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父母來說,自己的孩子到底應該是富養還是窮養?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絕大多數的父母,很多家長甚至就這個問題發生過激烈的爭吵,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尤其是在養育孩子方面,大家也算是見仁見智。無論怎麼養孩子,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教養,那麼如何才能讓好教養集中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呢?
1.要刻意的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要想養成好教養,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做好規定,下面的幾條規定,必須在六歲之前讓孩子逐漸的接受。很多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往往自制力較差,畢竟孩子愛玩的天性是不可避免的,其實這個問題也普遍存在於所有的孩子身上,這就要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刻意的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日常生活中,無論孩子要做什麼事情,家長可以給他們規定好時間,同時為他們設定好目標,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夠按照具體的計劃執行,久而久之,自控力就會慢慢的養成。
2.不要讓特權毀掉孩子的生活
有了自控力之後,孩子肯定會受益終身,因為這種能力是一個人未來競爭力的主要體現,擁有自控力的孩子,往往能夠有耐心去做任何事情,希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一起梳理這種習慣,一旦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自控力,孩子在接下來的成長過程中,會輕鬆自如的應付所有突發問題。很多孩子都已經習慣了擁有特權,尤其是面對父母的時候,他們總是被百般遷就,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為孩子在家裡能夠擁有特權,完全是父母體貼照顧她們。
3.養孩子的等待習慣
一旦這種習慣養成之後,他們就會覺得無論在什麼地方,特權都會青睞於他們,一旦形成這種錯誤的思想,日後對他們的學習和工作生活都會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作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培養孩子的等待習慣,無論做什麼事情,必須按照先來後到的思維去操作。要讓孩子養成等待的規矩,不要一碰到等待之後,就開始大哭大鬧的贏取特權,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忍住,因為孩子已經破壞了等待的規則,如果父母忍不住,在關鍵時刻釋放給他們特權,那麼孩子的等待意識永遠不會養成,日後對他們的成長是不利的。
4.不要凡事都想講求特權
有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狠心一下,現在狠心意味著孩子將來會受益,雖然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遊刃有餘的去應對碰到的問題,但是想要實現這種理想,必須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孩子學會等待,不要凡事都想講求特權,因為在社會大家庭中,沒有任何人會照顧你的感受,也沒有任何人會給予你特權,如果孩子長大成人之後,進入到社會才學會這種等待意識,那麼他們肯定會吃很多苦。挫折是生活中的調味品,每一個人都會碰到或多或少的挫折,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儘早的學會會面對挫折。
5.讓孩子直面挫折
不過很多父母卻非常不理解,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碰到挫折,他們不僅不會讓孩子直面這種問題,反而會儘量的幫著孩子,讓他們躲避挫折,有這種父母真的是太悲哀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將來他對社會的理解就會出現偏差,對於很多人來講,這種孩子就是與其他孩子完全不同的另類人,因為他們的格格不入,根本就無法融入周圍的環境,最終遭殃的將是她們自己。現代很多學校都提倡挫折教育,因為孩子面對的挫折越多,他們的性格也會越堅強。
同時,孩子應該儘早的面對挫折,如此一來,他們才會真正的認識到社會的本質。處理挫折的過程,就是孩子成長和升華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敢於直面生活中的一切問題的勇氣源泉,這一點需要家長們的認同,因為只有家長能夠讓孩子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有勇氣去解決問題。其實孩子的性格以及成長過程與父母的關係是最大的,希望父母們都能夠學會如何成功的教育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勇敢的去直面一切失敗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