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萊爾|《英國復興領袖傳》代表人物

2021-01-09 助邦羅規

《英國復興領袖傳》

《Christian Leaders of the 18th Century》

[英]萊爾(J.C.Ryle)著;

梁曙東、朱文麗、李瑞萍 譯;

華夏出版社;2007-09。

---

道德不能靠刑事法規的制定而形成,人們不會因為國會通過的議案而變得虔誠。不管怎說,18世紀的國會和政府對信仰和道德方面的作為,就像在任何其他方面的作為一樣,是微乎其微的。——萊爾

---

第2章 18世紀中期促成英格蘭基督教復興的代表人物

P10

18世紀中期以來,英格蘭的進步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帶來這些改變的人物,幾位孤獨的和謙卑的牧師——傳道,他們使用的主要手段——他們傳道的方式——他們傳道的內容。

在過去的100年間,英格蘭向好的方向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我想這是任何知情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若要否認,就如同否認路德時期有新教改革,克倫威爾時代有長期國會,18世紀末有法蘭西共和國。英格蘭發生了很可喜的巨大變化。這個國家無論是在信仰還是在道德方面都經歷了完全、徹底的革命。人們不再像1750年那樣思想、說話及行事。儘管世俗的人們竭力找理由辯解,但他們卻無法否認這一事實。若無視這一巨變,就等於在說服我們相信,倫敦橋水位高低,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

註:文中的「100年前」指1700年代,距今300年前。

促成這一巨大變化的代表人物是哪些人呢?這片土地上信仰和道德方面不容置疑的巨大進步應歸功於誰呢?簡單地說,上帝使用了什麼人,作為器皿促成英格蘭18世紀的巨大變革呢?這一點在本章我只想大致講一講,具體的名字和他們的傳記,我要留待後面的篇章中詳細闡述。

P11

這一巨大變化絲毫不歸功於英國政府。道德不能靠刑事法規的制定而形成,人們不會因為國會通過的議案而變得虔誠。不管怎說,18世紀的國會和政府對信仰和道德方面的作為,就像在任何其他方面的作為一樣,是微乎其微的。

這一變化也不歸功於整個英國國教。教會的領袖們完全不能面對時勢。若是由得它自己,英格蘭教會可能早已死於驕傲,與它的鐵錨一同沉入了海底。

這一變化也不歸功於不從國教者。他們滿足於來之不易的勝利,那群了不起的人好像已經偃旗息鼓。他們縱情於他們自己的良知所能接受的種種權利,完全忘記了他們先祖至關重要的原則以及他們自己的職責和責任。

那麼,18世紀的改革者到底是哪些人呢?那我們應當感激的,上帝借著這些人做工,並帶來變化的是誰呢?

100年前使我們得解脫的只是幾個人而已,其中大部分是國教的牧師。雖然他們在不同地區,心卻同時被上帝感動。他們並不富有,地位也不顯赫。他們既沒有錢去收買信徒,也沒有顯赫的家庭吸引人的注意或尊敬。他們得不到任何教會、社團或組織的舉薦。他們只是被上帝感動起來做他的工的人,他們事先沒有任何商議,沒有任何方案和計劃。他們只是依照古老的使徒時代的做法,成為當代的傳福音者,如此為上帝做工。他們教導了一整套真理。他們用同樣的方法去教導:火熱的心、不爭的事實、奔放的熱忱,因為他們深信所教導的真理。他們以同樣的靈去教導:帶著恆久的愛和憐憫甚至像保羅那樣流淚,但總是放膽、不畏縮,勇於面對;他們按同樣的計劃去教導:主動上前尋找罪人,從來不坐等罪人找上門。不是坐等罪人上門要求悔改,而是向罪的堡壘發動攻擊,衝擊堡壘的破口。只要人還沉迷在罪中,他們就不讓罪人安寧片刻。

