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師:懂的人學雲谷禪師,不懂的人學袁了凡

2021-02-26 大乘佛法學習

我為什麼這樣講?你看大家,最後看了袁了凡,都學袁了凡 。但是要是佛子哩?要我,我學雲谷, 我幹嘛學袁了凡!我學雲谷,我來教授一切袁了凡。我看了這本書,我就可以感覺到那雲谷為什麼他能夠教袁了凡功過簿?雲谷從來不在功過簿上記一筆、記一畫,雲谷直接跳脫世間一切功過,照見根本覺心,那叫雲谷。

所以現在才會有聲音,有的人生病,先生生病了,太太為了他先生生病,所以要印《金剛經》跟大眾結緣。結果就有人說,其實不如印〈了凡四訓〉跟〈俞淨意遇灶神記〉,比《金剛經》的功德大。這顛倒至極!

而且真正來講這〈了凡四訓〉,雖然他在世間法中是善書,教授人能夠念念向善,所以他有功過簿。但是用一個行者的姿態,我是講說行者的姿態,因為每一個法,在每一個因緣環境不同,每個眾生根機不同時,他所起的一切他的啟發是不一樣的。所以這裡面就如同我們常講的「佛以一音所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不但是佛如是,世間法中都是如是。有的人看〈了凡四訓〉,了凡因為過去人家幫他算命,也把他的命都算準了,說他這一生沒有什麼成就的,所以他就根本沒有念頭了,對這個生命失去希望。所以到了棲霞寺打坐,禪七的時候,他能夠一念就是很靜,不能叫做一念不生,沒有希望就是念,那叫做非常沉重的念,那個不能叫一念不生。只是雲谷禪師發現說,「誒,這個人很奇怪?心如是那麼靜喔?那麼安靜!」所以叫他到面前來,問他說:「先生為什麼這個心如是安靜?一般人修行,心都還不見得能夠如是安靜!」因為古德是真正明心見性的人,看到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你不要說他言談,他坐在那邊所有的一切皮色,所有一切這個膚色,或者是你走到旁邊那個氣氛,他能夠微細感受到你心中的氣氛安靜、不安靜。古德是明心見性。一般中醫哦,中醫望聞問切都知道你什麼病,何況古德!他當然可以看到你的心性,氣血的奔騰,在哪裡奔騰。(奔騰就是那個計算機,奔騰,開玩笑!現在已經過時了!)他可以看到的。了凡就告訴他,過去算命先生已經幫他算過,所以他現在根本沒有什麼,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如是安靜。雲谷禪師說了一句話:我以為是什麼豪傑,原來還是一介凡夫!就是根本凡夫,這是了凡四訓的開章。雲谷禪師告訴了凡,事實上這個命數在眾生凡夫之中,雖然被數之所拘限、在攝受,但是真正世間法中那些大善之人、大惡之人,他還不是數之所能夠拘泥的,還不能夠用數,用計算能夠算得出來。數就是計算。所以一個人若是墮在命數之中,有一套公式,只要學這套公式都可以把你算得出來。所以數叫計算,所以你墮在命數裡面,所以他有的時候,你還可以超越這些計算,超越這些數的。但是這個超越,你要永遠知道,這是跟凡夫講的超越,你超越超越還是在數中,那叫不定數,還是在數中所束縛的嘛。所以了凡聽了這句話以後,就問雲谷禪師怎麼樣能夠改變命運。雲谷禪師沉思了一會,然後告訴他。為什麼要沉思,你知道嗎?因為雲谷禪師發現你還是凡夫,你只問改變命運,你只問還在世間紅塵中的執受之中說如何改變。能變之處,就算你今生能變,將來還是什麼?起成輪迴呀!但是為了呵護眾生如是心故,他必定還是要度,現在他沒有這種根器,沒發大心嘛,他不發大心真正在這一生中了斷,所以就只好告訴他,那你就用功過簿,每天行種種善行,你的運氣就會變了,你的運勢都會變。假如袁了凡聽到雲谷禪師這句話,從此以後舍俗向道,那就不叫袁了凡,叫釋了凡。那為什麼叫袁了凡?袁字上次不是講嘛,袁是長衣,六祖大師跟惠明講逢袁則止,就是這個袁。就是你在一切法中,還有依他所起的,依凡說了凡,依了凡說凡,這都是依,那都是凡情。所以他叫「袁了凡」。雖然了凡二字是後面取的,但是他就是袁了凡。所以了凡他就回去以後,真正如是教授子孫,後面的故事我就不再轉述。但是這種書要告訴世間人,他不發大心的人,就如同袁了凡如是發心,只是想要在世間法中如何戰戰兢兢,這樣子叫做懇懇切切的掌握命運,這其實也叫做可憐相!這樣掌握命運,那袁了凡這後面的所有一切道理,那在世間之中接引如是眾生品類,還叫善本。但是要是用在佛氏門中,根本解脫大道上面,這是惡書。為什麼?他必定迷惑一些行者決定心故! 


