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一天3次母乳」「母親下跪求兒子上學」:縱子如殺子,溺愛...

2021-01-13 育兒網

文 / 居瀟瀟

最近,一張照片讓許多網友震驚。

照片上,一個十幾歲的男孩翹著腿,悠閒地坐著玩手機,就在他身邊一米不到的地方,一位中年婦女雙腿跪地說著什麼。

這位女性不是別人,恰恰是這個男孩的母親。

而那個被親媽跪倒的男孩,不僅對母親的舉動無動於衷,還拍下照片發在朋友圈,配上文字「開心每一天」。

據悉,這位母親做出這個舉動,是想懇求自己的兒子不要輟學,兒子一意孤行,不想繼續讀書,她百般無奈之下,只想出了下跪請求的辦法。

可她恐怕沒有意識到:跪著的家長,教不出站著的孩子。

嬌養兒女如餵狼!

我們以為拼命討好孩子,就能讓孩子回心轉意,卻忘了教育最重要的是原則與底線。

01 「他還是個孩子」

是最大的謊言

家庭教育中,有一種討好最常見,就是父母拼命為自己孩子免責,他們常用的一句話是:他還小,還是個孩子。

孩子惡作劇掀女生裙子,家長說:「他還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闖入親戚家亂丟亂拿他人物品,家長說:「他還是個孩子,大人別和孩子一般見識」;孩子上學時合夥欺負弱小,家長說:「他還是個孩子,都是鬧著玩兒的」。

對大人而言,這句話是客套,也是自我安慰。

但對孩子來說,這句話成了他們橫行霸道的「護身符」。

當孩子發現,自己不論做什麼,都可以用「孩子」這個身份來獲得特權,那父母的威嚴、規則的制定就成了一場空話。

有時候,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縱容熊孩子的家長。

這種縱容,是一種畸形的依戀!

事事衝在孩子前面,生怕自家孩子吃虧吃苦,這樣的家長自己就不夠獨立。

曾經聽聞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一個12歲的男孩,竟然還在一天三頓地喝母乳。

母親一度求助於醫生,生怕孩子這麼久還不斷奶是存在生理疾病,結果醫生回了一句:

「你回去吧,你這個問題我解決不了,這是你們母子倆的心理問題。」

原來,這個母親最早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就嘗試過斷奶,結果家中老人看孩子哭鬧得厲害,都勸她「孩子想吃就給他吃」,她心一軟就同意了。

一晃孩子四歲了,她覺得必須斷奶,可孩子剛哭,全家人都來勸她,她自己心裡也覺得聽不得孩子哭,又一次放棄了。

一拖再拖,孩子十二歲了,依然沒有斷奶。

這個理應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一天喝三次母乳,不喝就在家大發脾氣。

在這個家庭裡,正是因為父母不捨得被孩子依戀的感覺、不捨得退出孩子的生活,所以才導致孩子不像一個「正常孩子」。

所有人都在不斷用「他還是個孩子」來當藉口,殊不知,這句話恰恰是最大的謊言。

就像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

「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父母誤以為,「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是用來保護孩子的,其實,過分的包庇,過分的保護欲,正在悄悄扼殺孩子的未來。

02 沒有分寸感的父母

是害不是愛

對很多家長來說,那個下跪的媽媽讓人同情,甚至不由得感慨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有因必有果,恰恰是她這種無原則的溺愛,造成了最後跪求孩子讀書的結局。

那些溺愛孩子的父母真正缺失的,是親子教育中的界限感。

他們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和所有物,讓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誤以為世界不過如此,結果卻是:

生下他,養大他,最後用沒有分寸的愛親手毀了他。

前幾天,有一則新聞讓不少人很驚訝。

湖北襄陽一位劉姓媽媽在自己朋友圈找保姆,這個保姆不是照顧別人,而是她剛上大一的女兒。

劉媽媽坦言,女兒從小就沒做過家務,自己又忙,沒空幫女兒洗衣做飯,於是希望找個保姆,「花錢圖個安心」。

父母不放心孩子獨立生活,這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面對的是已經成年、進入大學的孩子,那這種處處包辦、大包大攬的照顧,顯然已經不合適了。