這些勇敢的福音傳道人興起的運動震撼了整個英格蘭。起初,上流社會的人對他們不屑一顧,文人們蔑稱他們為宗教狂,耍小聰明者對他們百般戲弄,給他們起了各種綽號,教會將他們趕出門外,不從國教者冷落他們,愚昧的暴徒逼迫他們。但這幾個福音傳道人的工作卻勢不可擋,四處都感受到它帶來的震撼。許多人的心被打動、覺醒,開始思考信仰問題,許多人為他們的罪痛心疾首,許多人因自己對上帝不敬畏而驚恐不已,許多人被召聚到一起,被鼓勵去勇敢宣告自己的堅定信仰,許多人歸正,許多曾經不喜歡這個運動的人開始暗暗效仿。小幼苗已長成參天大樹,涓涓溪流已匯成滔滔的江河,星星之火已燃成了燎原之勢。一根蠟燭被點燃,我們到現在仍能享受其益處。這塊土地上各階層的人對信仰和道德的感受已在悄然改變。而這一切,是靠上帝使用幾個沒有任何靠山、沒有報酬的冒險者而做成的!當上帝著手做工時,沒有什麼能夠攔阻。當上帝幫助我們時,沒人能抵擋我們。

P12

這些18世紀的靈性改革者藉以工作的手段說起來其實十分簡單,就是古時使徒們所使用的武器——傳道。1800年前,使徒保羅用以攻擊異教徒堅固堡壘,並取得極大功效的聖靈的寶劍,也是這些人得勝的法寶。有人說,他們忽視教育和學校,這是完全錯誤的。不管他們在哪裡召集會眾,都會關注孩童。有人說他們不看重聖禮,這完全是虛假之詞。這樣斷言的人只暴露了他們對100年前的英國教會歷史全然無知。從那些改革領袖中,我們可以很容易舉出許多人。參加他們所主持的聖禮的人數成百上千,而且他們比當時絕大部分的神職人員更注重聖餐。但毫無疑問,傳道是他們最喜歡的有力武器。他們明智地回到起初的原則,實施使徒們的方案。他們堅決認同使徒保羅,即傳道人的首要工作就是「傳福音」。(林前1:17)

他們到處傳道。如果某教區教堂向他們敞開,他們很樂意站上講壇;如果沒有教堂,他們找個穀倉照講不誤。對於他們,沒有什麼地方不可以使用。田野路邊、村邊集市、大街小巷、地窖閣樓、浴缸、桌前、長凳上或上馬石上,只要能聚攏幾個人聽,18世紀的靈性改革家就隨時跟他們講論靈魂。他們持續不斷做得人如得魚的工作,跋山涉水推進他們父神的工作。這一切在100年前都是新事。難道我們還懷疑它產生的極大功效嗎?

P13

他們簡單明了地傳道。他們認識到,一篇講道的首要因素是能讓人明白真理。他們已清楚地看到,成千上萬構思嚴密、辭藻華麗的講章在此毫無用處,因為一般的人聽不懂。他們努力把自己放到聽眾的水準上,講那些貧窮人能聽懂的話。為此,他們不惜放棄自己的優雅風格,犧牲學識淵博的名聲。為此,他們大量使用比喻和軼事,就像他們的主那樣,用自然界的每一樣東西來做教導。他們將奧古斯丁的座右銘活化出來:「一把木鑰匙沒有金鑰匙美麗,但如果它能把門打開而金鑰匙不能,那它遠比金鑰匙有用。」他們復興了路德和拉蒂默曾獲得極大成功的講道風格。總而言之,他們看清了那位德國偉大改教家所說的話:「一個人如果不願意用在某些人看為幼稚和粗俗的方式向人講道,那他就不能成為一個好傳道人。」這一切在100年前是聞所未聞的。

