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做人做事,勿計較,勿怠忽

2021-02-19 大道知行

天津寶坻袁公亭一角

明代著名思想家袁黃,號了凡,是一位「文理全才」的人物。他在佛學、農業、民生、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數術、教育、軍事、曆法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在每一方面都「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他還是明代後期重要的善書作者和宣傳者,對大藏經《嘉興藏》的刊刻,也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袁了凡共有《曆法新書》《皇都水利》《寶坻勸農書》《兩行齋集》等著述22部。其中,《了凡四訓》作為一部家訓,是袁了凡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融通禪學、理學,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大量生動事例而著成,刊刻後廣為流傳。

《了凡四訓》勸誡子孫後代要自強不息,積善改過,從治心入手,提高自我修養,指出「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而對於如何改過,袁了凡則提出具體方法,要「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這對後世產生了廣泛影響。

除了改過,書中也強調行善,指出每個人都要「奮然振作」,多做好事。他對「善」進行了辨析,列舉了十種善行,指出,為善要以國家利益為重,所謂「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作為「改過」和「積善」成果的保證,袁了凡於之後設「謙德之效」篇,用多個事例說明「滿受損、謙受益」的道理,告誡子孫後代不論天道人事,只有「念念謙虛」,才能將已積之善護持住。

《了凡四訓》「以身邊人講述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讀起來親切感人。文中不僅用「我嘉善同袍」這樣親切的口吻,而且多以其孩子熟悉的親人、親戚,以及嘉善鄉親作為例子講述道理,容易讓人接受。

《訓兒俗說》是袁了凡的另外一篇傳世家訓。年近半百得子之後,袁了凡十分關注對孩子的教育,希望他早日成才。在《訓兒俗說》中,袁了凡諄諄教導兒子:「不局於物則高,不蔽於私則明。吾苟高明,自能容之而不拒,被之而不遺,此皆是吾人本分之事,不為奇特。汝遇一切人,皆思載之覆之,胸中勿存一毫怠忽之心,勿起一毫計較之心,自然日進於博厚高明矣!」他是希望兒子對遇到的人與事,既要充分尊重,又要認真了解,不要懈怠輕視,也不要斤斤計較,以達到「高明」的境界。

袁了凡雕像

袁了凡認為做人要寬宏大量,用他的話說,就是「寬我肚皮,廓吾德量」。同時,要注意擺脫外物和私弊的束縛。袁了凡特別提醒孩子,一個人之所以肚量不寬,根本原因是過於追求私慾。如果能做到不受外物左右、不將物質條件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就能做到「高」;不徇私利己,不因公廢私,就能做到「明」,也就是「不局於物則高,不蔽於私則明」。在袁了凡眼中,摒棄私慾是達到「日進高明」的重要前提。同樣,如果達到了「高明」的境界,自然就能不受外物左右,做到「容之而不拒,被之而不遺」。他教導孩子:「汝但持正,則惡人自遠,善人自親。汝父德薄,然能包容人,人有犯者,不相較量,亦不復記憶。汝當學之。」

袁了凡對孩子的教導,絕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對待工作生活,袁了凡從不怠惰玩忽,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貪圖功名,而是盡力做到最好,是個十足的「行動派」。

袁了凡曾任寶坻縣令。在此期間,他大力興修水利,開闢水田,引進水車,主張南糧北運。他還「精於樹藝」,有「見土辨色」的功夫,一看土色,便能判斷該種什麼穀物。為鼓勵農民重視農業生產,他潛心研究,撰寫了《寶坻勸農書》,介紹和推廣順應農時、辨別土質肥瘠、漚制肥料、開墾荒地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勸課農桑。

不僅勤於政事,袁了凡還十分關心百姓疾苦。他初到寶坻時,寶坻已連續五年遭受水災,是一個「貧困縣」。全縣糧食嚴重不足,百姓逃荒躲水,背井離鄉。據《寶坻政書》記載,遇到有賣兒女的,袁了凡便捐出自己的俸銀予以贖回。有的農戶借了富家的錢糧,難以償還,袁了凡便問明情況,代以償還。每當他巡視行走於寶坻田野鄉間,遇到百姓家中有難事不好處理的,他便隨時幫助解決。當時寶坻縣內「官民和諧,情同一體」。