當父母對孩子的照顧越過了邊界,那就不是愛,而是害。

《少年說》中,有一個名叫郝睿涵的高二學生就抱怨過自己的家長「太寵自己」,活生生把自己培養成了「高分低能」。

小時候,她還不怎麼會用筷子,家長沒有教她怎麼用,反而讓她用勺子。

這一用就用到了高二,17歲的她,甚至還不怎麼會用筷子。

初二時,她才開始自己穿衣服;

錄節目前幾天,她第一次試著自己倒熱水;

想要自己買衣服,卻連衣服型號是什麼都毫無概念。

全家人密不透風的愛幾乎要讓她窒息,她最後對家長發出了吶喊:

「我不想成為所謂的學習機器,也不想做高分低能,希望你們放開手,讓我獨立起來!」

可怕的是,過度的溺愛,正在剝奪孩子體驗生活的權力,這種感情,換來的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不得不依賴背後的怨恨。

對孩子來說,越界的愛,擺脫不了,卻又承受不起,最後的結果只有無盡的痛苦。

03 無條件愛孩子

不等於無原則愛孩子

無條件愛孩子,不等於無原則愛孩子。

我們要接納的,是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孩子的行為。

上周末,我帶著孩子逛超市,不遠處有個小男孩在哭鬧,不依不饒地要買一個汽車玩具。

孩子媽媽一開始堅決不同意,不停地對兒子說:「家裡已經有過了。」「你不能一直要買新玩具。」

但是小男孩顯然不買帳,甚至開始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媽媽依然不同意。

眼看著孩子情緒要失控,媽媽把他拉到一旁,蹲下身和他說著什麼,孩子的哭聲慢慢平息了。

我原本以為,這場鬧劇就這麼結束了,沒想到等我結帳的時候,又碰到了這對母子。

小男孩志得意滿地拿著汽車玩具套盒,顯然是「得逞」了。

當時我就在心裡嘆了一口氣,那位媽媽前面所有為了「堅持原則」所做的努力都白費了。

從「愛」到「溺愛」,中間就只差了「執行」,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假若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他的不聽話並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後果,那麼就漸漸習慣於頑皮、任性、搗亂、不聽話,之後就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對孩子有過第一次妥協,背後就會跟著無數次無可奈何。

04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關於「熊孩子」的視頻火了。

一個小姑娘為了買芭比娃娃在商場大哭大鬧,後來乾脆躺在地上不起來。

一旁的爸爸表現得異常淡定,女兒「躺」了三小時,他就在旁邊看了三小時。

一直到最後,他也沒鬆口答應孩子的要求。

這位爸爸看起來特別狠,其實背後滿滿的都是愛。

當所有人都在鼓吹「鼓勵式教育」、「富養孩子」、「無條件包容孩子」時,清醒的父母早就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愛。

這種愛,不是父母的自我感動,不是對孩子百依百順,而是給孩子鍛鍊成長的機會。

在網上看到一組照片,一個三歲的小男孩穿著圍裙在收拾碗筷。

發圖的網友說,孩子媽媽開了一家小吃店,店外擺了許多桌椅,顧客們吃完之後會留下碗筷餐具。

這時,一個小小的身影就會出現,他甚至還沒桌子高,卻麻利地收拾著餐具,一次拿不了太多,就多拿幾回。

有人質疑,孩子爸媽怎麼能讓這麼小的孩子幹活。

這樣想的人恰恰忽略了,不是每個人生來都能錦衣玉食,與其讓孩子成長在真空環境中,擁有與現實條件不相符的生活,不如儘早地去見識這個世界的真實與殘酷。

特別狠心的父母,對孩子擁有特別的愛。

孩子不需要被討好,他們可以接受生活的磨礪,也可以被拒絕。

請勇敢放手,讓孩子嘗試人生的酸甜苦辣。

我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感歡歡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分手了,她說,跟一個看不到未來的人在一起,感覺每天的生活的都像在走鋼絲,顫顫巍巍的掉不下來,但是也走不到對岸。為了以後的幸福,長痛不如短痛,還是分開算了。當時對於歡歡的分手,朋友中分成了兩個陣營,放棄太早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會錯過『什如果你不相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門匙放縱肯定更不是我知道許多人習慣誇大他們真實的愛意或好感而我習慣於掩飾所以你應『該明白為什麼「克制」對我來說是最值得尊重的品沒有希望生存就失去了意義希望是初夏一到,冰雪碧、冰可樂、冰芬達……各種帶氣的飲料又成了夏日寵兒。飲料雖好喝,但如果每天當水喝,很可能會喝出健康問題來。