他們熱切而直接地傳道。他們摒棄一切沉悶、冷漠、沉重、無生氣的傳講方式。長期以來,這樣的講道成了沉悶的代名詞。他們憑信心宣告信心之道,用生命傳講生命的故事。他們用如火一般的熱誠去講,這表明他們完全深信所講之話是真的,最重要的是,為了永恆的益處,人們一定要聽;他們就像是從上帝那裡領受了話語,一定要轉告你那樣。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講的道中,使聽道的人相信,無論如何,講道者是真誠的,是為他們的益處。他們相信,如果你想打動聽者的心,你的話語必須從心而出;只有講壇上的人在信仰上清楚明白、確信無疑,講壇下的聽者才會信服。這一切在100年前幾乎是沒有的。熱切地傳福音就像風暴席捲了群眾,產生了巨大的效果,對此我們會覺得奇怪嗎?

能在100年前的聽眾當中產生如此奇異效果的講道,其基本內容和主題是什麼呢?我不想用諸如「簡單、真誠、熱烈、真實、親切、勇敢、生動」之類的套話來煩我的讀者,我只想大家明白,他們所講的絕對符合教義,積極、肯定、果斷、清楚、明確。18世紀罪的堡壘絕對不能僅靠熱心和消極的教導就得以摧毀。當初摧毀耶利哥城牆的號聲絕對不是無定的。18世紀英國的福音傳道人絕不是沒有明確信條的人。但他們傳的是什麼呢?我要在這方面稍作介紹,這並非多餘。

P14

首先,18世紀的信仰改革家不斷地教導聖經的全備性和至高性。完備無缺的聖經是他們信心和實踐的唯一準則。他們毫不懷疑,絕無爭辯地接受其所有陳述。他們知道任何經文都是神所默示的,絕不同意人裡面有所謂的「驗證能力",可以權衡、拒絕或接受經上的話。他們斷言聖經無誤時從不退縮,如果我們對聖經中某些內容不懂或無法接受,這是我們理解有問題,而不是經文有問題。他們講道,絕對是只根據聖經這一本書。他們的信心全然建立在這一本書上,信心或堅定或軟弱都靠著它。這是他們傳道的一大共同特徵。他們尊崇、熱愛、敬畏聖經。

其二,18世紀的改革家不斷教導人們,人性是全然敗壞的。現代觀念認為,基督存在每一一個人的心裡,人人裡面都有良善,只要將此激發出來使用就能得救,18世紀的改革家對此毫無所知。他們從不這樣奉承。改革家們清楚地告訴人們,他們是死的,必須重生;他們有罪、走入迷途、無助、沒有盼望,將要落入永死。這在一些人看來,可能奇怪並充滿矛盾:他們使人變好的第一步竟是讓人看見自己敗壞透頂,改革家們勸人為自己的靈魂採取行動的主要論證竟是讓人們相信他們自己什麼也做不了。

其三,18世紀的改革家不斷教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解決人的罪的唯一方法。即基督的死代替了我們的死,「義的代替不義的」。事實上,這幾乎是他們所有講道中的重點。他們從不教導基督的死只是自我犧牲的偉大榜樣這個現代教義。他們從中看到了更高、更大、更深的東西。他們看到基督的死擔當了人們對上帝的贖價。他們愛基督其人,他們因基督的應許而喜樂,他們激勵人去跟隨基督的腳蹤。但關於基督,他們更願意反覆講述的-點就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流的贖罪之血。

其四,18世紀的改革家不斷教導的偉大教義是因信稱義。他們告訴人,要在基督為他們靈魂所成就的事上有份,他們唯-需要的就是信心。在沒有相信之前,我們是死的,在基督裡無份;就在我們相信的那一刻,我們活了,立時享有在基督裡的所有益處。對於靠成為教會成員稱義,而不是靠信心稱義這樣的觀點,他們完全不屑。如果你相信,立刻就成就了一切;如果你不相信,就什麼也沒有。這就是他們教導的精髓。

