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明日願景 打通粵港澳三地商貿經脈

2020-12-24 澎湃新聞

來源:南方都市報 中國新聞網

10月10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主題為「堅定前行,燃點希望」的2018年施政報告。增加土地供應是整份施政報告的重點,其中,又以「明日大嶼」願景最受關注,並被認為是整份報告的亮點所在。

說起香港離島大嶼山,很多人或許稍感陌生。其實,聲名遠揚的香港機場、迪斯尼樂園就坐落其間。雖然這兩大著名項目給大嶼山帶來超旺人流,但卻和大嶼山難以發生長遠的經濟關係。

10月10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主題為「堅定前行,燃點希望」的2018年施政報告。增加土地供應是整份施政報告的重點,其中,又以「明日大嶼」願景最受關注,並被認為是整份報告的亮點所在。

很多人關注此事時,看到的或許都是「填海」「解決土地供應」這樣的關鍵詞。但如果放到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宏大視野來看,大嶼山的戰略意義可謂是「非凡」。用梁振英和林鄭月娥這前後兩任特首的話來說,大嶼山將是香港通往世界各地和大珠三角地區的「雙門戶」。如果香港啟動「明日大嶼」這個計劃,釋放的不僅僅是土地供應量,它還將打通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脈絡,從而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

兩屆政府均看重的「大嶼山計劃」

林鄭月娥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的第一步,就是「釋放土地潛力,增加土地供應,建立近零碳排放的宜居城市」。

如在本年初為港鐵小蠔灣車廠用地啟動法定規劃程序,中長期可提供不少於14000個住宅單位。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興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爭取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在2032年入夥。

願景計劃還提出,政府將邀請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就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項目提交發展方案,把大嶼山發展成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世界的「機場城市」,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而填海所得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則將會是繼中區及九龍東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這個人工島將通過新的運輸系統,連接中上環和大嶼山本島,既可與港島傳統商業中心區相輔相成,亦可與先進的「機場城市」發揮協同效應。初步估計這個人工島可提供約340000個就業職位。

此外,還將挖掘大嶼山休閒和娛樂的發展潛力,提供多元化休閒體驗,以及推動健康生活模式。

願景計劃還特別指出,將發展欣澳為休閒和娛樂樞紐,舉辦超大型活動和國際或本地競賽盛事吸引遊客。欣澳將與迪斯尼樂園度假區擴展項目形成協同效應。

林鄭月娥關於明日大嶼山的願景計劃,與梁振英時代的「可持續大嶼藍圖」可謂是一脈相承。

早在2016年1月6日,梁振英在香港特區立法會發表2016年施政報告時說,「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已向其呈交工作報告,建議大嶼山北岸發展為一條經濟及房屋走廊,人口主要在東湧和小蠔灣。

而產業發展方面,包括商業、旅遊及康樂,則分布在機場、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東湧東及欣澳填海區。東北部分則為休閒及娛樂用途。

同年7月,在秉持2004年制定的《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及2007年修訂概念計劃中的規劃願景———平衡發展與保育的基礎上,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了《可持續大嶼藍圖》,以平衡發展和保育為原則,讓大嶼山走上「北發展、南保育」的未來路向。

在這份藍圖中,北大嶼山和東大嶼都將聚焦房屋及經濟發展項目,建設舒適宜居的智慧型、綠化和低碳社區,同時推動香港整體經濟發展;而東北大嶼山會發展為休閒、娛樂和旅遊樞紐,提供多姿多彩的遊樂設施;大嶼山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南面,則將加強作保育、文化及生態旅遊的角色。

據當時港府相關官員介紹,發展大嶼山,將提供用作房屋、商業、零售、酒店、康樂及旅遊、高增值物流和倉儲等用途的土地,同時提供發展機會,使香港的空間發展布局更為均衡。綜合各項大型發展項目,整個大嶼山有潛力為70萬至100萬人口提供居所。

大嶼山因何成就「雙門戶」地位?