25歲小夥飲料當水喝血糖暴了

25歲的小陳,杭州人,按照他的說法,大學畢業後就成了高級農民工,白天跑建築工地,晚上在工地宿舍熬夜畫建築圖紙。不管在工地還是宿舍,小陳幾乎不離雪碧,一天工地跑下來不喝水,渴了就一瓶接一瓶的把雪碧當水喝。晚上在宿舍熬夜畫圖紙,也靠雪碧吊精力。前段時間,單位組織體檢,身高174釐米的他體重172斤,空腹隨機血糖19mmol/L,而正常人的空腹血糖一般不高於6.1mmol/L,體檢報告懷疑小陳可能患有糖尿病。

小陳看到糖尿病三個字就蒙了,他往年體檢除了體重超標外,連高血脂、高尿酸都沒有過,家族也沒有糖尿病,為啥今年就突然糖尿病了?小陳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一院」)內分泌代謝病科,一查血糖19.35mmol/L。內分泌代謝病科副主任董鳳芹主任醫師仔細問診後發今天我們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通過閱讀本章的內容,您將了解到:

1.孩子的本性真的是不愛學習嗎?2.讓孩子喜歡的學習任務有什麼特點?3.我們該怎麼做,幫助孩子愛上學習?

讓我們開始閱讀今天的內容吧!

孩子的本性真的是不愛學習嗎?

學齡段孩子父母最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是: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孩子不愛學習」,其實這個前提就是不對的。

孩子的本性真的是不愛學習的嗎?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更細緻地思考:

孩子到底不愛學「什麼」?學校學習的科目,他有沒有特別喜歡哪些學科,有沒有特別不喜歡什麼學科?

孩子真的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嗎?比如搭積木、拼圖、看繪本,這些事情都不喜歡嗎?

一個媽媽曾經分享了她的故事:她說:

「沒上小學之前,我兒子很優秀的,自己看書都能看一個多小時,自己玩拼圖,能玩上半天,特別專注!唉,就是上了小學,一做學校的功課就不行了。」

我接著問:「他是學校的功課全都不行,還是有些科目比較愛學?」

那位媽媽說:

也不是全不行,語文背誦比較好,孩子很快就能完成,還自豪地給家人展示,但寫字時就會特別拖拉;數學做簡單題也行,遇到難題不會做他就有些著急,如果題目量大,他看著題目就會發呆,很牴觸。

讓孩子喜歡的學習任務有什麼特點?

聽了這個故事,我們就明白了:

孩子喜歡的學習任務要符合兩「有」原則:一是有用,二是有趣。

看書、拼圖有趣,這樣的「學習」孩子喜歡;

語文背誦讓孩子有成就感——有用,這樣的學習孩子也喜歡。

但孩子會不愛學習呢?因為學校的學習不符合有趣,有用的原則。

作業量大或者題目太難不會做,導致孩子學得沒成就感,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常常看不到學習對他的好處。

這就需要家長的陪伴和指引,要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看到學習行為的長遠好處,讓孩子去體會對學習的掌控感。

我們該怎麼做,幫助孩子愛上學習?

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努力,來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興趣:

幫助孩子營造學習氛圍

很多家長都有陪讀的習慣,但是經常把陪讀的局面弄得「雞飛狗跳」,這是因為,我們在陪讀的過程中用錯了方法。

首先,陪讀時不要總盯著孩子看。

有的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時眼睛盯著孩子的筆,寫錯了立刻指出來,孩子剛一走神兒立刻就敲桌子。

那孩子會是什麼感覺?

