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人物 ┆ 張臻:從高翻到上海市商務委 在上外發現自己的「不普通」》
實習期間,負責及配合上海市、委領導信件、講話筆譯,陪同多場上海市級領導外事活動;進博會期間,負責保障17國部長參加習主席主持的歡迎晚宴、開幕式及平行論壇等多場主場外交官方活動,協調17個國家415人次共27場巡館需求。
從上外國教到上外高翻到進博會到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她始終不忘跨文化交流的初心,秉承匠人精神,磨練自己,一步步腳踏實地走向外事舞臺,她就是上海外國語大學2018年度人物,高級翻譯學院2016級研究生——張臻。
▌悅納自己 看清方向
「進高翻後你要學習這門功課,就是悅納自己」
2012年,張臻參加上外自主招生A類考試,儘管當時她還是位不折不扣的理科生,但出於對「語言」「交流」的興趣,她毅然選擇進入國際教育學院攻讀對外漢語專業。本科期間去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交流的經歷讓她對跨文化交際有了切身體會,置身於異國環境,交流中自然不乏隔閡與衝突,然而,張臻更願意將「阻礙」視為「橋梁」,「就是因為存在著差異才更想去了解、去溝通,回國以後,我就可以告訴更多的人,跨文化交際原來是這樣一回事。」
張臻本科期間
大三下學期,人人網上直系學長學姐考上高翻的經驗貼引起了她的注意,其時恰逢保研,熱愛「交流」的張臻便將「翻譯」作為了未來追逐的目標。只不過現實的追夢之旅並非一帆風順,全班只有她一個人選擇了翻譯,面對著未知的境遇,她只能孤軍奮戰,不斷摸索,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她成功保研至高翻學院英語口譯專業。事後回憶起來,她說,「其實我內心沒有那麼堅強,只不過機會比較好」,在外人看來,張臻一路走來都是幸運的,實際上只有她自己知道,每一個所謂「機會」的背後都記錄著她本科四年的付出與汗水。
從對外漢語到英語口譯,張臻認為二者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本質是相同的,「我可能喜歡的就是交流的過程」。高翻學院開設的會議交傳、口譯、筆譯以及政治文化經濟類的課程為她奠定了廣泛的知識基礎,讓她能夠在未來實踐中自如地面對種種難題。可能有人會問,翻譯專業學那麼「雜」有用麼?最後又成不了某一領域的專家?面對這樣的質疑,張臻的回答是:「翻譯並不只是掌握口譯或筆譯一門技能,更重要的是融會貫通。」知識本就沒有「有用」和「無用」之分,作為翻譯需要永遠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抱著這樣的想法,她力求自己在知識積累方面儘量做到廣而深。「高翻永遠不可能給你一種你會浪蕩過兩年半的感覺,學習是辛苦的,但是也很充實。」
張臻於高翻學院同傳箱練習口譯
然而,長期高強度的學習和心理壓力讓她的身體亮起「紅燈」,也正是這個時候,她靜下心來,不再苛求自己,「在高翻,總有人比你優秀,你得慢慢接受是個小廢物的事實」,在她看來,與其盲目往前衝,不如找到正確的方法,讓自己能夠更適應工作、生活,「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我覺得這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以前多少有點浪漫主義的她開始變得腳踏實地,儘管剛進入高翻時她最想從事自由譯者工作,但在實踐過程中慢慢了解自己的局限和優勢之後,張臻似乎逐漸看清了未來可以追尋的方向。
▌從零到一應對挑戰
「任何事情都會有第一次,要敢於去嘗試」
從研二開始,張臻積極參加專業相關的口筆譯實踐,包括媒體發布會現場交替傳譯、警局聯絡口譯、展會陪同口譯以及政府領導交替傳譯等。翻開實習反饋單,「態度端正」「用心主動」「善於溝通」是大多數實習單位對她的評價,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她在實踐中一點一滴的積累。
2018年3月,經過學院選拔、用人單位面試,張臻進入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外事處實習。工作甫始,她就感覺自己在學校練習的翻譯強度跟工作需求不完全匹配,而這也是大多數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人亟需解決的難題。於是,從一開始的熟悉對口業務的相關材料,通過大量筆譯練習打好基礎,到協助現場錄音、拍照、撰寫會議紀要,習慣政府文件翻譯風格,發揮其行政功能,再到學習嚴格的禮賓標準,負責駐滬團組的接待,最後陪同領導參會,真槍實戰地為領導進行翻譯。她像一位學徒不斷淬鍊技藝,儘管受到過批評,出現過問題,然而「經歷」彌足珍貴,「這些工作很瑣碎,看似與翻譯無關,其實是給機會讓你去慢慢體會,為以後更重要的工作做準備。」很快地,張臻就適應了商務委的工作模式,而這很大部分得益於研究生期間在校長辦公室擔任助管的經歷,這段實習培養了她行政流轉的基本能力,讓她在商務委的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實習期間為市商務委領導翻譯
