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為什麼越掏越癢?
(王斌全 張森)旅遊愛好者一定不會對這張圖片陌生——採耳!這是成都的著名街景,很多遊客慕名而來,享受舒耳郎花式掏耳的服務。
王阿姨愛整潔,講究個人衛生不說,平時每天總要用手指或者挖耳勺掏掏自己的耳朵,看著或多或少掏出來的耳屎,才覺得耳朵乾淨了。但是最近,她發現自己的耳朵越來越癢,每天也跟以前一樣清理耳道,可是還是感覺裡面有東西沒掏乾淨似的,而且癢的感覺越來越厲害。這兩天,她覺得耳道裡面好像堵了東西,聽聲音也受到了影響,癢的感覺被疼痛替代,而且總有一些黃色的水從耳朵裡面滲出來,於是她來到醫院就診。
醫生為王阿姨做了詳細的檢查,發現她的耳道略腫脹,還有白色的團塊樣東西覆蓋。取出耳道的分泌物進行培養發現,原來這是黴菌惹的禍!
黴菌性外耳道炎,又稱外耳道真菌病,個體發病程度不同,表現不同。多數人表現為耳部的瘙癢感,感染加重會出現粘性分泌物增加,並可有疼痛、聽力下降。查體常見到黴菌斑覆蓋外耳道及鼓膜。
掏耳勺、髮夾、鑰匙以及不潔的棉棒,甚至是手指頭,還有前面提到的採耳用的工具,如果沒有消毒,都有可能沾染了真菌和細菌。頻繁的掏耳,破壞了外耳道皮膚屏障,致病菌更容易侵害耳朵。除了外耳道真菌病,外耳道炎(細菌感染)、外耳道癤腫也都與不良的掏耳行為有關。
治療黴菌性外耳道炎,請在醫生建議下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真菌藥物。改變不良的掏耳習慣。耳道有自潔的功能,耳屎會隨著吞咽、說話等運動而排出外耳道,切忌頻繁掏耳。有必要清潔耳道時,比如遊泳或者洗澡後耳道進水,請使用乾淨清潔的棉棒。耳道異物請及時到醫院就診。
耳屎有時是個「寶」
很多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頻繁的掏耳屎。到底耳屎是個什麼東西呢?
耳屎,醫學上稱之為耵聹。耵聹由外耳道耵聹腺分泌,包裹脫落的上皮、部分微生物等形成團塊。耵聹就像我們的膚質,有的人是乾性,有的人是油性。而且,耵聹形成的速度也因人而異,快慢不同。
看上去有點發黃,有的人還會是褐色的耳屎,需要清理嗎?
不需要!
耵聹對耳朵有保護作用。它可以維持外耳道的酸性環境,並有助於幫助抵禦外部細菌、細小異物和飛蟲的侵入。外耳道的皮膚上還有一層細細的絨毛,與耵聹一起保護我們的外耳道和鼓膜。
有些人過度掏耳,總喜歡把外耳道內的耳屎清理的乾乾淨淨,而且每天掏耳朵也損傷了皮膚,這就相當於破壞了耳朵的抵禦防線,給了病菌可乘之機。當這些致病菌侵犯耳道和鼓膜,引起炎症反應,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外耳道腫脹、流膿、耳朵疼痛、甚至聽力下降的嚴重後果。
那有了耳屎怎麼辦?
其實,正常情況下,外耳道具有自潔功能,耳屎會隨著說話、咀嚼、吞咽等下頜的活動自行排出。掏耳勺或者棉棒可能反而會將耵聹推到耳道深部。
如果耳屎較多形成團塊,時間長了失去水分變硬而不易自行排出,稱之為耵聹栓塞。請到醫院就診,由醫生來為您取出。如果取出不易,可以先使用軟化耵聹的藥水進行耳浴,一天三次,點耳2~3天,使得耵聹得到充分的浸泡後再行外耳道衝洗治療。
耳屎有時也添亂
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歡戲水避暑,恰逢小學生們放暑假,更是相約結伴學習遊泳。
這個周一,門診來了一個小患者瑞瑞。上週遊泳後,左耳朵進了一些水,也跟著教練試著偏頭往外控水,也用棉棒擦了外耳道,可是還覺得耳朵裡悶悶的,好像水沒擦乾淨。回家觀察了一晚上,瑞瑞感覺聽聲音也不如從前。家長擔心,這是不是有中耳炎了?還是耳朵裡面進了水,水會不會跑到腦子裡呢?
醫生檢查後解釋到,鼓膜分隔外耳道和中耳,在完整的情況下,鼓膜會阻擋外界異物或者感染進入中耳,所以不用擔心遊泳的水會進到腦子裡。讓瑞瑞覺得耳朵不適、耳悶的原因,是泡水後漲大的耵聹(也就是耳屎)。
原來,耳屎接觸進入外耳道的水後,體積漲大,又因為用棉棒擦拭外耳道的時候將耳屎推向了深部,緊挨著鼓膜,導致聽力下降。
這種情況下,家長如果自行用掏耳勺取出,是很有可能引起耳道疼痛並損傷緊挨的鼓膜。醫生通過外耳道衝洗,用加溫後的生理鹽水將耵聹衝了出來。
治療後,瑞瑞感覺聽力立刻恢復如往常,而且耳朵也不悶不癢啦。
小提示:近期主訴遊泳後耳內發悶的患者明顯增多,請勿自行掏耳,以免引起感染或者損傷。中耳炎、外耳道炎的患者治療期間避免遊泳,防止感染加重。
﹌﹌﹌﹌﹌﹌﹌﹌﹌﹌﹌﹌﹌﹌﹌﹌﹌﹌﹌﹌﹌﹌﹌﹌﹌﹌﹌﹌﹌﹌﹌﹌﹌﹌﹌﹌﹌﹌﹌﹌﹌﹌﹌﹌﹌﹌
來源:科普微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