就像我們在做飯,愛人在旁邊看,我們剛一切菜,他就說「太粗了,再細點兒」;

油在鍋裡,我們手裡拿著菜正要往裡放,他又說「快放呀,一會兒油冒煙了」;

一小時下來,菜終於做好了,他又評價「這個菜鹽放多了」「這個菜炒過火了」。

我們什麼感覺?下次我們還要不要做飯?

一種行為如果得不到鼓勵,我們也獲得不了完成時的喜悅,如果在完成過程中還伴隨著被指責的壞情緒,那麼這種行為是沒法堅持下來的。

孩子學習也一樣,學習本身就很枯燥,如果旁邊再一直伴隨著父母的嘮叨、指責,這樣學習行為是很難堅持的。

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父母一定要用心去幫孩子營造好的學習氛圍。

比如孩子學習時,我們可以在旁邊看書,和孩子說:「你寫這兩行字時,我想要把這頁書看完,你別寫太快哦,不要我剛看了半頁你就寫完了。」

孩子想超過你,他一定會「小宇宙爆發」偷偷快寫。

隔段時間我們要真心感謝他,對他說:「陪你學習的這段時間,我自己讀完這本書了,這樣陪你學幾年下來,媽媽也一定長進不少。」

其次,我們還要幫孩子做好作業管理。

尤其是低年級孩子,可以使用【打勾清單法】。

首先,我們幫孩子理清有哪些作業,然後將這些作業列一個清單。

然後,確定作業完成的順序,比如在精力最好的時候優先完成一些困難的作業,把簡單的作業放到後面完成。

最後,做完這項作業就在清單上打個鉤,讓孩子有成就感,然後開始做下一項。

這個清單打鉤法是非常神奇的,將大目標拆解成有步驟、有次序的小目標,能夠幫助孩子養成目標管理、時間管理的好習慣,也能讓孩子體會到一項項完成作業的成就感和喜悅感。

在孩子面對困難時,要認同他的畏難情緒

當孩子面對困難時,我們常常喜歡跟他說「沒什麼難的」。

孩子的內心其實覺得「好難,我做不到」,我們卻跟他說「沒有什麼難的」,這就有了衝突。

就像我們剛剛工作的時候,一項艱巨的工作落到自己頭上,這個任務對我們這種新手來說完全沒有頭緒,可是領導卻說:「這件事沒什麼難的,你怎麼還幹不好?」

我們什麼感受?惱火嘛!

所以在孩子面對困難時,首先我們要說真話,認同孩子的畏難情緒,對孩子說:「嗯,是的。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這樣我們跟孩子之間就打開了溝通的第一步,讓孩子知道我們在同一個頻率上思考問題。

然後,跟他說:「媽媽也看到你好像一直在找辦法,希望可以解決這道題,是嗎?」,這一步是把孩子內在的願望明確地表述出來。

之後,再鼓勵孩子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說:「那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樣的辦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吧。」

當學習不順利時,要幫助孩子想辦法突破

有時家長看到孩子難過就寬慰他:「這個很難,別的同學也不會,沒事的,你已經很棒了。」

這樣的教育方法非常不好。

這看起來是我們在幫助孩子脫離焦躁,建立自信,但這是虛假的自信,孩子到了班上自己都會產生質疑:明明那麼多人會,可是自己不會,還是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差。

面對孩子的難過,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一定不是幫孩子逃避,而是要跟他一起找到辦法突破。

我們可以跟他說:「媽媽小時候口算也總是出錯,後來姥姥專門給我出了很多口算題讓我練習,每天100道,練得我都快『吐血』了,後來我的口算成績終於提高了。」

「這是什麼垃圾?」當前,這樣「直擊靈魂」的提問在上海比比皆是。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開始實施,意味著經過20多年倡導之後,垃圾分類終於將納入法治框架。

那麼,到底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

不分類的垃圾會帶來怎樣的損失?

究竟如何才能把啃了二十多年的垃圾分類「硬骨頭」真正攻克?

