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5年北京圖書訂貨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每年1月初舉行的北京圖書訂貨會,向來被視為一年新書的「風向標」,然而,今年的訂貨會上,新書們似乎有些小小的寂寞。
與往年大牌作家雲集、人潮摩肩接踵相比,今年的人流量少了很多,會場裡略顯空曠。
出版社的攤位上,翻看新書的人很寥寥。但是,在一些出版社推出的文創產品的攤位前,比如特製的日曆、U盤、名片盒、書籤、筆墨紙硯和茶壺等,倒是出現了「人山人海」的局面。
有人一口氣訂了
600套U盤禮盒
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展櫃裡,有一整面牆的鐵壺,形狀圖案都有山西當地民俗特色;故宮出版社裡,除了熱門的2015故宮日曆外,還有清代的「御用產品」,比如盤龍紋的宣紙、聖旨文件夾、密奏文件夾……在訂貨會上,很多出版社都推出了文創產品。
99元的花梨酸枝木U盤,是昨天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被人詢問最多的產品。
來自山東濟南的高亮,是一位書店的經銷人員,他一口氣訂了600套U盤禮盒。
「乍一看,這就是一把木頭做的迷你古琴,這樣精緻的U盤,讀書人一定喜歡。」高亮直言,今年來訂貨會,主要是來看文創產品的,「這些東西,你需要看實物,而圖書,現在可以在網絡上選擇。」
已經跑了20年北京圖書訂貨會的杭州曉風書屋的老闆娘朱鈺芳,前天晚上一到北京,就去了通州的一個朋友那看文創產品,「他主要做筆記本定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元素做一本獨特的筆記本。」
明天,她還要跑大半個北京城,去《讀庫》工作室和廣西師大理想國去看看他們的文創產品。
用文創產品
吸引讀者來書店
「北京圖書訂貨會最初是用來看樣訂貨、交流信息的,現在關於圖書的第一手消息已經通過網絡在傳播了,自然不需要到現場來看實物了。」
現代出版社的塗衛東說,如今,在很多書店裡,圖書並不是唯一的貨品。定製的書籤、日曆,甚至自行車、拉杆箱,都是書店裡賣的文創產品。
「這些產品都是跟文化相關的,價格也不是特別高,所以,讀書人很喜歡。」 浙江人民美術社的王旭斌說。出版社現在要做好文化轉型,雖然主業還是圖書,但文創產品會逐步佔到三分之一的比例,「比如我們主要做美術延伸,把閱讀、藝術、文化,跟老百姓的生活結合起來。」
「書店經營必須多樣化,這樣,才能讓讀者來書店有更多的選擇。」
朱鈺芳經常和同行們一起探討怎樣做書店,「文具、文創產品,是讀者生活、工作的必需品,而書不一定是。所以,用這些文創產品吸引他們來逛書店,可能就會讓他們買幾本書。」
朱鈺芳做過統計,2014年,整個文創產品的銷售額,佔到曉風書屋圖書以外銷售額的15%。所以,她計劃在2015年,成立一個專門的文創部門,請一些公司來包裝,「想把這塊的銷售額,提升到整個銷售額的30%。」
當然,雖然文創產品很多,也需要摸索和嘗試。
「我們去年曾經做過絲綢的文創產品,但市場不好。後來,還做過木頭的玩具,想跟少兒類圖書結合,但是契合度不高。」
「在融合發展方面,文化產業遠遠滯後於其他行業。」 王旭斌希望產業間的融合,能給書業帶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