
第五,希望有關方面對這種材料的歷史和國內外研究、應用的現狀作較全面的了解。就國內看,做這方面工作的單位不下30家,且有不少應用的實例試驗,但沒有像孫教授那麼快將其推向產業化。2004年11月曾在南京召開了第一屆全國化學激髮膠凝材料的研討會,論文集將於今年9月正式出版,從中可知一斑,這樣宣傳報導就會更實事求是、更恰當。
閻培渝(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凝石材料,應該說屬於鹼激髮膠凝材料中的一類,或者範圍再大些,屬於化學激髮膠凝材料中的一類。說凝石能夠「終結混凝土時代」是不確切的。新聞報導稱凝石為「人造石」。而在土木工程界,混凝土一直被稱為「人工石」,為此還專門造了一個漢字:砼,表示人工石。凝石在此借用了混凝土的定義。凝石取代水泥,仍然是用於製備混凝土,怎麼可能終結「混凝土時代」?這在邏輯上是矛盾的。混凝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性能優越的大宗結構工程材料,是不可取代的。凝石作為膠凝材料,用於修建地坪、道路,生產混凝土製品等是可以的,但目前不可能完全取代矽酸鹽水泥。
就凝石技術目前的情況來看,距大面積推廣還有很大距離。這是因為該技術在推廣應用以前,首先應提供凝石材料本身的各項性能參數,其次要提供凝石製備的混凝土的各項性能參數,在用於實際工程時,還必須提供凝石混凝土用於各種結構形式時的性能數據。在目前的階段,這些數據都不具備,因此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做。
應該說,凝石技術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鹼激髮膠凝材料的研究還是有所不同的。根據我們對藍資公司送來的凝石材料樣品所做的的水化熱實驗,該樣品的早期水化放熱速率和總放熱量不大,這與傳統的鹼激髮膠凝材料的性質有所不同。
目前凝石技術的實驗數據資料尚不夠完備,凝石材料依據的「仿地成巖」理論僅是一個未經證明其正確與否的假說,反應物與反應產物都沒有確認,因此對其下定論為時過早。
徐有鄰(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結構所所長、建築結構設計規範編寫組組長):新產品的出現是好事情,但是對於新產品的認定和推廣,首先必須要有大量的實驗數據,要有權威部門鑑定報告,而對於標準規範的制定而言,除上述條件外,還必須有第三方見證實驗,要有多方實驗數據,還要有大量的工程應用實例。只有制定了標準規範才有可能大面積推廣應用,因此,從目前該技術所宣傳的情況來看,距推廣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外,原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也曾就「凝石」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註:文章於2005/8/31發表於中國水泥網王燕謀看「凝石」
眾所周知,矽酸鹽水泥已有180年生產和使用歷史,公認是安全可靠的當代建築膠凝材料,全世界年產量有20多億噸,我國年產量已達9億多噸。然而,長期以來,人們仍在不斷尋找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生產時更能節省資源的新型建築膠凝材料,向矽酸鹽水泥發起陣陣挑戰,這在社會進步史上是很正常的事,「凝石」研究本身也是無可非議的。
早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人首先研究出鹼礦渣水泥,此後,其他國家也相繼投入力量開發這種水泥。鹼礦渣水泥是用磨細粒化高爐礦渣與鹼性激發劑配製而成,還可用鋼渣、磷渣、粉煤灰和赤泥等部分或全部代替高爐礦渣,作為激化劑的有水玻璃、苛性鹼和芒硝等。鹼礦渣水泥具有很高強度,3天抗壓強度達40—60Mpa,28天抗壓強度達70—90Mpa,還有水化熱低、抗滲和耐腐蝕性強等特性。這些性能對研究者具有很大吸引力。但是,鹼礦渣水泥存在耐久性問題,主要表現在長期抗折強度倒縮,還有乾燥收縮大和表面泛鹼等問題。五十多年來,鹼礦渣水泥由於耐久性問題沒有很好解決,雖然已在一些工程上試用,但至今未能在建築工程上推廣。另外,鹼性激發劑資源有限,價格較貴,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這種水泥的推廣應用。目前,各國學者仍在對鹼礦渣水泥進行深入研究,我國有些高等學校也在開展這方面工作。
中國建材研究院在1956年開始研究石膏礦渣水泥。這種水泥是由粒化高爐礦渣、硫酸鹽激發劑石膏、鹼性激發劑石灰或矽酸鹽水泥熟料共同磨製而成。石膏礦渣水泥試驗室28天抗壓強度可達80——90Mpa,生產條件下的28天抗壓強度達50——60Mpa,也具有水化熱低、抗滲和耐腐蝕性能好等特點;1961年制訂出該水泥的部領標準(JC31—61);20世紀60年代,在武漢、成都和南昌等地進行過批量生產與使用。然而,這種水泥存在凝結慢、養護條件苛刻、性能波動大和大氣穩定性差等問題。在武漢鋼鐵公司一個車間工程的建設中採用了石膏礦渣水泥作梁柱結構,建成後發現其表面起砂嚴重,大氣穩定性差,不得不將該結構件拆除,造成了損失。粒化高爐礦渣是水泥生產的重要資源,用於矽酸鹽水泥生產比石膏礦渣水泥更為合算。自20世紀60年代末,石膏礦渣水泥在我國水泥生產的品種系列中,開始逐漸銷聲匿跡。
20世紀70年代,法國Davidovits教授開發出地土聚合水泥(Geopolymeric Cement)。這種水泥主要由天然或人工矽鋁材料、鹼性激發劑、促硬劑配製而成,有些情況下配以緩凝劑。矽鋁材料主要是偏高岑土,還用的採用礦渣,粉煤灰和其他火山灰質材料等。鹼性激發劑主要是鹼金屬:鹼土金屬的氫氧化物或氧化物,如NaOH、水玻璃等等。硬化劑採用矽灰、氟矽酸鈉和低鈣矽比的水化矽酸鈣等。據介紹,地土聚合水泥4小時抗壓強度能達20Mpa,28天抗壓強度可達100Mpa;水化熱低;收縮小;抗滲透和耐腐蝕性強,還有耐高溫性能。在有關報導中看到,這種水泥已在一些特殊工程中試用,如用於耐腐管道、有害廢棄物固化、建築物保護層和搶修工程等等;但尚未在建築承重結構工程上應用,還沒有在建築工程中推廣。看來,地土聚合水泥尚在研究開發之中。據了解,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實驗室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個別企業已對這種水泥進行商業開發。至於研究與開發前景,是否能完全取代矽酸鹽水泥,有待進一步探索研究的結果。
在中國,鹼礦渣水泥、石膏礦渣水泥和地土聚合水泥等不採用矽酸鹽水泥熟料而配製成的水泥,都統稱為無熟料水泥。
根據本人所見到的技術資料,「凝石」是由冶金礦渣、粉煤灰和赤泥等工業副產品與激發劑配製而成,具有高強、高抗滲和耐腐蝕性強等特性,在組成和性能上都類似於上述無熟料水泥。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資料表明,「凝石」的試生產時間和試用期較短,尚缺少包括大氣穩定性在內的長期耐久性數據。
建築工程是百年大計,要按50——100年設計,水泥混凝土的長期耐久性十分重要,如果沒有足夠的耐久性數據,在建築承重結構工程上絕不允許使用,在建築工程上也不能推廣。
本人認為,如果研究者沒有解決「凝石」的長期耐久性問題,這種材料就無法完全取代矽酸鹽水泥,就不能在建築工程上推廣。
來源: 中國水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