6月19日,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物業人員通過舞蹈的形式吸引樓內人員參與了解垃圾分類。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

「分」就是「減」

我國人口規模龐大,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堪稱巨量。根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2015年提供的數據,我國人均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440千克,並以每年8%-10%的速度與增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城市垃圾處理能力不足。

以北京市為例,據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介紹,現在全市每天會產生將近2.6萬噸的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目前北京有29個垃圾處理終端設施,都在滿負荷運轉。

據統計,垃圾分類可以使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減少三分之二,有利於改善垃圾品質,使得焚燒(或填埋)得以更好的無害化處理。

以垃圾焚燒為例,分類能助力焚燒處理做得更好,可起到減量(減少垃圾處理量)、減排(減少汙染排放量)、提質(改善燃燒工況)、提效(提高發電效率)等作用。

北京環衛集團南宮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是北京第五座生活垃圾焚燒廠。在一個深28米、能容納1萬噸垃圾的垃圾儲倉裡,兩個巨大的抓斗起降張合,不斷將垃圾投入2個溫度在850℃以上的焚燒爐中。這個焚燒廠每天能「吃掉」1200噸的生活垃圾,並「吐出」約35萬度電。

負責該焚燒廠的北京環衛集團南宮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滿昌告訴記者,「生活垃圾分類後,垃圾熱值能提升20%以上,大大提升了垃圾焚燒的發電量,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一方面垃圾焚燒廠在環保排放控制方面的壓力會降低,另一方面再生能源轉換率會進一步提升。」

光大證券環保團隊認為,垃圾分類將進一步推動提高焚燒熱值,幅度為30%-40%,若以0.4元/度上網電價計,垃圾焚燒項目盈利將提升15-20元/噸;同時垃圾分類還將控制二噁英排放,分類後二噁英排放降幅可達80%。

2

「一股腦」的難點和突破點

在北京,雖然多數小區的垃圾桶都貼有垃圾類別標識,但是大部分居民對於生活垃圾幾乎都是混裝處理,不會進行分類。不少居民表示:「反正垃圾車都是一股腦全部運走,分類了也沒用。」

這樣的現象和心態十分常見,在北京市市人大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郝志蘭看來,一方面,當前「混裝混運」現象影響了居民開展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居民垃圾分類不到位,也影響了分類收運和分類處理的效果。由此易形成垃圾投放主體和收運主體之間互不信任、互相推責的惡性循環。

那麼這樣的循環給如何破解呢?其實,垃圾分類的全部工作分為4個環節: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郝志蘭所說的惡性循環主要發生在前三個環節。

袁滿昌介紹,以他從事環衛事業多年的經驗來看,目前北京已經在體系上做好了垃圾分類的準備,特別在分類處理的環節,各類垃圾都能得到合理的處置。而「混裝混運」的現象在垃圾運輸車輛升級換代以後也能得到很好的處理,「這個問題都不大,難點還是在於分類投放和分類收集環節。」

郝志蘭表示,垃圾分類尚未成為居民的普遍行動和生活習慣。民意調查顯示,北京居民對垃圾「四分類(廚餘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知曉率達到了80%,但是居民分類投放的自覺性和參與率仍然較低,對廚餘垃圾的準確投放率僅有2成。居民垃圾分類還處於「理念上認同,行動上滯後」的階段。

據了解,目前在北京市30%的街道、鄉鎮已創建了100個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孫新軍表示,2019年示範片區覆蓋率要達到60%,覆蓋200多個鄉鎮街道。

實際上,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還處於制度覆蓋推廣上,與實際覆蓋差距較大。

「我們從市城管委提供的開展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工作小區名單中隨機抽查了7個區的12個居民小區,其中廚餘垃圾分出率較好的5個小區,基本靠的是『綠袖標』的現場督導和二次分揀,人力成本較高。垃圾分類如果沒有更加廣泛的群眾參與,就會出現『試點成功,推廣困難』的現象。」郝志蘭表示。

6月19日,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垃圾回收人員將垃圾運回垃圾房,進行集中分類整理。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3

「罰」不是目的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6個城市已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或規章,26個城市將垃圾分類工作列入立法計劃,2017年以來,上海、廈門、西寧、廣州、深圳重慶、太原等地分別發布了垃圾分類地方性立法。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開始實施。這意味著,在全國進行20多年倡導工作後,上海率先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在條例中首次明確對生活垃圾全流程進行分類,確立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制度和相應法律責任等。比你們之間的聯繫,全靠你一人死撐

