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還是從農耕社會到商業社會的轉變呢?現在與朋友電話聊天或是見面,最經常聽到的便是「很忙」、「很累」、「最近很煩」之類的話。這應該是社會的一個通病,一個普通的現象了。
這個情況讓人實在費解,為什麼科技發達了,社會進步了,但現代社會帶給人們的便只有忙、累、煩呢?。若當真這樣,生活豈不成了一種痛苦,活著豈不只是一種苦惱,這個世界豈不成為一種無聊的存在。
科學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大了。生活節奏快了,時間反而緊了,工作機會多了,但壓力大了,這是人人皆知的事實。這也是大部分人的一種生存狀態。
怎麼破解這個局面呢?這牽扯到兩個概念——生存與生活,生存和生活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生存只是解決了自身的存在和發展這個問題,而生活則是存在與發展的目的和意義,它起碼讓人覺得活著很有意義與樂趣。不然,活著與死去又有什麼分別呢?
佛教當中常提到智慧一詞,我們在生活中也需要有智慧的生活,而不是瞎忙。社會中有很多人其實在很多時候往往都是瞎忙,因為他們對於前景一無所知。總覺得如果不忙、不勤快一點,那結果一定會更糟糕。忙碌時腳忙手亂,苦於不得清閒,而當他們真正有了空閒時間,又會莫名地覺得空虛和恐慌。忙也不好,閒又不是。現代人進退維谷,真夠狼狽的了。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是他們心無所主,心靈似個永動器,一直處於動蕩的狀態,所以一直無法測準事物的焦距。焦距不準,映射出來的食物當然一片模糊。他(她)如何能看清前景,找準自己的位置呢?這種狀態下的人們,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不能清楚地知道目標的所在,看著很忙,其實大部分都是做的無用功,畫蛇添足罷了。
至於「累」,往往也是心靈上的「累」。身體上的累很容易解決,稍微休息或是睡一覺就能恢復了。但心靈上的「累」才是真正的「累」,有時候會頑固地延續好長一段時間。現代人所謂的快樂和幸福,往往建立在得到和擁有之上。但「得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未得到之時人們千思萬想,想謀劃定策略,再加上各種鑽營,得到後大喜過望;得到了之後,卻隨之陷入懼怕失去的無盡恐慌之中。所以,人們未得到時苦,得到時更苦。心靈背上這麼多重負,怎能不喊累呢?
現代人常有的「煩悶」,大多是選擇太多,欲望太多造成的。現在的社會是個性化、多元化的社會,人們每天要面對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的世界。生活資訊太多,生活內容太多,可選擇的機會太多。所以,人們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眼花瞭亂。人們把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以為這樣的生活十分充實,豐富多彩。殊不知人類的心靈好比一間屋子,本來是需要空間的,若屋子完全放滿東西,缺乏可活動的寬鬆空間,那麼身處其中的人們當然會覺得煩悶。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佛教的義理博大精深,攬括了人類一切生活的真理,超越古今,是解決現代人心理病症的一劑最理想良藥。
佛教認為,「迷」即眾生,「覺悟」即是佛。佛是一個徹底覺悟了宇宙人生一切真理的人。學佛,能使我們徹底擺脫對人生的迷茫和無知狀態,心有所主,清晰地明了人生的道路該怎麼走,對紛繁複雜的事物該如何應對。這種狀態下的人生,心靈明亮、愉悅,思路清晰,前景可期,自信洋溢,充滿了無限的人生意義和真正的樂趣。便不會再有忙、累、煩的感覺。
要想不再忙、累、煩,需要明白佛教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詞是佛教對宇宙人生萬事變化規律的一個重要概括。
真正明白了「無常」它的好處是能從根本上幫我們建立一套最優秀健全的心理應激機制。既然世間的萬事萬物都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變遷,既然世間永遠找不到永恆不變的事物,那麼事業的失敗、朋友的反目、愛情的變卦、經濟的糾紛等,均屬意料中之事。對於成敗得失、世事榮枯我們便不會患得患失,不會焦慮難眠,而能夠泰然處之,心如止水,淡定無波。這是人世間最優秀的心理素質,有了這種心理素質的人,即使事務繁忙,日理萬機,也會比一般人輕鬆超脫得多,生活變得不那麼「累」。
佛教教人轉化煩惱、澄清妄念,讓正念歷歷分明、主宰一切。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被雲遮」。我們的心靈若時時處於一種惺惺寂寂的空靈狀態,好比屋子裡東西很少,窗戶一打開,很多「靈感、智慧」就會像春風一樣,撲面而來。這就是很多學佛人的智慧遠勝世人一籌的重要原因。心靈的空間大,才能根治「煩悶」這個「頑症」,人們才能感受到處在舒適、自由穿梭、縱橫馳騁的美好境界。
佛教,現代生活的最高藝術,人生的最高享受,人間的最美境界。懂得佛法,就會過上不忙、不累、不煩的平安喜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