為何兩屆特首如此看重這個離島呢?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介紹「明日大嶼」計劃,首先強調的是大嶼山的戰略地位。她說:「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香港國際機場坐落於此,是我們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門。待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香港與其它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交通將更為便捷,大嶼山會成為通往世界和連接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雙門戶』」。

這個「雙門戶」的地位的闡述,與梁振英時代的戰略視角同樣保持著一致。而兩任行政長官都同樣敏銳地洞察到了「港珠澳大橋+香港國際機場」的雙核驅動力。

打開電子地圖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形似「雷龍」(恐龍的一種)但頭尾更為粗大的大嶼山,位於香港西南面,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面積達147平方公裡,約相等於兩個香港島。

從谷歌地圖上還可看到,大嶼山綠綠的一大片,開發強度相當之低。過去,它因為遠離香港市區交通不便,後來隨著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等相繼落成,大嶼山與香港市區才實現了連接。

從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更大視野來看,大嶼山是一個與珠三角西部相鄰的離島。港珠澳大橋的海中大橋起點正位於香港大嶼山,經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後成Y字形,一端連珠海,一端接澳門。特區政府認為,佔地130公頃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正是香港和珠三角西部之間的門戶。

據南都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未來大嶼山有兩條比較重要的通道,除了前面說的港珠澳大橋外,另一條就是從大嶼山向北,從赤鱲角一條海底隧道直接通往屯門的連接路。這條路目前已經在建,預計2021年通車。屆時,這條連接路經過屯門高速公路直通到深圳灣大橋,最後與廣深沿江高速連在一起。

這條線路的意義在於,它將打通大嶼山與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東部軸線,一直通往深圳、東莞,再到廣州,而且經過的地方基本都是未來大灣區重點發展區域,如深圳的大空港新區、會展中心,寶安中心區、前海、南山、後海,東莞虎門等。

而目前在中央支持下正在建設中的機場三跑道系統,則將加強大嶼山成為國際交通樞紐的角色,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方面的中心地位。

如此可想見,正好位於港珠澳橫向、縱向軸線的交匯位置的大嶼山的戰略地位,將通過香港迪斯尼樂園、港珠澳大橋、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東湧新市鎮擴展和北大嶼山新市鎮的開發、香港機場三跑道系統籌重大項目,令其從香港西陲終點,一躍成為香港通往世界各地和泛珠三角地區的「雙門戶」。

發展大嶼山冀可打通粵港澳商貿脈絡

認定大嶼山「雙門戶」的戰略地位,就意味著大嶼山的命運,是「早已被註定的未來」。它肯定不會像天水圍那樣,打造成純住宅區,以「悲情」聞名。它不僅要有人口的流入,更要有優勢產業的注入。

基於此,大嶼山的歷史使命,就是要面向泛珠三角、面向世界,發展「橋頭經濟」,讓香港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在地理上和功能上的連接與融合,從而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拉,並推動融資、商貿易、物流、專業服務、創新及科技、休閒旅遊等方面的發展。

梁振英提出重點發展大嶼山時,他寄望香港能把握內地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好香港和珠三角的協同效應,利用好即將落成的港珠澳大橋,打通粵港澳的商貿脈絡,支持粵港澳貿易自由化。

而林鄭月娥則志在把大嶼山發展成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世界的「機場城市」,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這樣的雄心,對於珠海來說,無疑是最直接的利好。因為茫茫珠江口的阻隔,珠海一直只能依賴澳門,很難像深圳那樣借力香港。而澳門不僅產業結構單一,而且經濟體量太小,其2017年的G D P為4042億澳門元,折合人民幣約3143億元,僅為深圳(22438.39億元)的1/7,實在無法帶著珠海(2564.73億元)一起飛。

以前珠海到香港主要依靠水路,坐船耗時70分鐘。如今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香港大嶼山機場去珠海拱北只需要半個小時。如果加上「明日大嶼山願景」計劃啟動的話,未來的珠海可謂是前景可期。它不僅會成為一個新的交通中心,而且還會被香港帶入世界貿易圈,從而成為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

