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瑞幸咖啡,它是在通過不斷的開店擴張,不斷的補貼、發福利,只不過也是在完成自己戰略打法中的一環,推進逐步形成自己的商業模式。那麼問題來了,瑞幸咖啡是怎樣去玩這個三級火箭的呢?
前一段時間,一則關於瑞幸咖啡的抵押咖啡機的新聞,傳得全網際網路人人皆知,很多媒體跟風說瑞幸會成為下一個ofo,瑞幸咖啡的泡沫多大,balabala,一片唱衰聲…..
其實看到這則新聞後,我就在想:瑞幸咖啡都這樣了,它還在不停的擴張,難道是這個公司的操盤手和投資人不知道風險?
當然不是。
因為外人根本就沒看懂瑞幸在做一件什麼事,外人以為瑞幸是在通過快速開店賣咖啡在賺錢,就像之前大家看小米一樣,覺得小米是通過賣手機在賺錢;但其實我們作為產品人應該要知道:小米賣手機這個行為動作,只不過是它戰略打法中的一環,小米通過不賺錢的方式,只不過是為了形成自己的頭部流量,加速自己的商業模式成型。
其實瑞幸咖啡也是一樣,它是在通過不斷的開店擴張,不斷的補貼、發福利,只不過也是在完成自己戰略打法中的一環,推進逐步形成自己的商業模式。
在目前這個階段,模式和小米類似,是一個三級火箭。
那麼問題來了,瑞幸咖啡是怎樣去玩這個三級火箭的呢?
具體是該怎麼理解:
舉幾個著名網際網路公司的例子:
(1)小米
(2)騰訊
(3)360
摘自張雲帆老師的「網際網路三級火箭論」:
火箭和現有的所有交通工具不同,它要在真空中飛行,所以摩擦力無法使用,必須要向後噴射工質燃料,利用牛頓第三定律產生反作用力獲得動力。火箭的升力跟燃料成正比,推力越大,需要燃料越多,而這些燃料在現有科技下需要很重的火箭殼來包裹。
我們通常看到的交通工具都只有一節:飛機是一節,機翼裡裝了很多航空燃油;汽車也只有一節,汽油在車身裡。火箭如果只有一節,裡面又裝燃料,又裝要發射的衛星,會怎樣?
結論是:飛不起來。
如果火箭只有一級,其燃料和箭體的重量太大,現在的燃料效率則無法將其推出大氣層。所以二戰時,德國研究的V2火箭頂多也就飛到100公裡高,飛不到300公裡衝出大氣層,就是因為單級火箭造成的。
現在的火箭第一級一般也就是10秒內飛到100公裡高。把這個搞明白,會很絕望,意味著我們連地球引力都突破不了。第一宇宙速度大概是7.9公裡一秒,做不到。但是,人類很聰明,很快明白:
燃料不停噴射,火箭殼還保留,等於燃料在不停地推巨大的空殼。如果噴射一點燃料,丟掉一部分火箭殼,行不行?算出來是可以的。
如果有一個動態系統,不停地噴射燃料拋出火箭殼,它的推重比就能夠達到最優,最優是多少?50噸的火箭可以推1噸物質。
全世界的火箭專家出來的數據都差不多,大概火箭飛到36000公裡的同步軌道需要比第一宇宙速度還要快,因為要考慮空氣阻力等問題,所以不只7.9公裡一秒,大概需要10公裡1秒的初速度。
那麼新的問題又來了,人類好像目前沒有可能發明一個不停地動態丟燃料的火箭。所以只能把火箭分級,最少二級,最大無限多級。
我們來看二級火箭。如果火箭只有二節,燃燒完第一級丟掉,然後第二級再飛上去,需要多重呢?以1噸衛星為例,需要149噸重的火箭(包含燃料)。三級需要77噸,四級65噸……看到這個數字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們要考慮綜合性價比,不僅僅是燃料的重量和火箭的重量,還要考慮火箭的安全。
因為火箭每增加一級,危險度可能都是1倍,甚至更多。如果只做二級火箭,149噸才能推1噸。三級只需要77噸,如果用三級火箭能夠省一半重量,價格差不多低一半,故障危險超過一倍,實際上還是能夠接受的。到了四級火箭,危險程度變成四倍,重量僅僅省了10噸,就缺乏性價比了。
結論來了,二級火箭雖然更簡單、更安全,但是耗費的燃料太多,燃料和火箭殼都很貴。比如獵鷹9號(埃隆馬斯克發明的火箭),應該是5000多萬美元的成本,但是燃料只有大概30萬美元,其他全部是火箭成本。二級火箭需要更大重更大,成本太高。而四級火箭的成本雖然下降了,但它的複雜度增加了。
所以:三級火箭是最優選擇,成本和複雜度剛合適。
打造頭部流量的一級火箭小範圍完成,未來仍會不斷強化。
而且在2019年1月初,瑞幸咖啡創始人、CEO錢治亞表示:「2019年瑞幸咖啡將在全國新開設2500家門店,門店總數將達4500多家,並2019年底超過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且未來3-5年持續補貼,暫時不考慮盈利問題。」
為什麼瑞幸要這樣做,瑞幸想成就一個商業帝國,在咖啡行業成為巨無霸;對於瑞幸來說,它必須要通過大規模的補貼燒錢佔領市場、教育市場、佔領用戶心智,這個事情才有成的可能性,就好像如果我們想把衛星推上天,但是沒燃料,這毋庸置疑會失敗;
而且CEO為什麼會有底氣這麼說,這和瑞幸的融資能力有很大的關係,截至目前輪,瑞幸已經融資近4.3億美金。
這裡再說一點,玩三級火箭,有幾個必要條件:
第一,第一級火箭一定要是高頻的應用,遞推的規律一定是高頻推低頻的,從來沒有低頻推高頻的。
瑞幸咖啡為什麼要堅持在未來一直補貼,是因為:現在中國人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呀,他希望通過長久的補貼來培養他的用戶的習慣呀,就像之前共享單車補貼一樣;
