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右耳這幾天老是癢痛,用棉籤掏了還越掏越癢。」近日,在衢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門診,家住衢州市區的吳女士前來就診。耳鼻喉科華小剛主任為其進行相關檢查後,初步診斷竟是黴菌性外耳道炎。
原來,吳女士前幾天在家洗頭時水流進了右耳,當時用棉籤掏了下。第二天,吳女士感覺右側耳朵有異物,以為昨天流進去水未掏幹,就再次用棉籤掏掏了幾次,結果出現右側耳朵又癢又痛。
「近幾年來,黴菌性外耳道炎患者越來越多,他們當中有好多人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喜歡掏耳朵。」華小剛說道,「經常掏耳朵會刺激外耳道皮膚,容易引起感染,引發溼疹、外耳道炎等,給耳道健康埋下隱患。」生活中,很多人會覺得耳朵掏過以後很快又有異物,隔三岔五地給耳道「搞衛生」,感覺清理不乾淨似的老發癢,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華小剛介紹:耳朵越掏越癢,很多時候是因為得了黴菌性外耳道炎。平時,外耳道皮膚耵聹腺會分泌一種油脂性物質,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鼓膜的作用。頻繁的掏耳朵,容易破壞外耳道皮膚表皮結構,用力不當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從而導致外耳道發炎、腫脹以及劇痛,重則使聽力減退甚至喪失。即使掏耳時十分小心,但如果頻繁掏耳,也會引起肉眼難以看見的隱性破損導致感染。一般細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藥後會很快好轉,但如果誘發黴菌感染,則耳內瘙癢劇烈,會使人坐立不安,導致耳朵越掏越癢。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建議經常去掏耳朵。
但是有「油耳」情況的人,耳屎生成速度較快,難以自行排出,由此引起耳癢及堵塞感,就需要時常清潔。這時,可用乾淨棉籤輕輕地在外耳道轉動,儘量避免使用髮夾、挖耳勺等尖銳異物。一方面這些尖銳東西容易刺破皮膚;另一方面,經常用髮夾、挖耳勺等掏耳朵,容易把細菌帶入耳朵,從而引起感染。另外,也可選擇到專科醫院由醫生幫忙取出。
華小剛主任提醒廣大市民:經常挖耳,易導致外耳道皮膚破損,從而引起細菌感染甚至黴菌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有一定的自潔功能,沒必要經常去進行清潔。如果洗頭、遊泳時耳朵不慎進水,可將頭輕側,待水流出後,用清潔的棉籤輕輕將外耳道內的水沾掉或用吹風筒暖風檔輕柔吹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