商人的嗅覺永遠是最靈敏的。網上一則9999元轉讓港珠澳大橋三地車牌的廣告,相當煽情,對形勢的分析亦相當透徹:

港珠澳大橋的橫空出世,讓珠江三角洲的三角「底邊」,形成了閉環式的直接聯繫,使得橫琴本身擁有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原來從珠海通過陸路到香港,要將近3小時;而大橋建成後,通過港珠澳大橋到香港大嶼山國際機場,只需半小時。

港珠澳大橋將是一條產業對接之橋,推進建設以橫琴為核心的「大橋經濟區」;它將是一條創新走廊,有利於打造「珠港澳1小時創新創業生態圈」;它也是一條人心相通之橋,對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廣告的標題是這樣煽動人心的:「你已錯過皇崗口岸牌,現在再也不要錯過『港珠澳』車牌了」、「掙一副好牌兩岸三地無往不到」。

日本商人也在趕來「掙一副好牌」的路上。據新加坡《聯合早報》駐港記者發表文章稱,很多日本食品公司都磨刀霍霍,計劃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後進軍大灣區。

日本朋友舉例說,香港是日本最大的食品出口地區,而日本和廣東省來往的航班不算多,日本空運到廣東的食材很難保證新鮮。一旦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日本食品就可以先空運到香港,然後取陸路經港珠澳大橋送往珠海及附近的城市。

借道大嶼山,走向珠三角甚至泛珠三角的商界大潮,不就在這些商人們的忙碌中慢慢形成和湧現嗎?

商界在行動了,香港也開始在為西進計劃的再次啟動而努力了,珠三角做好對接的準備了嗎?

「明日大嶼願景」計劃亮點

發展「機場城市」及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政府將邀請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就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項目提交發展方案。連同機場三跑系統、位於南貨運區的高增值物流中心、航天城發展項目、以及剛獲機管局收購私人權益的亞洲博覽館及其第二期發展,大嶼山將會成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世界的「機場城市」,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填海所得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將會是繼中區及九龍東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中部水域人工島將極具地理優勢,由新的運輸系統連接中上環和大嶼山本島,既可與港島傳統商業中心區相輔相成,亦可與先進的「機場城市」發揮協同效應,為傳統和新興產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初步估計中部水域人工島可提供約340000個就業職位。

從逾10萬人口增到至少70萬

2016年的香港大嶼山,約有11萬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東湧新市鎮,其餘人口則散居在愉景灣、梅窩、大澳和南大嶼各村落。

《明日大嶼願景》希望通過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規劃興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爭取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在2032年入夥。

此外,正計劃在交椅洲和喜靈洲人工島發展近零碳排放的先導區。會以東湧新市鎮擴展區作為首個試點,推行智慧、環保及對環境氣候具抗禦力的城市概念。

運輸基建先行,鞏固「雙門戶」優勢

《明日大嶼願景》的其中一脈發展主軸是運輸基建先行。林鄭月娥稱,會研究興建一條新的主要運輸走廊,以道路和鐵路連接屯門沿海地帶、北大嶼山、中部水域人工島和港島北的傳統商業中心,並會推展一條與北大嶼山公路並行的高速公路和擴建龍門路。

專家視角

廣東財經大學商貿流通研究院院長王先慶:

香港越強越好 才能有「溢出效應」

大嶼山發展計劃,要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有利於整合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的競爭力。從整體戰略上來看,粵港澳大灣區之所以上升到國家戰略,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站在全球視角,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這三大知名灣區對標,整合內部優勢,與世界一流灣區競爭。香港是全球知名的自由貿易區,商業和貿易是它最大的優勢,這個優勢不僅要放大,還要進一步拓展,最後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融合在一起,把區域內的全球自由貿易化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這也是最主要也是最應該做的工作。二是有利於豐富和拓展大灣區的商業生態鏈。對內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商貿發展水平不均衡,最高的是香港。如果香港能進一步拓展發展舞臺或平臺,提高保稅中轉能力,某種程度上來說,會與廣東自貿區三大片區存在一定的競爭,但卻能讓區域生態更豐富,可以與諸如新加坡、長三角、杭州灣這樣的國家或地區競爭。王先慶認為,大嶼山是香港的新窗口,它更容易連通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澳門以及南沙,從而將這一片區建成連通大灣區主要片區的高地,形成新的經濟脈絡框架,增加發展新動能,提升整體格局。從大灣區的意義上,香港就是龍頭,就是為了發揮它的窗口導向和龍頭帶動作用。現在大灣區建設還只是展現出較好的發展前景,但具體到如何促進,還得靠機制體制創新和一系列的變革發展。王先慶最後強調:(香港)越強越好!就怕它不作為。生態圈旺盛豐富了,才能有「溢出效應」。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辦主任鄧家禧:

香港具獨特優勢

將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城市互補發展

中新網深圳10月13日電(記者鄭小紅)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辦主任鄧家禧12日下午在深圳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下的互融互通論壇」上表示,香港將充分發揮獨特優勢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互補發展。

鄧家禧說,香港近期有三項跨境大型基建相繼完成: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蓮塘/香園圍口岸,這些大型交通設施,重要性不僅在於打通大灣區內經脈、便利生產要素流通、更好發揮區內城市互補功能、提升整體競爭力,從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角度來看,更重要的功能是通過加強與香港的互聯互通,將大灣區與世界連接。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其中一項重要目標,就是對外連接國際市場,對內輻射和帶動環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區域發展,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在這方面,香港可以發揮多種優勢、作出貢獻。

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主席、「一帶一路」總商會會長鄭翔玲致辭鄭小紅攝

他表示,香港擁有廣闊的國際交通網絡和世界級的基建設施,是國際及區域交通運輸及物流樞紐,可帶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長遠發展成為亞太區的高端航運服務業群;香港是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的國際都會,建立了廣闊的國際商貿網絡;香港是大灣區最國際化的城市,具備便利營商的環境、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制度、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完善的信息科技基礎建設、金融體系以及專業服務,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自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以及香港回歸祖國後在「一國兩制」方針下,香港充分發揮獨特的地位和功能,既是國際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最佳門戶,亦是協助內地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重要平臺;香港行政長官發表的2018年施政報告亦表示,香港會「堅定前行」,繼續做好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功能定位,並提出多項措施。

鄧家禧說,未來,香港將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有機結合起來,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互補發展,共同「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辦主任鄧家禧致辭志利攝

論壇以「如何構建三地協同機制,真正實現互融互通」為主題,由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紫荊》雜誌社、大灣區交通經濟發展研究院主辦。旨在推進大灣區交通網絡的互聯互通,以多樣化的發展與融合提升灣區價值。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戴東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譚鐵牛,深圳市政協主席戴北方,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主席、「一帶一路」總商會會長鄭翔玲等各界人士約300名參會。大灣區交通經濟發展研究院也在論壇上成立。

版權聲明:「走讀粵港澳灣區」所推送的文章,都會註明來源出處。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

目標:在黨的領導下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型智庫。

理論: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定位:深入研究一帶一路戰略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服務:以大數據為依託,深耕大灣區「9+2」城市和100多個市屬區,為各級政府和企業決策、投資和招商引資提供諮詢。

業務:主辦或承接各級政府和企業各類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沙龍、論壇、培訓等活動業務。