袁了凡理政勤奮,夙夜為公,但對於自己的成績卻從不聲張。有一年,遭受災荒的寶坻發生了一件「奇事」:在一些農田裡,長出一種奇異的野草。百姓把這種野草曬乾後,碾磨成粉末兒,代替糧食充飢。人們覺得,是新來的袁知縣勤奮誠懇,務實親民,感動了「上蒼」,才有這種「祥瑞」降臨寶坻。於是,有人勸袁了凡儘快將此「祥瑞」降臨之事上報朝廷,以求得賞賜褒獎,袁了凡卻予以拒絕。

後來,他在《野谷解》中解釋了不向朝廷上報「祥瑞」的原因。袁了凡說:按照常理,人們聽到災害一定害怕,但害怕往往使人謹慎,對人有益;聞聽祥瑞就欣喜,欣喜卻容易使人鬆懈,以致誤事。《春秋》中記災害而不記「祥瑞」,難道沒有深意嗎?不耕作,就不會獲得吉祥,我本人在治學方面尚未脫離誦讀階段,治理縣域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怎能為貪慕一時虛榮,去上報「祥瑞」呢?

還有一次,朝廷派出管理屯田事務的一位御史赴玉田縣公差,途經寶坻,當見到寶坻田禾茂盛時,他不禁連聲讚嘆。這位御史想到袁了凡並未向朝廷報告過他勸農興農的業績,便問袁了凡:寶坻積年的荒地皆開成美田,為什麼屢次上報,你都不講這些成績呢?袁了凡並未解釋,只是以託詞搪塞了幾句。

袁了凡用心本職並有實際成效,贏得了人們的愛戴。他離任時,寶坻父老十裡相送。從早上送別到了晚上,他乘坐的船被鄉親們包圍著,一直未能啟動。袁了凡離開寶坻才十天,縣內的士紳、學子和百姓紛紛感念他,自發籌資為他建了生祠。

寶坻荷塘

袁了凡以其學問修養和親身經歷對家人諄諄教導,培育出袁氏忠義醇厚的良好家風。袁了凡的夫人經常與他一起行善布施。有一次,她為兒子裁製冬天的大袍子,想買棉絮做內裡。袁了凡問:家裡有絲棉又輕又暖和,為什麼還要買棉絮呢?了凡夫人答:絲棉較貴,棉絮便宜,我想將家裡的絲棉拿去換棉絮,這樣可以多做幾件棉襖,贈送給貧寒的人家過冬。袁了凡聽了這番話,高興地說:難為你時時想著做善事,如此「菩薩心腸」也是我們袁家的福祉。

袁了凡的兒子袁儼,自幼繼承家學,博覽群書,志存高遠。天啟五年,袁儼中進士,任廣東高要縣令。天啟七年夏秋之際,高要縣發生水災,城中水深三尺,袁儼奔走救災,「暑雨中竭力求援治苫……細看貧戶,目不暇睫,勞瘁嘔血,猶親民事,遂至不起」,年僅47歲,逝於任上。歸葬時,「士民市唁,巷哭如喪所生」。

對分內的事情,勤勤懇懇,踏實敬業,就是不怠忽;不受外物左右,淡泊名利,同時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寬容忍讓,便是不計較。袁了凡教育兒子的話語雖簡單,包含的道理卻豐富深刻,值得當代人借鑑。