我為什麼這樣講?你看大家,最後看了袁了凡,都學袁了凡 。但是要是佛子哩?要我,我學雲谷, 我幹嘛學袁了凡!我學雲谷,我來教授一切袁了凡。我看了這本書,我就可以感覺到那雲谷為什麼他能夠教袁了凡功過簿?雲谷從來不在功過簿上記一筆、記一畫,雲谷直接跳脫世間一切功過,照見根本覺心,那叫雲谷。懂的人學雲谷,不懂的人學袁了凡。所以你懂的人,《金剛經》是雲谷,所以雲谷,祖師的氣度。袁了凡是那些眾生,他不能發出如是大心,根本脫離世間執受時,那種哀哀怨怨、勤勤懇懇的委曲的善持啊!你知道嗎,他有一天不畫,就小心會墮在惡道。「有一天不畫墮在惡道」,你說:法師,你這樣講的話,是不是太過份!有一天不畫墮在惡道?當然嘛!現在不是大家都在根塵上參了嗎?你在每個根中,不管是好是壞,每個塵中你只要有一天不知道他是覺,他就叫做墮落。你雖然覺得是善,覺得是善,還叫感覺;覺得是善的感覺,他將來就會能夠感覺到不善,因為他就有成住壞相,成住壞空種種病相。所以《地藏經》中才講,一切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你只要墮在相中的感受之中,都是罪都是業,你連說好、連說善都是罪。所以老子才說,你真的以為有善嗎?賊也!你根本看不到心中本來性中的清淨嘛,那個叫做賊。甚至那個是連赤心的能所二字都跳出的,所以那個叫做「一心」,那個叫做一心。怎麼會是袁了凡的功德大哩!眾生之所以將來生中,生生世世都能起成善行,都是過去生中在解脫道上,在一切出世間聖人或者世間聖人門前,哪怕燒一炷香、供一束鮮華,或是傳達一句文字、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或是一句一偈佛中的所有解脫大道,他將來就算在人間還沒有發出離心,他能夠秉持善性耶!這個叫大道。不是說你抓著世間那個委曲,那個世間的文字,教人勸善的文字,所以你念念之間生生世世就能夠行持善本的耶!錯,你抓的那個委曲的文字,就知道你潛在意識還是什麼?還是攀緣現前的執受,你不過只是想要改變現在的執受嘛!你在想要改變現在執受時,這一念心在心體之上就是剛強,就已經是剛強了。既然剛強就一定有個相,受輪迴相。你要是真正能供養過出世間的聖人,或者在心性上的大道的一句一偈,將來他在世間,不但在世間能夠成就十善,能夠成就善品。他還什麼?他還念念之間心性之中,他將來生生世世還能夠長養,清淨之中向上長養。因為什麼?因為他過去種的種子因緣不同故,那個種子他是超越一切世間執受的善根種子,只是他現在還沒超越,所以他在一切世間法中,雖然沒有根本超越,但是在世間法中,他已經什麼?漸漸舍離執著。因為舍離執著故,所以才有善行嘛!你在眾生眼睛見色時,你不會覺得你執受很厚重,你當然能夠慈悲對一切色。你之所以不能夠慈悲面對一切色,是因為你的執受太深嘛!因為我的執受深故,執受越深他就越難填滿自己心中的那個感受。所以越難填滿時,他就不能夠允許、不夠容能許別人破壞他一點執受,所以他怎麼能夠慈悲面對一切呢!所以佛門中講的一心,你真正證到修行人,真正是在修行,不要說證到本性,就是你真正知道為什麼修行的人,他能夠世間十善,他絕對世間十善。因為鏡體現前處就是鏡色,他一定能持世間十善。但是假如你執著世間十善就是善,就是修行,那叫魔天。這個道理你要清楚耶,這個道理不是世間上的攪遶,世間善法就是修行,錯!你真知道修行的人,他一定世間十善。你要捉持世間十善以為修行,那叫做謗佛、謗法。在這個道理上你要這樣子明確,叫清清楚楚,這叫做知道那個「一」,知道那個一。所以講到那個感受,你慢慢將來會體會到,你只要不認這個覺體,你都是墮在感受上面說的善。你只要墮在感受上面說的善,雖然善是一種現前的感受,還是執著、還是執取、還是剛強。你現在以為是善,將來慢慢慢慢在執受之中,當你前面覺得善的那個感覺不再在時,突然你感覺不到時,你心中就會覺得惶恐,一惶恐中,心智就失守。你過去那個也不叫智慧,那是守在那邊的智慧,就叫失守。所以世間只要在執受上,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你只要有一念肯於回光的,那才叫做真正的世間善之源也,那是至善之根源。