P15-16

其五,18世紀的改革家不斷教導的是,心靈的迴轉和聖靈新的創造,這是普遍需要的。他們無論走到何處,都向聚集聽講道的人們宣告:「你們必須重生。」(約3:7)借洗禮就得上帝兒子的名分,卻仍按魔鬼的心意行事,這樣的兒子名分他們從不承認。他們所宣講的重生之道並非遲鈍麻痺,其效果是可見、可分辨並能看出果效的。

其六,18世紀的改革家不斷教導的是,真信心和個人聖潔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他們堅持認為,如果某人過著不敬虔的生活,即使他有教會成員身份或宣稱有宗教信仰,也不能證明他是一個真基督徒。他們堅持,一個真基督徒必須總能讓人通過他所結的果子認識他,必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楚無誤地表現出來。「沒有果子,就沒有恩典。」這是他們傳道中絕不更改的宗旨。

最後,18世紀的改革家不斷教導兩條同樣真實的教義:上帝恨惡罪,愛罪人。他們從不知道所謂「降到地獄的愛」以及對聖潔和不聖潔最終兼收並蓄的天堂。關於天堂和地獄,他們都用最直截了當的語言加以說明。如果人們堅持不悔改和不信,他們會毫不忌諱地用最明了的詞語宣告上帝的審判和將要臨到的憤怒。但他們也從不停止讚美上帝豐盛的慈愛和憐憫,並懇求所有罪人儘早悔改,轉向上帝。

不管是在城市還是鄉村、教堂還是露天,對有錢人還是窮人,這就是18世紀英格蘭福音傳道人不斷宣講的主要真理。他們就是用這樣的教訓使整個英格蘭天翻地覆,使農夫和礦工痛哭流涕,在他們黝黑的臉上流下一道道淚痕,使貴族和哲學家們用心聆聽。衝擊撒旦的營壘,像釜底抽薪一樣,把成千上萬的人搶救出來,改變了那個時代的面貌。你稱這些教訓簡單也好、基本也好,或者稱這一系列的真理沒有什麼偉大、顯著、新奇、特別之處,但不容否認的事實就是,上帝祝福這些真理並使用它們改變了100年前的英格蘭。上帝所祝福的,人絕不可輕看。

讀者手中的這本書還需要幾句序言性質的話作為解釋。如果本書的性質和意圖給人帶來任何誤解,我要在此深表歉意。

本書包括一系列傳記文章,是在1866和1867年間刊登在一份著名和極富價值的月刊上的。我把這些文章彙編成書,意在向廣大民眾全面展現100年前上帝所使用並帶動英格蘭基督教復興的主要牧師的生命、人品以及他們的事工。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我們對這些偉人知之甚少,使得他們的功勞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我認為教會和世界都應該更多地了解這些人,像懷特菲爾德、衛斯理、羅曼、羅蘭斯、格裡姆肖、貝裡齊、維恩、託普雷迪、赫維、沃克和弗萊徹。有20年之久,我焦急地等待有關這些屬靈偉人的更有價值的記述。最後,我厭倦了等待,決心自己拿起筆,盡我的能力寫些東西,並且刊載在一份期刊上。應朋友們的要求,我將這些材料編輯成冊。

我的努力是否成功,這有待讀者來判斷。這本書算不上有什麼文學價值。書中的各章都是在繁忙的教會工作中抽空寫成的。除了為期刊寫文章的人,沒有人能體會這樣的壓力。要指望這樣一本書成為規範的定稿文章,這會令人失望的。我只想說,這裡所記述的還算符合史實。我一直都心存謹慎,在沒有參考權威論述的情況下絕不妄言。

讀者很快就會發現,我對本書中簡單記述的這些人仰慕之極。這一點我完全承認。我確實對他們情有獨鍾。我堅信,除了路德和在歐洲大陸與他同時代的人以及我們這裡的改教殉道者以外,自使徒時代以來,世界上還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偉人。我相信,還沒有人像他們那樣清楚地傳講聖經真理,沒有人像他們那樣生活,沒有人在侍奉基督上顯出如此的膽量,沒有人為真理受這麼多苦難,沒有人行過如此多的善舉。如果有誰還能列舉出其他人,我甘拜下風。

