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從經營慘澹到生意紅火,只用了六個月時間的聊城億灃超市嗎?繼生鮮是「一把手」工程後,這位在業界頗有聲望的「學習專業戶」——聊城億灃董事長王廣勝並未停下「折騰」的腳步,反而迅速轉移戰場,打起了「土地流轉仗」。
從去年1月成立農合億灃蔬糧種植專業合作社起,王廣勝在聊城市西南26公裡處的鄭家鎮,投資3000萬元興建萬畝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並一次性流轉溫集村、蔡莊村、莫莊村農戶320戶,面積達2260畝地,致力於打造集果蔬種植、加工、銷售、新品種引進和技術培訓為一體的大農業基地。
而此舉,已涉及人口1300人,解決農村勞動力300餘人,用王廣勝的話說,超市建蔬菜基地那都不是事兒,讓百姓發家致富的同時吃上安全又便宜的新鮮蔬菜才是企業應該用心去做的大事兒。
一個老闆的「二次創業」
2013年9月著手建設冬暖式蔬菜基地,2個月內建好大棚,第4個月就已開始銷售部分蔬菜。所有技術、肥料、設備等由億灃投資,而被僱傭的300多名農民要做的就是種好菜,利益分成則一改之前固定工資的方式,以蔬菜銷售額的四六比例計算,多銷多得,農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王廣勝的「二次創業」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頭腦發熱的產物。早在2010年,他就在聊城流轉了200畝地,不做別的,就拿這200畝地種菜做實驗,失敗一次總結一次,也正是在這些失敗中,王廣勝總結積累出蔬菜基地的管理方法。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加快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絡。鼓勵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與此同時,聊城市政府也打出了「東融西借、跨越趕超」的橫幅。
借著這股「政策福利」的春風,王廣勝內心的那股幹勁越發膨脹,考慮到億灃超市在聊城市已有62家門店的規模,且每年僅蔬菜的銷售額就高達1億元左右,外採顯然已無法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採購別人的是賣,自己種的也是賣,索性狠狠心搞塊地自己種,百姓們也能吃上安全、放心、又便宜的新鮮蔬菜,何樂而不為呢?」
據王廣勝介紹,「當初搞那麼多投資建蔬菜基地,就是想種出無公害、健康的綠色蔬菜,老百姓吃著放心,我們這些做商超的賣著也舒心。根據上年蔬菜的銷量情況我們決定種植哪些蔬菜,種植的蔬菜品種達十幾種,主要有黃瓜、長茄、圓茄、西紅柿、西葫蘆、豆角、菠菜等,預計2014年的總產量達到2000萬斤,種植的蔬菜比周邊菜市場的價格要便宜10%至25%左右。」
想在土地裡搞出點名堂,並不是件易事,但對於享受學習、享受折騰、享受鑽研的王廣勝,這似乎都不是阻力。
「五個統一」克服管理難題
在基地,我們品嘗了剛採摘下來的黃瓜,顏色嫩綠、口感甘甜,比起市場上售賣的黃瓜,億灃產的黃瓜頗為搶手。
一名正在棚內工作的女員工告訴記者,「農村人除了種地,沒什麼工作,外出打工工資少不說,離家又遠;承包了這個蔬菜大棚後就不一樣了,就在自個兒家門前,收成好的話,一年能收入5、6萬。」
雖說一畝菜園子頂過十畝田,但面對2260畝的蔬菜基地,管理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大問題,結合2012年的種植經驗,王廣勝制訂了「五個統一」措施。
一是統一生產資料。在水果蔬菜種植基地統一選用優質、高產、安全的良種進行播種;從產家統一購進優質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無加價配送給合作社種植戶;並採用滴灌、管灌等先進的灌溉技術,為生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奠定物資基礎。
二是統一技術指導。針對示範園農作物種植品種覆蓋情況,邀請山東農業大學、聊城市農業局、區農業局、區蔬菜辦等知名專家和種植能手進行現場指導,並聘請蔬菜專家杜廣申研究員為基地顧問,全面提高種植戶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是統一管理標準。採取定棚定人管理方式,由合作社聯合億灃超市嚴格制定統一的精細化管理方案,責任落實到人。合作社與種植戶籤訂種植合同,並以蔬菜銷售額的六四比例分成,實現共贏。
四是統一質量保證。合作社要逐棚、逐戶建立安全生產檔案,儘量使用粘蟲板、性誘劑、殺蟲燈等物理方法防治病害,減少農藥使用量,並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五是統一產品配送。示範園實行多元化種植,根據市民需求種植應時果蔬或反季節品種,產品直接配送到億灃連鎖超市,所有產品將在採摘後的12小時內統一調度配送到位,最大限度地保證農產品安全、新鮮。
我們了解到,億灃蔬菜基地正積極進行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的「三品認證」,力爭在整體上提升農產品檔次,打造綠色蔬菜品牌。
「農超無縫對接」拓寬銷路
作為聊城市零售行業的龍頭企業,億灃超市借力土地流轉,成立了農合億灃蔬糧種植專業合作社,並採用「超市+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進行合作,順利完成了由家庭作坊式生產向現代化農場生產方式的合理轉化。
談及土地流轉的租金問題,王廣勝坦言,「創辦蔬菜基地的最大讓利還是要留給農民,土地租金我們採取公式:900斤小麥乘以當年十一月(小麥最高價格月份)的小麥價格兌換成現金給老百姓,這樣拋去成本,億灃其實只拿到了20%,大頭還是讓利給了老百姓。」
「種菜比例是依據上年的銷售量來決定種植哪些蔬菜的,像黃瓜一般能佔30%,西葫蘆、長茄和西紅柿各自佔到10%,基地種植的蔬菜目前也只能滿足整體銷售的20%。」說起蔬菜基地,王廣勝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
在億灃蔬菜種植基地,一個大棚的投資額大概在12萬元左右,包括牆體建設、鋼架結構、4元一平方米的進口塑料薄膜、棉被、下水道建設、租地成本等。聊城市、區政府在水利建設、道路修理、補貼獎勵方面則對億灃蔬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給予了幫助。
對於銷售終端的選擇,合作社社員有一定的自主權,即可以以不低於對億灃超市的供貨價格供應給其他超市或農貿市場,利潤分配比例不變。「以前都是農民個體種菜,自己找超市供貨,不僅要承擔進店費還要面臨月結不到位的風險,但「農超無縫對接」模式,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王廣勝說。
目前,王廣勝創辦的蔬菜基地還處於虧損狀態,但他說,雖然現在我們還不盈利,但也嘗到了甜頭,蔬菜基地建立後,供應鏈立馬就縮短了,也減少了對外採購的壓力,從解決農村勞動力、土地流轉這方面來講,意義也要遠大於單純的追求盈利。
(中國商報·超市周刊 實習記者 王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