有這麼一種男人,平時跟他聊天,可能會覺得相談甚歡。但是所有的對話,幾乎全是從你先開始。 你會經常跟他找話題聊,不捨得結束對話。但他好像從來都不會主動來找你,如果你不主動挑起話題,他就能十天半個月都不會聯繫你。 當你們發生了矛盾,鬧冷戰的時候,他的態度也是如此,一副不主動、不負責的態度。 有時候你只是跟他賭氣,想使個小性子,只要他過來哄哄你,你就能轉怒為喜。但他卻永遠那麼晾著你,絲毫不願意花時間去找你。

其實誰都不是不講道理,發脾氣只是想看看他能為你退讓到何種境地。 我們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一旦受了委屈就喜歡沉默。在乎你的人會為你放下架子,不在乎你的人卻維持著僵局,從頭到尾,失望的人都只有你自己。

從來不對你解釋什麼張愛玲的《小團圓》裡有句話: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當初看到這一句時,小編特別有感觸。 深愛著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會忍不住變得卑微。哪怕他不來找你,你還是能替他找著各種藉口,不停地說服自己,安慰自己。 他不回你微信,不主動找你,就連你質問他時,他的態度也總是那麼敷衍了事。他對自己做的一切,從不會過多地解釋,反倒說你疑心病太重,不夠體諒他。

可是,很多女人就是這麼傻的,哪怕知道他說謊,但還是願意相信。誰料他連一個謊言都懶得對你羅織,就這麼踐踏你的真心。 你總是給他找藉口,甚至還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但這些理由,編到最後你自己都累了。 累了,就離開吧。所託非人,就算了吧。他沒那麼愛你,你也知道的。 總有一天,你會找到那個秒回你的信息,置頂你的微信,常常想要黏著你的人。你的過去他或許無從參與,但你的未來會被他細心呵護,捧在手心。