相關焦點

  • 袁了凡家訓摘編
    文中不僅用「我嘉善同袍」這樣親切的口吻,而且多以其兒子熟悉的親人、親戚,以及嘉善鄉親作為例子講述道理,容易讓人接受。在文中,袁了凡諄諄教導兒子:「不局於物則高,不蔽於私則明。吾苟高明,自能容之而不拒,被之而不遺,此皆是吾人本分之事,不為奇特。汝遇一切人,皆思載之覆之,胸中勿存一毫怠忽之心,勿起一毫計較之心,自然日進於博厚高明矣!」他希望兒子對遇到的人與事,既要充分尊重,又要認真了解,不要懈怠輕視,也不要斤斤計較,以達到「高明」的境界。
  • 學習《了凡四訓》心得
    學堂老師培訓時,一蓮老師說,她推薦的第一本必讀書是《了凡四訓》。
  • 孔子的叮嚀 | 過則勿憚改
    過則勿憚改讀《論語》,會發現首篇《學而》中的一句話,《子罕》篇再次出現,這就是「過則勿憚改」。《論語》中有多處重文,但這話無非勸人改錯,也用得著如此特意記錄?然而通讀全篇,細加思索,卻大有深意。《論語》果然滲透著弟子後學對孔子教誨的深深體悟,「過則無憚改」正是孔子倡導的修省糾偏、明德向善的必由之途。
  • 袁了凡立命之學
    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 微信號 wangfengyi1864以下內容節選:《門翼屏居士講五行性》這本書!袁了凡立命之學  明朝有一位名士叫袁了凡,其母守孀,教他學醫,可以濟世活人。某日袁了凡在路上遇著一位童顏鶴髮,仙風道骨之長者姓孔。孔先生替他算命,說「你不應該學醫,你是仕途中人。現在若改行讀書,明年入庠中秀才。」後來孔老先生為袁了凡算命,說他某年會考上第幾名,某年補上廩生缺,某年當貢,某年選為四川知府。
  • 《了凡四訓》電影完整版--獻給勇於改變命運的人,強烈推薦觀看學習!
    日本經營之聖、一手締造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讀到《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他後來在其著作中說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袁了凡原名袁黃,易學大師孔先生算他只能活53歲,膝下無子,後來經過雲谷禪師指點幡然醒悟,改名「了凡」,意思是從凡夫之中得到了脫,得大自在。
  • 自然法師:懂的人學雲谷禪師,不懂的人學袁了凡
    你看大家,最後看了袁了凡,都學袁了凡 。但是要是佛子哩?要我,我學雲谷, 我幹嘛學袁了凡!我學雲谷,我來教授一切袁了凡。我看了這本書,我就可以感覺到那雲谷為什麼他能夠教袁了凡功過簿?雲谷從來不在功過簿上記一筆、記一畫,雲谷直接跳脫世間一切功過,照見根本覺心,那叫雲谷。所以現在才會有聲音,有的人生病,先生生病了,太太為了他先生生病,所以要印《金剛經》跟大眾結緣。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周易·繫辭下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劉備臨終前對其子劉禪的殷切囑託。百年來,代代人也通過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句人生哲理,即便是小惡也不應抱有僥倖心理,而善事本身也並無大小之分,但行好事,莫要計較。
  • 勿以善小而不為,有品行的男孩取名
    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不要因為善事小而不做,也不要因為小惡而為之。這樣的人日積月累,厚德載物,日後必然不凡。《了凡四訓》中也將積善積德的重要性,對人未來的影響。所以子墨老師這裡非常提倡為男孩起名的時候可以往修身,修德上來思考,這樣的名字對男孩未來成長都是非常有好處的。下面和子墨老師一起來看下今天分享的男孩佳名吧。
  • 在書法中解釋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也是可以解釋通的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是人生中經常來教導人們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那麼作為書法行業的人,碰到過很多人經常拿著兩句話,寫成書法來懸掛進行警示自己,時刻告訴自己,不要因為利小就不去做正確的事兒,不要感覺這是小錯就可以違犯
  •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都在這4句話裡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都在這4句話裡央視推薦《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都在這4句話裡。漢字三千,最嚇唬人的,莫過於一個「命」字。如果你的命途早已被人算定,袁了凡以親身經歷告訴你「我命由我不由天!」如果你對未來的不測感到惶恐,讀過書中的儒釋道三家智慧,自然看淡無常變化,一生自在。俗話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麼編寫,就怎麼運行