現在我以真誠的祈禱之心將本書呈現在讀者面前,為其中所有的瑕疵求上帝赦免,求他為自己的榮耀使用這本書,求他在他的教會中興起像本書中所描述的人。確實,當我們來看英格蘭目前的光景,我們可以說:「懷特菲爾德和羅蘭斯的神在哪裡?格裡姆肖和維恩的神在哪裡?噢,主啊,求你復興你的工作!」

J.C.萊爾

1868年8月10日於斯特拉布羅克教區

另:本書中懷特菲爾德傳記的主要部分是源於1852年在倫敦發表的一篇演講稿,這樣說是沒錯的。我將它做了修改和擴充。其他10篇傳記都是刊登在《家庭珍寶》(Family Treasury)雜誌上的原文。

目錄

序-1

第1章 18世紀初英格蘭的信仰和道德光景-1

第2章 18世紀中期促成英格蘭基督教復興的代表人物-10

第3章 喬治·懷特菲爾德與他的詩集-18

第4章 約翰·衛斯理與他的侍奉-48

第5章 豪渥斯的威廉·格裡姆肖與他的侍奉-86

第6章 威廉·羅曼與他的侍奉-126

第7章 但以理·羅蘭斯與他的侍奉-152

第8章 約翰·貝裡齊與他的侍奉-184

第9章 亨利·維恩與與他的侍奉-221

第10章 特魯羅的沃克與他的侍奉-268

第11章 詹姆斯·赫維與他的侍奉-288

第12章 託普雷迪與他的侍奉-315

第13章 馬德萊的弗萊徹與他的侍奉-338

結束語-372

致謝-378

(J.C.Ryle)

18世紀的英格蘭,靈性和社會都處在極大的黑暗之中。然而從18世紀中期開始,信仰大復興運動席捲了整個英國和美國,這一運動帶來一場信仰和道德上的革命、促進了英格蘭的迅速崛起,本書所記載的懷特菲爾德、衛斯理等11位巨人正是這一運動的主要領袖,書中簡明有力地介紹了他們非凡的生平、布道的大能,他們對真理的忠誠及在使一個世代悔改歸正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作者簡介:

萊爾(John CharlesRyle)是英格蘭一位富有銀行家的兒子,受教於牛津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律師行業,並準備進入下院從政。事出預料之外,1837年他經歷了福音的大能而悔改歸正,1841年起他在英國國教從事牧會工作。

1880年他被按立為英國國教的首任利物浦主教。萊爾繼承17世紀偉大清教徒傳統,持守聖經的至高權威,成為位優秀的聖經學者。作為一位多產的作家,他包括本書在內的作品受到斯託德等大家的推崇,《英國改教先賢傳》(Light From Old Times)是他的另一部傑出作品。

萊爾是大能的講道者和忠信的牧者,司布真認為他是「英國國教中的傑出人物」。

衛斯理、懷特菲爾德以及18世紀宗教大復興的領袖們。

我堅信,除了路德和在歐洲大陸與他同時代的人,以及我們這裡的改教殉道者以外,自使徒時代以來世界上還沒有出過這樣的偉人。

今天我們首先需要回歸我們祖先上世紀所傳講的那些古老、簡潔的教義。第二是需要有一群有像他們那樣的火熱、聖潔和大膽的人來傳講這些教義。在英格蘭和威爾斯的任何一個郡份,給我一個懷特菲爾德,我就可以無所畏懼!