相關焦點

  • 香港大嶼山鋪展新藍圖
    (資料圖片)   說起大嶼山,你或許稍感陌生,但坐落其間的大澳漁村、天壇大佛、迪斯尼樂園,卻是聲名遠揚。大嶼山位於香港西南面,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面積達147平方公裡,比香港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面積大近一倍。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香港市區,致使不少土地未開發,人煙稀少。
  • 香港房地產協會建議珠海桂山島填海借地給香港以解住房「燃眉之急」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認為,在香港境內填海造地阻礙重重,特區政府推出的「明日大嶼」即使獲得研究經費,需時起碼三至四年,之後還要向立法會申請工程撥款,存在很大未知數。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鄭耀棠亦曾在接受訪問時提出,中央可參照澳門的「橫琴模式」,由內地在香港鄰近地區撥地予香港建立新社區,以應對香港土地及住房長期不足的問題,從而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不同城市的協同發展。
  • 封住湧泉穴能打通十二經脈?醫生:確實保健養生
    本報長沙訊 湧泉穴是人體的一個重要保健穴位,有人還問醫生:「聽說封住湧泉穴可以自動打通全身經脈,讓人神清氣爽,百病全消?這是不是真的呢?」湖南中醫附一針灸推拿科羅榮醫生介紹,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記錄:「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 港府致力推動大嶼山發展 將其打造成「旅遊島」
    中新網3月20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港府致力推動大嶼山發展,並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出謀獻策,6名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率先提出建議,倡議打造大嶼山為多元「旅遊島」,以 「商務會展、旅遊休閒」為發展主軸,優先完善道路網,貫通南北交通,同時建議活化區內旅遊資源,推廣休閒旅行,包括在南大嶼山增設越野單車徑、發展滑翔傘
  • 打通經脈連江海
    原標題:打通經脈連江海 河網密布,港汊縱橫。地處長三角核心區的桐鄉與水共生。大運河過境,讓蘇杭之間的浙江桐鄉成為挑起「天堂」雙城的「金扁擔」。這裡的人們深得交流之利,深諳通達之理。 運河由人工開鑿,是一項「無中生有」的工程;桐鄉也是一片擅長「無中生有」的土地——不產羊毛,卻培育出世界最大的羊毛衫集散地;沒有礦產資源,卻擁有以礦物為原料的世界級前沿材料製造企業;古色古香的水鄉小鎮,卻成為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永久舉辦地。這背後,有先行者的引領,有機制的推動,也有深沉的文化力量。
  • 打通城市「經脈」!石拐區大道如虹通四方
    近年來石拐區路網經脈不斷完善打通一批「斷頭路」拓寬一批「瓶頸路」改造一批「老街路」…… 據悉,近年來,石拐區實施大發至五當召旅遊公路工程,修建長803.414米、寬18米的的集賢路,建設縣縣通高速(石拐段)、實施S211省道(喜桂圖大道)改擴建工程,打通瑤光道等斷頭路……
  • 港人為何反對明日大嶼?一是黃瓜們的利益,二是一群香港巨嬰
    我們知道,本屆港府,有一個民生計劃:「明日大嶼」填海開發計劃。「明日大嶼」填海開發計劃,是本屆港府在2018年度施政報告中為了緩解「住房難」而提出的,計劃在大嶼山東部填海1700公頃,建新市鎮,擬提供26萬至40萬個住屋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
  • 《煙雨江湖》經脈如何順通和逆通 經脈順通逆通攻略
    導 讀 煙雨江湖經脈怎麼順通和逆通 在煙雨江湖中經脈的順通逆通都是很重要的,需要相關的功法,很多玩家都不清楚
  • 打通區域「經脈」,構建支撐甌海跨越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
    「十三五」以來,我區緊緊圍繞經濟發展大局,以服務民生為重點,持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打通區域「經脈」,構建支撐甌海跨越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    收起>
  • 【港聞】香港地產協會欲借珠海桂山島填海造地:正式向社會公布...
    另外,中國銀行(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9月3日在接受香港《大公報》專訪中表示,與發展「香港城」相比,在距離大嶼山僅三海裡的桂山島填海借地發展,應更理想。2018年,王春新與全國政協委員凌友詩提出桂山島填海借地倡議。 王春新表示,據初步估算,桂山島若能填海造地60平方公裡,連同現有的10平方公裡,面積相當於整個香港島。
