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突然不想開學了」話題被送上了熱搜,引發網友圍觀。
一位媽媽為了勸說9歲的孩子去上學,竟然跪在孩子面前央求,而孩子卻坐在椅子上,翹著雙腿,肆無忌憚地玩手機,完全不在意親媽的感受。
有圍觀群眾爆料,當時孩子的爸爸就站在旁邊,但熟視無睹。
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位媽媽跪了1小時後,9歲的兒子不但對親媽不理不睬,還有恃無恐地發朋友圈炫耀:「開心每一天。」
這種種行為,讓人寒心且痛心。
看完這則新聞,小慕隔著屏幕都氣到爆炸,父母的卑微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退一萬步講,孩子沒有被這種乞求所打動,是這個孩子的不懂事。
那甘願做旁觀者的父親,難道不更是失職嗎?
而這位母親就這樣在寒風中跪了一個多小時,最後還是孩子的同學看到後,衝過去制止了男孩,拉起他的母親。
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作為母親要選擇這樣一種「卑微」的方式去乞求兒子?
「別指望跪著的父母,能養出站著的孩子。」
不得不說,在這件事上,最根本的問題,或許要追溯到家長身上。
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而家長自身的不良示範,將給孩子帶來災難性的誤導。
到底灌輸了怎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會造成這種扭曲的親子關係?
如果你以為「父母給孩子下跪」只是個案行為,那就想錯了,其實生活中這種事情比比皆是,並不少見。
●深圳一位媽媽為了勸說女兒用功讀書,在街頭給女兒下跪5分鐘;
●湖北高三學霸臨考突然棄學,媽媽跪求17歲兒子去上學;
●馬來西亞一位媽媽為了勸女兒別買iPhone手機,在商場給15歲女兒下跪;
●湖南邵陽一對父子起爭執,90歲爸爸給30歲兒子下跪作揖,還被兒子罵「老畜生」。
家長慕課認為,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無底線的溺愛就是在傷愛,也會給愛帶來致命性傷害,只是在剝奪和阻礙孩子的成長。
中國人民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一定要苦著養,不能太溺愛,千萬不要照顧太周到了,對他百依百順,長大後可能就是白眼狼。」
資深心理諮詢師武志紅也曾放狠話說,「溺愛,是中國父母發明的一個謊言,你之所以這麼糟糕,就是他們對你太好了。」
每位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成績好、能力強、有出息,自己的付出和期盼成正比。
但現實是家長總在無形中溺愛孩子,事無巨細全都包辦,漸漸地使孩子退化成一個毫無生活能力的「廢物」,且喪失感恩心。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失職的家長。
如果要將溺愛進行追本溯源,那一定包含著:教育的缺失、父母權威缺失、家長情緒失控、父母沒有扮演好孩子的引路人和解惑者等諸多問題。
父母越輕易滿足孩子,孩子越會沒出息,越習慣性啃老,更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艱辛和不易。成年組建家庭後,也很難學會尊重和理解伴侶,也會親手毀掉小家庭的幸福。
無底線的溺愛,只會成功養出冤家和逆子!
此前,一名大一女生向母親索要每月4500塊的生活費,遭到拒絕的求助帖火了。
她將自己所謂的「悲慘」遭遇發到了網上,以求網友評理。
大一女生感到十分委屈,家裡給2000塊的生活費壓根不夠花,導致自己「月底就空了要去吃食堂」,於是對母親心聲抱怨。
又如,浙江義烏一位母親發帖求助,稱女兒在杭州讀大學,每月給1200元夥食費,購物費用另算,卻遭女兒唾棄。
女兒嫌錢少,直接怒慫媽媽:「我到底是不是親生的」。
得來的東西太容易,往往難以珍惜!
上述兩則新聞,都在聚焦相同的話題,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不顧家庭經濟狀況,不懂得體諒父母的難處,為了滿足自己高消費的欲望,向父母無度索取的扭曲價值觀。
不僅如此,甚至有些大學生盲目攀比,不惜嘗試「裸貸、校園貸、套路貸」等,最終都付出了代價。
尼採說:「自製即控制自我。也就是說,你要抵制盤踞在心中的欲望,不被欲望所左右,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
而情緒失控、無節制亂消費、抵禦不了誘惑、挫折後一蹶不振都是自制力失控的表現。
家長慕課表示:「從小被父母嬌慣成性,想要的就能輕易得到,成年後一旦欲望無法滿足,很容易自制力失控,從而失去對人生的掌控權。」
當然,愛孩子是父母的本性,但只有愛是不夠的。
一名合格的家長,既不能溺愛,也不能吝愛,而是給予孩子恰當的愛,教會孩子如何做人,給他傳遞正確的三觀和為人的準則。
讓孩子有機會成長,有機會經歷挫折和失敗,唯有經歷了豐盈而精彩的童年,長大後才能具備獨立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