——J.C.萊爾

陶恕曾經說過:「今天遍及美國的這種基督教復興,終將被證明是一場100年都恢復不過來的道德悲劇。」但本書所記的巨人們的改教熱忱完全不同於那種傳道人大聲叫嚷出一篇信息,煽動聽眾情緒的狂熱。前者是一堆硬木,能燒長燒透的,後者是一小把在液化氣中浸過的紙巾,只能製造一瞬間的「復興」。

——道格拉斯·威爾遜

專 題

一、基督教復興專題

1.【書摘】萊爾 |《英國復興領袖傳》18世紀初英格蘭的信仰和道德光景

二、中國基督教專題

《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專題

1.【書摘】唐曉峰 |《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對於非基督教運動的幾點宏觀認識

2.【書摘】胡適 等 |《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新文化中幾位學者對於基督教的態度

3.【書摘】屠孝實 |《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科學與宗教果然是不兩立麼?

4.【書摘】均默 |《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批評朱執信著《耶穌是什麼東西》之謬妄

5.【書摘】亦鏡 |《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與陳獨秀先生說《基督教與基督教會》

三、法治專題

外國法律專題

1.【書摘】德沃金 |《認真對待權利》-導論

2.【書摘】德沃金 |《認真對待權利》

3.【書摘】邊沁 |《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功利原理

4.【書摘】邊沁 |《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目錄

5.【書摘】 哈特 |《法律的概念》-自然法和法律實證主義

6.【書摘】 哈特 |《法律的概念》-法律效力和道德價值

7.【書摘】富勒 |《法律的道德性》-兩種道德

8.【書摘】富勒 |《法律的道德性》-怨毒告密者的難題

9.【書摘】龐德 |《法律與道德》-歷史的視角

10.【書摘】龐德 |《法律與道德》-分析、哲學的視角

11.【書摘】伯爾曼|《法律與宗教》-導言:法律必須被信仰

12.【書摘】伯爾曼 |《法律與宗教》-宗教中的法律

四、權利專題

1.【書摘】米爾恩 |《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導論2.【書摘】米爾恩 |《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規則、原則

3.【書摘】米爾恩 |《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法律與道德

4.【書摘】《為權利而鬥爭》

5.【書摘】《約翰 洛克:權利與寬容 》 | 本書的目的

6.【書摘】德沃金 |《認真對待權利》-導論

7.【書摘】德沃金 |《認真對待權利》

五、羅規專題

1.【羅規】《羅伯特議事規則》| 通用議事規則的根本原則

2.【羅規專題2014-2019】 《羅伯特議事規則》

六、讀書專題

1.《羅伯特議事規則》公眾號【讀書群】群規(試行1)

2.《羅伯特議事規則》公眾號【讀書群】群規(試行2)

3.《羅伯特議事規則》公眾號【讀書群】群規(試行3)

===

以上僅供參考,謝謝!