第二,通過第一級火箭獲得大量用戶以後,要快速展開一個能夠沉澱用戶的商業場景。
這其實是,瑞幸咖啡在全國鋪開營銷後,為什麼要再在全國瘋狂的開店,因為,大家知道你瑞幸咖啡在補貼,但是,你沒有服務,我觸達不了,我照樣不是你的用戶;
第三,操盤三級火箭的人,一定是個勢能積累到一定程度的人。
首先,他要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因為一級火箭是不賺錢的,你需要用免費來支撐一個龐大的用戶服務體系,並且還要保證用戶的滿意程度,這是一筆很大的錢,沒有一定勢能的人,很難募到這麼大規模的資金的。
我去看過瑞幸和神州的關係,經過多方查詢,可以確認至少有三重關係:
其次,一級火箭的帶來的頭部流量,他需要快速張開,短時間聚攏資源的能力是要有一定勢能積累才能做得到的。瑞幸咖啡,能一下去全國開這麼多店,光店長,光場地,光衛生許可證….這可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事。
第四:操盤三級火箭的人,一定是個狠人。
因為你一級火箭就是搶流量的,就是把別人河裡的水都搶到自己的水渠裡,去成就自己的河流生態。
這背後肯定會有很多人罵你,想想當初小米手機剛出來的時候,被行業罵成什麼樣子;以及邏輯思維得到APP的創始人,羅振宇被罵騙子的事情一樣;如果不是個狠人這些東西你真的沒法承受。
我們前邊說過,二級火箭是沉澱用戶的商業場景,而且它要能夠接住一級火箭快速張開後帶來巨大流量。
那麼瑞幸是怎麼做的?我們看數據:
首先是數量:
截止2018年12月31日,瑞幸咖啡的門店已達2073家,其中,1897家為實體門店,176家為外賣廚房。消費客戶達1254萬,售出8968萬杯。所有門店直營,沒有加盟店,外送訂單平均配送速度為16分43秒。
其次再看場景細分:
在瑞幸咖啡的所有實體店裡面,可以分成三種類型,A 型店、B 型店和 C 型店。
A型店對標的是星巴克這樣傳統的咖啡廳,為了滿足放鬆休閒的人群,一般開在商圈或者社區裡,面積比較大,可以讓顧客在店裡慢慢品嘗咖啡以及輕鬆食品,所以在這些店裡面,產品的品質和口感很關鍵。
所以對應的幸瑞在營銷上做的很高超,我了解過瑞幸的營銷策略,在它的營銷裡有一條裡,瑞幸做了強調咖啡品質、視覺統一輸出:
B型店:主要滿足上班族,一般開在寫字樓的一樓,面積要比A型店小很多,只有很少的幾張桌子,主要讓你上班時順便買杯咖啡帶上去喝。
另外從營銷上看,是通過選準形象代言人的方式,他們選了湯唯及張震,去構造這類場景用戶的需求。
因為從這兩位代言人上看:他們不但都是有顏有流量有演技有作品的明星,十分文藝範兒。更是因為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專業精神與瑞幸品牌精髓高度契合:無論是張震拍攝電影時的敬業,還是湯唯他鄉求學時的專注,都與瑞幸品牌對咖啡品質的追求相一致。
這是營造癢點呀。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年齡結構以及男女比例,女性為主,小年輕居多。他們是在營造一種你喝上了瑞幸咖啡就變得很有文藝範的感覺,這是癢點。
就好像我們的網紅店,為什麼那麼火,因為網紅通過他們的視覺輸出,也會讓你感覺到,你買了他們的衣服好像也過上了那種生活一樣。
C型店,幾乎連門面都沒有,主要是用來做外賣生意的,為了讓快遞小哥來取咖啡然後送到顧客家裡。
毋庸質疑,外賣生意美就是為了滿足app帶來的流量,即線上購物;線上購物用戶最關注的就是價格實惠,快速到達,所以,為了滿足用戶的爽點,瑞幸在努力提高配送系統的效率,目前外送訂單平均配送速度為16分43秒,以後會更快。
在三級火箭中商業閉環也就是利潤中心,目前瑞幸咖啡的利潤有兩類:
(1)A+B類店與星巴克相比
目前咖啡行業基本都死毛利80%的產品,那麼,打5折後,毛利率是多少?(售價50-成本20)/售價50=60%。
星巴克毛利74%,瑞幸咖啡售價約為其7折,毛利率是多少呢?(70-26)/70=62.86%。
但是目前瑞幸在努力擴張,它的一旦規模效應形成,對與星巴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2)C類店
C類店的成本可以分為: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配送成本+場地成本(很低),先說原材料成本這是不變的,人工成本這是不變的,配送成本,當規模到一定數量後,成本會降低,場地成本,這個很低。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當用戶心智養成後,以及消費習慣有了以後,C類店在利潤中的比例會越來越大;此外,更大的規模可以獲取更強的對供應鏈的議價權,採購成本可以進一步下降。
商業模式的三級火箭是:
瑞幸在通過全國範圍內大量的燒錢,快速開店,佔領用戶心智,教育市場,只不過是在形成自己的頭部流量以及沉澱用戶的商業場景;這是瑞幸在通過網際網路思維對傳統思維的一次降維打擊。
本文由 @賢鋒_Blue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