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勸任性的孩子去上學,一位媽媽直直地跪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卻坐在椅子上,翹著腳,悠閒地玩著手機,絲毫不把母親這一副模樣放在眼裡。
更過分的是,這位媽媽長跪了一個小時,男孩非但不理媽媽,還拍照發朋友圈,配文:
「開心每一天」。
有的人說孩子不知感恩
有人說這都是父母嬌慣的結果
我要說,這是父母不懂得育兒的後果
有一句話,所有的父母都應深入思考:
從圖中可以看出,這位媽媽想勸孩子去上學,孩子不去。
其實,在每個生命之初都是富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不知疲倦地成長自己。
從家裡的角角落落,到路邊的小洞洞,小石子,高山大河,孩子都充滿好奇。
可是,有多少家長會保護孩子的求知慾,會呵護孩子成長呢?
現實是孩子的求知慾和自我成長都被父母扼殺了
不信?
想想,
1. 當孩子還拿不穩勺子,但想練習自己吃飯時,你是否能忍受孩子把飯弄得到處都是,吃得滿臉滿身都是飯粒?
2. 當孩子對細小事務感興趣時,你是否能忍受孩子捏著路邊的小石子玩兒?
3. 當孩子看到父母掃地,自己也想試一試時,你能否忍受孩子把垃圾騷的滿屋子都是?
4. 當孩子寫作業時,你有沒有在旁邊指手畫腳,甚至撕掉孩子的作業?
5.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是理解孩子幫助孩子尋找原因,還是怒斥一頓?
6. 當孩子小有成就,跟你「炫耀」時,你是跟孩子一起慶祝,還是寥寥一句「知道了」,或者怕孩子驕傲,潑了一盆冷水?
......
不知不覺,父母便一點點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和自我成長。
孩子上學後,父母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跟孩子聊的只剩下作業。
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現都無法獲得孩子的關注,
於是,孩子便想其他方式獲取父母的關注
圖中的少年成功地用逃學的方式獲取了母親的關注。而母親依舊是想方設法讓孩子去上學,不惜跪在地上。
母親的這一跪,把孩子推得更遠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人一生都在追求的兩種心理需求就是①歸屬感②價值感。
很多父母不以為然地說:「我愛孩子就是沒有條件啊?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啊」
可是你經常告訴孩子如果考個好成績就送你一輛自行車,
你經常告訴孩子如果變現好就獎勵你一朵小紅花
你甚至在用下跪的方式在威脅孩子。
你不斷地告訴孩子,你愛他是有條件的!
我們總是倡導孩子要感恩父母,可是我們如何教會孩子感恩呢?
你會在生活中因為孩子和你一起做家務而感謝孩子嗎?
你會因為孩子安靜地自己一個人玩,等你加班而感謝孩子嗎?
你在生活中感謝孩子的頻率高嗎?
兩會有人建議父母持證上崗,期待儘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