===

相關焦點

  • 「書摘」萊爾|《英國復興領袖傳》懷特菲爾德
    《英國復興領袖傳》《Christian Leaders of the 18th Century》[英]萊爾(J.C.Ryle)著;梁曙東、朱文麗、李瑞萍 譯;是誰100年前復興了英國的信仰?他們姓甚名誰,好叫我們得以紀念他們呢?他們生於何處?受過怎樣的教育?他們生命中的主要事件是什麼?他們的特別工場在哪裡?我將在本章及下面幾章回答這些問題。
  • 「書摘」萊爾|《英國復興領袖傳》衛斯理
    《英國復興領袖傳》《Christian Leaders of the 18th Century》[英]萊爾(J.C.Ryle)著;梁曙東、朱文麗、李瑞萍 譯;目錄序-1第1章 18世紀初英格蘭的信仰和道德光景-1第2章 18世紀中期促成英格蘭基督教復興的代表人物-10第3章 喬治·懷特菲爾德與他的詩集-18
  • 「書摘」萊爾|《英國復興領袖傳》18世紀初英格蘭的信仰和道德光景
    《英國復興領袖傳》《Christian Leaders of the 18th Century》[英]萊爾(J.C.Ryle)著;梁曙東朱文麗李瑞萍譯;華夏出版社;2007-09目錄序-1第1章 18世紀初英格蘭的信仰和道德光景-1第2章 18世紀中期促成英格蘭基督教復興的代表人物-10第3章 喬治·懷特菲爾德與他的詩集-18
  • 「書摘」《群眾與暴民》|群眾概念的歷史沿革
    ②薩姆納主義(Sumnerism),即薩姆納的經濟理論;威廉·薩姆納(William Graham Sumner,1840-1910),美國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民俗論》、《社會的科學》等。
  • 「書摘」馬斯登|《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反對一種「幾乎無法察覺的...
    在給威格爾斯沃思寫信的同一天,愛德華茲還給朋友及波士頓「出版代理人託馬斯·福克斯克羅夫特牧師寫去了一封信,解釋了他對教義鬆弛的關切,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戰事進展並不順利的時期。「我絲毫不懷疑,」他宣稱,「這片土地的罪惡(它已經很嚴重了,並在今日受到了天國可怕的證實)將因這種疏忽而極大地增加,如果現在沒有人出來全面證實基督神性教義的話。
  • 「書摘」《群眾與權力》|命令-螫刺:反抗-逆轉-解除
    1938年納粹侵佔奧地利,卡內蒂遷居倫敦,並於1952年獲得英國國籍。【書摘】萊爾 |《英國復興領袖傳》18世紀初英格蘭的信仰和道德光景【書摘】萊爾 |《英國復興領袖傳》代表人物【書摘】萊爾 |《英國復興領袖傳》懷特菲爾德【書摘】萊爾|《英國復興領袖傳》衛斯理
  • 「書摘」《論投票》丨候選對象的選擇
    基督教復興【書摘】萊爾 |《英國復興領袖傳》18世紀初英格蘭的信仰和道德光景【書摘】萊爾 |《英國復興領袖傳》代表人物【書摘】萊爾 |《英國復興領袖傳》懷特菲爾德【書摘】萊爾|《英國復興領袖傳》衛斯理【書摘】馬斯登 |《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反對一種「幾乎無法察覺的有害」教義【書摘】馬斯登 |《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上帝的以及撒旦的巨大工作
  • 「書摘」馬斯登|《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上帝的以及撒旦的巨大工作
    這種析梅聚會,自從早期英國人定居在那裡起,就一直在新英格蘭的講座日晚上舉行,但它們很明顯已經喪失了部分活力,在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的英國,在原初清教徒經常遭受壓制的時期,鄰居間的秘密聚會就常常成為那一運動的核心。而清教運動最為典型的特徵,就是鼓勵平信徒的靈性塑造,清教徒促進了所有人的讀寫識字能力,因為這些能力對私人、家庭以及鄰裡的平信徒崇拜是很重要的。
  • 「書摘」韋伯|《儒教與道教》中國正統與異端倫理的傳統主義性質
    甚至主張敵愛的(異端)代表人物(如墨翟)也認為這種感情本質上是非功利主義的。社會倫理的神聖的個人責任可能陷入相互衝突之中,於是必須把它們相對化。對家庭利益和國家財政利益的強行劃分、父親以自殺來抗拒(親手)逮捕兒子(作為大叛逆)、對不服喪或服喪過多即通過拒絕做官給行政帶來困難)的官員施以(竹)杖刑便都是證據。
  • 「書摘」韋伯|《儒教與道教》結論:儒教與清教
    在判斷一種宗教代表的理性主義階段時,有兩個彼此有多方面內在聯繫的標準第一個是宗教脫掉巫術的程度;第二個是宗教將神同世界的關係以及與此相對立的宗教本身同世界的倫理關係系統地統一起來的程度。聯繫第一個標準來看,體現出各種鮮明特點的禁慾的新教是最高的階段。