結語:很多男人總是覺得,女人在微信聊天上這麼小一件事上,就常常小題大做,好像很無理,再懂雅。

相關焦點

  • 「12歲男孩一天3次母乳」:縱子如殺子,溺愛不是愛
    這位女性不是別人,恰恰是這個男孩的母親。而那個被親媽跪倒的男孩,不僅對母親的舉動無動於衷,還拍下照片發在朋友圈,配上文字「開心每一天」。據悉,這位母親做出這個舉動,是想懇求自己的兒子不要輟學,兒子一意孤行,不想繼續讀書,她百般無奈之下,只想出了下跪請求的辦法
  • 「12歲男孩一天3次母乳」「母親下跪求兒子上學」:縱子如殺子,溺愛不是愛
    這位女性不是別人,恰恰是這個男孩的母親。而那個被親媽跪倒的男孩,不僅對母親的舉動無動於衷,還拍下照片發在朋友圈,配上文字「開心每一天」。據悉,這位母親做出這個舉動,是想懇求自己的兒子不要輟學,兒子一意孤行,不想繼續讀書,她百般無奈之下,只想出了下跪請求的辦法。可她恐怕沒有意識到:跪著的家長,教不出站著的孩子。
  • 12歲男孩一天3次母乳,母親下跪求兒子上學,網友溺愛毀娃一生
    案例我們常常把已經很大了卻一直依賴父母的人叫做巨嬰,沒想到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種巨嬰,12歲還不斷奶,每天三餐都要喝母乳的那種一直到現在兒子已經12歲了,依舊每天要喝三餐母乳,早上上學前喝一次,中午放學餵一次,晚上睡前還要再餵一次。陳女士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因為太難為情了,於是她偷偷找到醫生,詢問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沒想到醫生回答這個問題醫院根本沒法治,是你們母子兩個人心理有問題。
  • 12歲男孩一天3次母乳,母親下跪求兒子上學:溺愛不是愛
    曾經看過一條讓人匪夷所思的新聞,一個12歲的男孩,竟然還在一天三頓地喝母乳。這個理應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一天喝三次母乳,不喝就在家大發脾氣。江西一位15歲的少年,因為父親沒有給他買電腦,竟然直接跳樓自殺身亡,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25歲日本留學生汪佳晶,每個月都要從母親那裡索要7000元生活費,母親四處舉債供他上學,一時拿不出錢,他竟然殘忍地捅了母親9刀。富養沒了底線,愛沒了限制,就會成為扼殺孩子的刀子。
  • 原創:縱子是害子,慣子如殺子:你是否在無意溺愛孩子?
    導言:古人云,慣子如殺子!  這句話絕不是危言聳聽,有多少家庭因為太過溺愛孩子,讓孩子走上一條不歸路,整個家庭也支離破碎。  無底限地嬌慣孩子,最終養出來的,不是吸食家庭血肉的吸血鬼,就是泯滅道德的惡魔。
  • 母親下跪求兒子上學,沒有「下限」的父母,教不出品學兼優的孩子
    母親竟然下跪求兒子上學,這樣的父母如何能教出好的孩子?有這麼一張照片在網上突然火了起來,照片中的母親竟然給自己的兒子下跪,這直接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這個男孩穿著一個黑色的衛衣正坐在椅子上在那玩手機,而一旁的老母親則一直跪在孩子的身邊,看起來非常讓人氣憤,這樣的孩子看起來一點都不孝敬,只有孩子給家長下跪的,沒看過家長給孩子下跪的。
  • 「溺愛」是愛嗎?12歲男孩一天三次母乳,母親哭訴:不給吃就哭
    曾經又有一則照片驚呆了許多網友,一位母親下跪在自己的兒子面前,祈求孩子不要輟學;兒子則翹著「二郎腿」自顧自的玩手機!蘇聯教育學的創建者之一,「馬卡連柯」曾說過:一切為了孩子,甘願為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可怕的禮物!「嬌養的兒女如狼似虎」,也許父母認為最好的給孩子就是給予他最大的愛,其實這是在無止境的降低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 媽媽下跪求13歲兒子上學:你的溺愛,會是孩子的「護身符」嗎?
    這位女性不是別人,恰是這個男孩的母親。而那個被親媽跪倒的男孩,不僅對母親的舉動無動於衷,還拍下照片發在朋友圈,配上文字「開心每一天」。據悉,這位母親是在懇求自己的兒子不要輟學。曾經看過一條讓人匪夷所思的新聞:一個12歲的男孩,竟然還在一天三頓地喝母乳。
  • 母親勸學長跪一小時,兒子拍照發朋友圈炫耀,都是溺愛惹的禍
    生活中很多不尊重父母、長輩,甚至經常提出一些無理要求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家中父母長輩的溺愛導致的。要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用不好就是傷害自己的一把利刃。對孩子要寬嚴相濟,一味地寵溺,無疑是害了他。不久前,一張圖片在網上瘋傳。為勸孩子上學,母親在孩子面前長跪不起,而孩子只是一味低頭玩手機,悠閒地翹著腿,對跪在地上的母親視若無睹。