  • 3招打通學習經脈,他將12歲女兒送進重點大學
    尹德傑刻意留心了一下女兒的特質,最後制定挖掘女兒潛能的「三步走」方法。小尹薇喜好看書,尹德傑就有選擇地為女兒購買了課外讀物,由薄到厚,由科普教育到文學名著。這樣既能讓女兒了解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又能古為今用。這是第一步,博讀課外書,拓寬知識面。
  • 粵港澳三地籤署62個健康合作項目 深圳參與18項
    會上,廣東省衛生健康委、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三方籤署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共識》,進行了三地衛生健康合作項目籤約文本交換,展示了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大會合作成果。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衛生行政部門,大灣區各市、省內高等院校代表,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健康產業界和新聞媒體代表等約800餘人參加大會。
  • 林鄭月娥:香港未來新增政府供地中,七成用於公營房屋
    為進一步展示政府解決市民住屋問題的決心,她在施政報告中表明:香港政府會持之以恆地開拓土地,不會因經濟的短期波動,或物業價格的升跌,而動搖政府覓地造地、建立土地儲備的決心。香港運輸及房屋局會在更新下一個《長遠房屋策略》的十年供應目標時反映這個政策考慮;以及會把政府開拓的新增土地,以房屋單位計算,七成用於興建公營房屋。
  •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在互補協作中提振經濟?看三地代表委員如何說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在互補協作中提振經濟?看三地代表委員如何說金羊網  作者:唐珩、豐西西、譚錚  2020-05-27 三地代表委員紛紛提出建議,力求為協調發展找出最精準的良策。
  • 粵港澳三地高校組建「大灣區葡語教育聯盟」
    新華社澳門6月8日電(劉星宇 郭鑫)為進一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動三地教育合作發展,澳門理工學院8日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相聚雲端,通過線上方式籤署合作協議書成立「大灣區葡語教育聯盟」。
  • 點睛桂山島:借地填海,香港地產商眼光的確很「毒」!
    在9月香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鄭耀棠提出將租借大灣區30平方公裡建60萬港人新城之後僅僅一個月之後,香港房地產協會倡議與廣東省合作發展「大灣區國際商貿互聯港」,開發130平方公裡土地,料可容納350萬人,當中撥100平方公裡地予香港管理,首期最快3年後上馬。
  • 嚴格疫情防控下推動服務升級 鎮江創新服務打通「循環經脈」
    鎮江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寧暉認為,各種挑戰疊加狀態下,首先要加強改革創新,解決經脈「通」,實現運行無阻礙。在鎮江高新區,保障特殊條件下商務經濟「雙循環」「經脈」通暢,已形成了多項機制:物資倉儲流通方面,與市場監督部門一道,「點」到「點」,商品回溯機制已十分過細;出口商品運輸方面,與交通部門一道,「門」到「門」,高速出口到工廠大門物流通暢
  • 胡應湘:如果讓我發展大嶼山的填海計劃,我的財富將比肩比爾蓋茨
    李嘉誠反對的原因應該是擔心大橋建成後三地交通網絡將更加便利,影響到自己的港口生意。在李嘉誠的帶頭下,半數香港商人也都提出反對意見。 2002年,胡應湘再次提出建設港珠澳大橋的構想,他找到當時幾個主要的香港財團,想邀他們共同參與投資建設港珠澳大橋。
  • 打坐,真的能通過吸收天地能量,來打通人的經脈嗎?
    很多人覺得人體有經脈,因為有很多人,通過針灸啊、點穴的方法,將自己的病痛止住了。但是很多人覺得沒有:到底經脈在哪裡呢?我們看不見啊!因為一個「看不見」,就否定了經脈的存在。不管看得見也好,看不見也好,我們應當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來對待人的經脈問題。在打坐中,特別是道家的打坐中,對一個人的經脈,研究得特別仔細。並且認為,只要一個人能堅持打坐,就能吸收某種能量,來打通自己的經脈。很多人打坐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打通經脈。經過許多人的經驗,打坐能讓人輕鬆,能減輕思想中的各種負擔。
  • 粵港澳灣區建設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龍頭股一覽
    至誠網(www.zhicheng.com)3月27日訊  粵港澳齊發聲 大灣區探路開放新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備受關注,廣東省省長馬興瑞、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