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十而已》中的「完美媽媽」顧佳,引發了一系列關於「育兒觀」的討論;
手撕欺負兒子的惡人,讓無數網友直呼過癮;
也有不少網友看穿顧佳的堅強,表示心疼:「哪有什麼完美媽媽,不過是為了孩子長出的羽翼。」
是啊,媽媽為了孩子,真的可以豁出一切。
但無條件的對孩子好,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我看到過一張照片。
照片上,一個十幾歲的男孩翹著腿,悠閒地坐著玩手機,就在他身邊一位中年女子雙腿跪地。
這位女性不是別人,恰是這個男孩的母親。
而那個被親媽跪倒的男孩,不僅對母親的舉動無動於衷,還拍下照片發在朋友圈,配上文字「開心每一天」。
據悉,這位母親是在懇求自己的兒子不要輟學。
縱容絕對不是一刻養成的,作為媽媽,她恐怕沒有意識到:
我們以為拼命討好孩子,就能讓孩子回心轉意,卻忘了教育最重要的是原則與底線。
對大人而言,這句話是客套。
但對孩子來說,這句話成了他們橫行霸道的「護身符」。
曾經看過一條讓人匪夷所思的新聞:一個12歲的男孩,竟然還在一天三頓地喝母乳。
媽媽很是苦惱,帶孩子看了心理醫生。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問題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母親身上!
原來,這個母親早就想過斷奶,但孩子剛一哭,全家人都來勸她,她自己心裡也聽不得孩子哭,一次又一次放棄了。
一拖再拖,孩子十二歲了,這個理應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仍然一天喝三次母乳,不喝就大發脾氣。
在這個家庭裡,正是因為父母不捨得被孩子依戀的感覺、不捨得退出孩子的生活,所以才導致孩子不像一個「正常孩子」。
湖北襄陽一位劉姓媽媽在自己朋友圈招聘保姆,照顧自己的女兒。
這個女兒,不是牙牙學語,也不是蹣跚學步,而是已經上大學了。
劉媽媽覺得女兒沒離開過自己,怕她獨自在外吃不好穿不暖,所以需要一位保姆代替自己,照顧女兒洗衣做飯......
面對已經成年、進入大學的孩子,這種處處包辦的照顧,顯然已經不合適了。
當父母對孩子的照顧越過了邊界,那就不是愛,而是害。
《少年說》中,有一個名叫郝睿涵的高二學生就抱怨過自己的家長「太寵自己」,活生生把自己培養成了「高分低能」。
17歲的她,甚至不怎麼會用筷子。
初二時,她才開始自己穿衣服;
錄節目前幾天,她第一次試著自己倒熱水;
想要自己買衣服,卻連衣服型號是什麼都毫無概念。
過度的溺愛,正在剝奪孩子體驗生活的權力,這種感情,換來的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不得不依賴背後的怨恨。
上周末,我帶著孩子逛超市,不遠處有個小男孩在哭鬧,不依不饒地要買一個汽車玩具。
孩子媽媽一開始堅決不同意,但是小男孩顯然不買帳,甚至開始躺在地上撒潑打滾。
但媽媽態度堅決,依然不同意。
我原本以為,這場鬧劇就這麼結束了,沒想到等我結帳的時候,又碰到了這對母子。
小男孩志得意滿地拿著汽車玩具套盒,顯然是「得逞」了。
當時我就在心裡嘆了一口氣,那位媽媽前面所有為了「堅持原則」所做的努力都白費了。
從「愛」到「溺愛」,中間就只差了「執行」,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關於「熊孩子」的視頻火了。
一個小姑娘為了買芭比娃娃在商場大哭大鬧,後來乾脆躺在地上不起來。
一旁的爸爸表現得異常淡定,女兒「躺」了三小時,他就在旁邊看了三小時。
一直到最後,他也沒鬆口答應孩子的要求,最後女兒只能乖乖跟著回家了。
我想,下次再遇到想買的玩具,女兒應該不會採取這種方式了吧。
這位爸爸看起來特別狠,其實背後堅持的「原則」,正是對孩子滿滿的愛。
這種愛,不是父母的自我感動,不是對孩子百依百順,而是讓孩子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界限在哪裡?。
在網上看到一組照片,一個小男孩穿著圍裙在幫爸媽的燒烤攤收拾碗筷。
除了羨慕小男孩的可愛,也有很多人質疑,這麼小的孩子,爸媽怎麼捨得讓幹活呢?
這樣想的人恰恰忽略了,不是每個人生來都能錦衣玉食,與其讓孩子成長在真空環境中,擁有與現實條件不相符的生活,不如儘早地去見識這個世界的真實與殘酷。
父母心狠一點,對孩子來說未必不是好事。
孩子不需要被討好,他們可以接受生活的磨礪,也可以被拒絕。
請勇敢放手,讓孩子嘗試人生的酸甜苦辣吧。
關注九力國際教育,
萬千育兒案例,總有一個啟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