節錄於上自下然法師《圓覺經》049講

[護持自然大和尚]

相關焦點

  • 袁了凡立命之學
    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 微信號 wangfengyi1864以下內容節選:《門翼屏居士講五行性》這本書!袁了凡立命之學  明朝有一位名士叫袁了凡,其母守孀,教他學醫,可以濟世活人。某日袁了凡在路上遇著一位童顏鶴髮,仙風道骨之長者姓孔。孔先生替他算命,說「你不應該學醫,你是仕途中人。現在若改行讀書,明年入庠中秀才。」後來孔老先生為袁了凡算命,說他某年會考上第幾名,某年補上廩生缺,某年當貢,某年選為四川知府。
  • 淨空法師說,佛門中,有求必應,求什麼得什麼!
    命裡沒有的,我們是可以求得到的,佛門裡說,有求必應,也是真的,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淨空法師說,佛門裡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但是你要懂得如何去求,你要懂求的方法,不懂方法,你在佛菩薩面前,燒香磕頭,也是沒有用的。
  • 《了凡四訓》講算命可以很準,也可以變得不準
    自從有了網絡之後,這本書開始在網上傳播,淨空法師也專門講解過書中內容,百花文藝出版社也在2007年公開出版了此書,影響進一步擴展。記得筆者最早接觸到這本書,是聽到淨空法師的講解,後來在網上讀到了原文。書中首先講了人的命運是可以算出來的。民間有這樣的高手,只要知道一個人的生辰八字,就可以提前知道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軌跡。袁了凡就遇到了這樣的高手。
  • 淨空老法師:每個人都有命運,命運從哪裡來的?
    弟子學佛多年,功夫不得力,但自知壽命短,家人又不懂佛法,深怕臨終有障礙。如果臨命終時做不了主,免不了六道輪迴。如果在無法改變壽命之下,弟子更希望能求生淨土,現在弟子應該怎麼做?又有何方法使我壽命未終前,最為快速而有效的轉變命運,或延長壽命?  淨空法師答:這個問題提的好,因為與你有同樣問題的人很多,你要想延長壽命不難。為什麼?
  • 佛教:袁黃的《了凡四訓》,與佛教關係也很密切,素來被佛教推崇
    但對佛家而言明代最有名、最受歡迎的善書作者,應該推袁黃莫屬。袁黃是嘉善人,萬曆年間的進士,是一個非常博學的奇人,通曉農業、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數術、教育、軍事、曆法等各類學間,寫有相關著作,「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他還參加過明朝的抗日援朝戰爭,有過功勞,但不意被人誣衊,只能罷官家居。他的功勳到他去世後才被追認。
  • 《了凡四訓》電影完整版--獻給勇於改變命運的人,強烈推薦觀看學習!
    日本經營之聖、一手締造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讀到《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他後來在其著作中說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袁了凡原名袁黃,易學大師孔先生算他只能活53歲,膝下無子,後來經過雲谷禪師指點幡然醒悟,改名「了凡」,意思是從凡夫之中得到了脫,得大自在。
  •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麼編寫,就怎麼運行
    這些問題,明朝一個叫袁了凡的人用一生經歷完美地給出了答案。袁了凡原名袁黃,撰寫的《了凡四訓》,講述了他從甘於宿命、抗爭宿命到擺脫宿命的奮鬥經歷,感動了諸多名流大儒。未進國子監前,他到棲霞山拜訪雲谷禪師。與禪師對座一室,三日不眠。禪師暗暗稱奇:如此定力,真是了得。於是禪師問:「凡夫不能成為聖人是因為心中多妄念,你三日沒有妄念,是什麼原因?」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一篇第12講:立命的學問教給你……
    重點還是講《了凡四訓》本書。咱回到正文。前面袁表用孟子的話反問過雲谷,雲谷說他理解有問題,所以雲谷乾脆還用孟子的話教導袁表,雲谷說:「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用你最擅長的武功打垮你,就問你服不服。這個「夭壽不貳」出自《孟子·盡心上》,完整的句子是「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 《了凡四訓》精髓要義:修持立志、改過、積善、謙德方能改變命運
    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孝」四個篇章,論證了「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願皆成」之理。如果想做一個有益於世,頂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過,積德和培養謙德四個方面下功夫。之前也通過四個篇幅給大家分段解讀了一下,今天給大家做個全篇總結。