  • 12歲男孩一天喝3次母乳、8歲男童摸人屁股!網友:能不能不丟人
    可有時候父母太過溺愛孩子,反而是害孩子!一、12歲男孩一天喝3次母乳、8歲男童摸人屁股周末的時候,帶孩子去超市買零食,當時旁邊正好有對母子因買東西和別人鬧了矛盾。細聽才知道,被媽媽護在身後的男孩在超市跑跑跳跳,結果一不小心撞到了對面的小女孩。可能是小女孩被撞得狠了,女孩爸爸當即讓男孩道歉,這時男孩媽媽看到低著頭被罵的兒子頓時不開心了。
  • 12歲男孩一天喝3次母乳,寶媽頻頻斷奶失敗,醫生:我解決不了
    導讀:12歲男孩一天要喝3次母乳,寶媽頻頻斷奶失敗,醫生:我解決不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12歲男孩一天要喝3次母乳,寶媽頻頻斷奶失敗,醫生:我解決不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十二歲男孩一天三頓母乳,過於溺愛只會害了他
    看到這樣一則新聞,36歲的張女士的兒子已經12歲了,還要一天吃三次母乳,早上起床之後,中午放學和晚上睡覺前都要吃母乳,如果不吃的話就會又哭又鬧。張女士也有帶孩子去看過醫生,但是醫生告訴張女士,孩子這樣是心理問題,必須大人幫忙,不然好不了的。
  • 12歲男孩一天喝3次母乳,咋還沒斷奶?
    來源: 遠東婦產醫院都說母乳餵養不容易,沒想到開始難,結束也難!不過不管再怎麼難,一般只要寶媽們掌握了一些斷奶技巧,到了孩子兩歲後,該斷奶的都斷了。但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案例,卻是有點顛覆了一般人對孩子斷奶的認知:一名12歲男孩,竟然還要一天三頓地喝母乳。
  • 日本小學生上學第一天,表現刺痛中國父母,慣子如殺子真沒說錯
    近日11歲日本小學生開學日實錄火遍網絡,男孩的媽媽是中國人,他們一家長期定居日本。雖然只有11歲,但男孩身上超越年齡的懂事和獨立讓中國父母大呼:「我算了!」為了更直觀地展示自家娃與人家的差距,幾位父母同樣對孩子開學日進行記錄。
  • 12歲男孩一天3次母乳,捨不得退出孩子生活的父母,對孩子是傷害
    甚至有的孩子已經12歲,六年級的半大小夥子,還要一天喝三次母乳。 12歲男孩一天喝3次母乳,寶媽求助醫生,醫生:回去吧,治不了 36歲的張女士的兒子已經12歲了,這個孩子有一個怪癖:一天要喝
  • 12歲男孩一天3次母乳,捨不得退出孩子生活的父母,對孩子是傷害
    甚至有的孩子已經12歲,六年級的半大小夥子,還要一天喝三次母乳。歲男孩一天喝3次母乳,寶媽求助醫生,醫生:回去吧,治不了36歲的張女士的兒子已經12歲了,這個孩子有一個怪癖:一天要喝3次母乳。可是張女士的孩子竟然還像幾個月的寶寶,一天喝三次母乳。是不是孩子的身體發育出什麼問題了呢?張女士曾經帶著自己的孩子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孩子的生理上並不存在什麼問題。
  • 女星「溺愛」害娃!與兒子裸睡15年,12歲斷奶
    而且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醫生都提倡母乳餵養,因為這樣不僅對孩子的發育有好處,而且哺乳還會對母親也會有很大的作用,會大大降低女性患上乳腺癌的機率。更重要的是,哺乳能夠增進孩子與母親之間的感情,因此比起那些奶粉餵養的媽媽,母乳餵養的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更深。
  • 12歲男孩一天吃3次母乳,無原則地順從不可取。別毀了孩子一生
    36歲的張女士有一個12歲大的兒子,要一天三次吃母乳,早上起來、中午放學回到家、晚上睡覺前都要吃,如果不給吃就會又哭又鬧。這些普遍兩歲在做的事,這個男孩堅持做了12年。真的讓人吃驚。12歲的孩子應該上初一或者小學六年級,這麼大的孩子多數開始進入青春期,
  • 母親給兒子下跪一小時:為何你養出了如此逆子?
    在一個公共場合,一位母親雙膝跪地,給兒子跪下一個多小時,求兒子不要退學。兒子半躺在靠背椅上,把腳翹起,悠閒地玩著手機,絲毫不理會跪著的母親的哀求,然後還拍下母親跪著的樣子,發到朋友圈,配文:開心每一天。當時,孩子的父親也在旁邊看著,卻絲毫沒有管教孩子,也不見他去扶起自己的妻子。
  • 媽媽給兒子下跪一小時,兒子發朋友圈炫耀,母慈不一定子孝……
    一位媽媽為了勸說9歲的孩子去上學,竟然跪在孩子面前央求,而孩子卻坐在椅子上,翹著雙腿,肆無忌憚地玩手機,完全不在意親媽的感受。有圍觀群眾爆料,當時孩子的爸爸就站在旁邊,但熟視無睹。而這位母親就這樣在寒風中跪了一個多小時,最後還是孩子的同學看到後,衝過去制止了男孩,拉起他的母親。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作為母親要選擇這樣一種「卑微」的方式去乞求兒子?「別指望跪著的父母,能養出站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