    一年後,袁了凡到禮部參加科考。孔先生算的命,袁了凡應考第三名,「結果沒想到,我竟然考了第一名。」僅僅過了一年,袁了凡便夢想成真,夫人順利產下一子,起名天啟。袁了凡做善事從此便更加用心。他的《功過格》,每天至少「日行一善」。僅僅兩年,三千善事又已完成。
  • 立命行善,必須知道善有哪些,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總結了10善
    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訓》中將行善大致歸納為十種。這是行善立命者必須要知道的。如果你沒有立命的思想,但善心總是有的。所以弄清了行善有哪些對我們行善立命是有很大幫助的,它能使行善立命的人少走彎路,並能更有效的行善。哪些是善,它到底包括哪些呢?
  • 孕期皮膚瘙癢,勿抓撓勿熱敷
    不少女性在懷孕期間會出現皮膚瘙癢的情況,如果出現皮膚搔癢的現象,注意儘量不要用手抓撓,不能用熱敷的方式來緩解,否則會加重瘙癢的症狀,需要了解引起的具體原因,可以適當塗抹橄欖油,能夠有效緩解瘙癢的症狀,皮膚瘙癢,有可能是季節變化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食物刺激造成的,孕婦皮膚瘙癢勿抓撓勿熱敷
  • 《了凡四訓》精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 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 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就是我們用功的地方
    其器仗須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毋怠毋荒」,這個「怠」就是怠慢、懈怠。平時用功不可以懶惰、不可以荒廢,不能夠把我們的功夫荒廢掉,所以平時要抓緊時間用功。如果這樣抓緊時間用功,時時提起覺照、不懈怠,這就稱為利根之人,成聖成賢的速度就會很快。用功就是「克己復禮」,克除自己的欲望,回復到禮的要求。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訓》最近在看電視劇《青青子衿》,劇中的歐陽博士在教課文「大善人孟知年」的時候,作為世家子弟的傅遠之認為孟知年因為在家門口給乞丐施粥,所以是為善者。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則為善。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小偷小摸的人,我們會稱之為「壞人」,然則他可能是走投無路,並沒有殺人放火,所以又有人認為他不是大惡之人,不能稱之為「善」,但也不壞。 而在農村,順手牽羊,說三道四者不計其數,不謂之善,也不謂之惡。
  • 「老克勒」勿是尊稱
    文 / 鄭菁深  現在假使撥人家叫一聲老克勒,交關人儕會蠻得意,覺得自家檔次蠻高,實際浪並勿是搿樣子
  • 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出自典故《三國志·蜀志傳》,意思是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注釋: 勿:不要。以:認為善:好的行為,和「惡」相對。為:做,行。
  • 《了凡四訓》為何能堪比佛經?4句原文金言,道破天機
    《了凡四訓》並非一部佛學著作,但它的功德事卻不比任何一部佛經淺,因為此書奉行的是佛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佛教法印,不但勸人向善,還教會世人許多安身立命的道理。《了凡四訓》便是一本能令人成聖成賢的立世之書。最初此書乃是袁黃袁了凡先生所做的一部《誡子書》,是一本告誡子孫的醒世名篇,但因其問世後太過受人追捧,才改名為《了凡四訓》,接下來本篇總結此書中4條訓言與諸君拜讀,望能有處世之得悟。
  • 《了凡四訓》三教歸一,四句金言,說透為人之本,道破人生禍福!
    《了凡四訓》是一部集合儒釋道思想的處世立身名著,作者是明朝著名思想家袁黃。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故世人多稱其為了凡先生,《了凡四訓》正是因其字號得名。此書是了凡先生為勸誡其兒孫正行立世的一部家訓,所以最初的命名叫做《誡子書》也有說法稱《訓子書》,因此書思想廣受世人追捧,又因此書共分為四個章節,故改名稱為《了凡四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