  • 袁了凡家訓摘編
    稍微有見識的人,必定不會忍心使自己心胸狹隘,從而拒絕自己可以得到的福報。況且,謙虛的人才有接受到教誨的機會,從而受益無窮,這尤其是修習學業的人所不可缺少的。文中不僅用「我嘉善同袍」這樣親切的口吻,而且多以其兒子熟悉的親人、親戚,以及嘉善鄉親作為例子講述道理,容易讓人接受。
  • 【書香好古】學習《了凡四訓》心得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一部訓誡兒子的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主要闡述了:「命由我造,福自我求」的思想,還講述了:「趨吉避兇」的方法,是一本教人改變命運的書籍。
  • 《了凡四訓》釋淨空教授講解 (第2集)
    前面講到了凡先生拜訪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對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雲谷禪師很好奇,問他:這是什麼緣故?
  • 讀書筆記: 了凡四訓(第三卷)
    【譯文】      了凡先生進一步向雲谷禪師請教,他問道:孟子曾經說過,「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這是人自己可以通過努力求得的;而這功名富貴,乃是身外之物,如何能夠求得?      雲谷禪師說道:孟子的話沒有錯,是你錯解了。難道不知道六祖慧能曾說過「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向心探求,可以得道德仁義,一樣也可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因為求的方法是正確的。
  • 【嘉善記憶】《嘉善縣誌》與《了凡四訓》文理相通,一脈相承!
    在萬曆《嘉善縣誌》的選舉志科貢欄裡,詳細記述了袁了凡選貢、中舉、中進士的情況。在藝文志裡,收入了記錄袁了凡出生年月日期的袁仁所作的《嘉禾記》,反映袁了凡家庭位置 及遷居情況的袁仁的《家居八景賦》。 萬曆《嘉善縣誌》裡,袁了凡分別為其高祖袁杞山、曾祖袁顥、祖父袁祥、父親袁仁或立 傳,或為其一生主要經歷作說明。
  • 《了凡四訓》:心念,便是一個人的命運!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的誡子家訓,智慧改變命運
    提起古代家訓類的著作,我們往往會想到《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而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也是一部教子的家訓經典,更是一部蘊含人生智慧之書,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袁了凡,名表,後改名黃,字坤儀,原號學海,後因拜訪雲谷禪師,領悟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道,從而擺脫了宿命論,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之人,因而改號了凡。從此,他便以袁了凡之名行世。
  • 袁了凡:做人做事,勿計較,勿怠忽
    作為「改過」和「積善」成果的保證,袁了凡於之後設「謙德之效」篇,用多個事例說明「滿受損、謙受益」的道理,告誡子孫後代不論天道人事,只有「念念謙虛」,才能將已積之善護持住。《了凡四訓》「以身邊人講述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讀起來親切感人。文中不僅用「我嘉善同袍」這樣親切的口吻,而且多以其孩子熟悉的親人、親戚,以及嘉善鄉親作為例子講述道理,容易讓人接受。
  • 算命先生為了凡算流年準確應驗,了凡萬念皆空
    人的心好,行為好,沒有惡念,沒有惡作,才能感得大福報。人真正積善修德,壽命也可以延長。《了凡四訓》中的了凡先生,就是典型的行善改命的例子。了凡先生遇到一位很有本事的算命先生孔先生,孔先生把了凡先生的流年算得很清楚。
  • 高僧傳——雲谷禪師
    師諱法會,別號雲谷,嘉善胥山懷氏子。法舟濟禪師,續徑山之道,掩關於郡之天寧。師往參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觀之要,不依身心氣息,內外脫然。子之所修,流於下乘,豈西來的意耶?學道必以悟心為主。」師悲仰請益,舟授以念佛審實話頭,直令重下疑情。師依教日夜參究,寢食俱廢。一日受食,食盡亦不自知,碗忽墮地,猛然有省,恍如夢覺。復請益舟,乃蒙印可。閱《宗鏡錄》,大悟唯心之旨。從此一切經教,及諸祖公案,瞭然如睹家中故物。於是韜晦叢林,陸沉賤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