  • 「書摘」《群眾與暴民》|遠離多數以求安全
    然而,世上有一些令人矚目的人物卻鼓吹群眾:馬基雅弗利、米什萊、西蓋勒、喬治·索列爾、希特勒和卡內蒂。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些人物看到的群眾和反群眾的理論家所看到的群眾是同樣的群眾嗎?---①奧古斯(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古羅馬基督教思想家、基督教神學代表人物,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和聖師,又是新教宗教改革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
  • 中國· 新文藝復興,始於「漢服」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儘管只有短短八個字,卻道盡了中國百年復興之路,而當我們的民族自信漸漸恢復時,民間也迎來了一波又一波東方的「文藝復興。」漢服運動我們都知道,西方所謂的「文藝復興」指的是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 基督徒信仰的歸正與復興「正信、正知、正火、正德、正工」
    有正確的信仰態度,才有真正的復興。 然而,耶穌基督絕不容讓牠這種運用聖經的方式。撒旦想這裡抓一節,那裡抓一節,好藉此來發揮一個教義;把聖經斷章取義,支離破碎地來亂用。所以耶穌基督在整個受試探的過程中間,把聖經的完整性提出來:「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 英國偉人的雕像清算?「童軍之父」貝登堡的種族壓迫指控
    「童軍之父」貝登堡的種族壓迫指控「日不落帝國的『雕像清算』,持續延燒……」英國殖民非洲時期的「戰爭英雄」、同時也是一手促成童軍運動誕生的「童軍之父」——貝登堡(Baden- Powell)男爵——其雕像成為了英國Black Lives Matter抗爭中,「推倒種族主義者雕像」運動的最新一波針對目標。
  • 希臘:文明古國的復興慘劇
    之所以「希臘人」會等同於「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是因為帝國長期以來對各個宗教信仰的族群採取區別治理,其中東正教徒由最高宗教領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負責管理,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教會也始終掌握在希臘人手中。
  • 萊爾:成聖無捷徑
    萊爾對此表示懷疑。在這些聖潔運動的聚會中,充斥著僅僅通過安息在耶穌裡就能達到完全的模糊說法,但萊爾在聖經中找不到任何依據來支持這種說法。這些復興講員在他們的講道和教導中非常尊崇基督,萊爾對此深表敬佩,但感覺他們過度強調了基督在我們裡面的教義,從而可能忽視聖靈使信徒成聖這一同樣重要的工作。
  • 【先知性信息】末世復興的海嘯 / 章長老
    復興的海嘯不但興起主的身體(教會),也會帶給這世界的王、列國和其系統徹底的毀壞及審判。按著初代教會使徒彼得所得的啟示(使徒行傳三章21節),天必留耶穌直到萬物復興的日子,因此我們要期待、有盼望的期待這「末世復興的海嘯」即將來到,超過我們所能想像,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萬物都要更新。
  • 英國的「魔法學校」
    而在英國有一所「The Bothwell School of Witchcraft」直接讓你入學當魔法學校新生,而且還能在15世紀的古式城堡「Herstmonceux Castle」裡學習魔法,進入哈利波特的世界終於不是夢啦!英式魔法城堡!
  • 檀石槐——凝聚鮮卑各方力量的領袖 ·「鮮卑的故事」
    >檀石槐——凝聚鮮卑各方力量的領袖我們之前曾經說過,鮮卑各部南遷,是沒有統一領導的,也正是因為缺少統一的領導,鮮卑才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有的向東,有的向西,不管是遼東還是漠南漠北,到處都有鮮卑人的身影。
  • 「書摘」龐德|《法律與道德》-分析、哲學的視角
    早已出現了一種自然法的復興,這種自然法不是以往那種揮之不去的、向我們推行理想的法律模式的自然法,而是一種富有創造力的自然法,它使我們有能力將公認的、通過上世紀法律科學得以系統化的法律素材,改造成今日和明日社會之富有活力的審判工具。這種自然法並不提倡我們將倫理學、經濟學或社會學的論說直接轉化成法律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