如果說,商務委的實習讓張臻邁入外事工作的大門,那麼,2018年11月份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則讓她真正走近了外事工作的世界,「不只是翻譯,其實是一人身兼數職,哪裡需要你,你就要隨時去補位,隨時『堵槍眼』」。在這場外交盛會中,142個副部級以上的團聚集在上海,她既是副部級以上外賓接待組亞洲板塊副組長,協助17個亞洲國家的聯絡官對外賓在滬的行程進行統籌安排,同時也是譯員,承擔領導、外賓會面、籤約、晚宴等多檔重大外事活動時的翻譯工作,既是會議協調,要提前布置會場、聯繫會展公司、引導外賓參觀等,還要在緊急情況下隨時補位,正如她對這個崗位的形容——「三頭六臂」,「既可以做翻譯,又可以做協調,還可以做接待,上到給領導做翻譯,下到跑機場接機,有一種空中飛人的感覺」。
在此期間,張臻也經歷過不少「突發」的小插曲。接待某部長級政要時,對方在起飛前臨時更改航班,直到飛機已經降落到浦東機場,負責接待的聯絡官才得知航班變化。由於聯絡官從未處理過類似情況,不免有些驚慌失措,張臻在群組看到消息後,想起以前自己還是個新手時,遇到突發情況總有老師來給她「堵槍眼」,而現在自己作為進博會的熟手,她也有責任去幫助別人。這個內心強大的女孩很快冷靜下來,立即詢問聯絡官對方的航班信息,確定飛機降落時間,憑著平時接機的經驗判斷出外賓此時的位置,最後遠程通過機場工作人員定位,順利接待了外賓,短短半小時,有驚無險,現在回想起來她仍覺得不可思議。還有一次,由於會議現場翻譯緊缺,張臻臨時擔任市商務委領導的同聲傳譯,而在此之前,她從未有過在正式場合進同傳箱翻譯的經驗。或許,正是由於對待每個「第一次」都保持著「要去彌補自己的不足,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的態度,她才能夠在「每一次」都從容不迫地應對難題,出色完成任務。
擔任同聲傳譯
事實上,第一次參與這樣正式的活動,張臻最開始也會感到緊張,擔心在現場出錯,然而,把每個「第一次」都當作挑戰的她告誡自己,「任何事情都會有第一次,要敢於去嘗試,因為是第一次,困難在所難免,為此要花出更多精力和時間,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進博會期間,張臻常駐辦公集合點,一個多月沒有回過寢室,每天睡眠不超過五小時,接待團組細節變動、會議籌備、臨時情況......她堅持把每個細節做到完美,讓外國政要順利進行業務活動,感受到禮儀之邦的魅力。
▌上外青年 講好故事
「你自己本身就是中國故事的體現」
外交舞臺上多種角色的轉換,隨機應變的挑戰帶給張臻滿滿的「成就感」,「真正成為交流和溝通的中介,幫助外國人去了解上海,幫助這個城市的建設,雖然自己只是一顆小螺絲釘,但是也發揮了作用」。會議結束後,市商務委和駐印使館給都張臻發來了感謝信:「堅守崗位,為圓滿完成進博會的外賓接待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道熱腸,積極補位」,而她謙虛地將之歸因為高翻的學習經歷及商務委外事處前輩們的幫助。張臻很感激同是上外高翻人的前輩,他們既是領導也是師長,工作時認真嚴肅,為國家利益據理力爭,生活中平易近人,對年輕後輩關心備至。
談及進博會期間的收穫,她笑道,「進博會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凝聚在一起,大家都為了一件共同的事情而努力,最後都成了朋友」。
友誼之外,張臻確實經歷了一次徹徹底底的「撕裂式成長」,「以前事情做不好,也許會推脫一下,但這個事情沒人推脫。從這時候開始我不找理由,不找藉口,身上肩負著那麼多責任,只要給你這個任務就必須完成。」此時的張臻對「外事無小事」可謂有了深切體會,國際盛事中,每個人都代表著中國的形象,每個人都鼓足了勁,一切問題不容耽擱,一旦出錯影響到的是國家形象,「責任」與「擔當」二詞不僅需要懸在心頭,還要身體力行。
張臻於國家會展中心
近年來,像張臻一樣活躍在國際舞臺,希望憑藉「語言」搭建溝通橋梁,致力於講好中國故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學習「語言」幾近七年,張臻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語言不一定是橋梁,也可能是阻礙,一句話說得不對就會冒犯別人。翻譯做不到100%的準確,翻譯需要做的是逐漸消解語言的天然壁壘,體現文化之間不同卻又相通的概念。」
對她來說,「講好中國故事」,「講」意味著紮實的語言技能,年輕人要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熟悉中國國情,通過語言將之傳達出來。而「講好」需要回到跨文化交際的原點,擁有傳播中國故事的意識的同時尊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故事」則是一種積澱的過程,構建中國的話語體系。更重要是,不光是「講好故事」,「你要把自己帶到角色中,你自己本身就是中國形象的體現,所以每個人都要提升個人的素質,這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我覺得這才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內涵。」
▌匠人之心 切磋琢磨
「翻譯沒有止境,譯者永遠都在臻於完美的路上」
也許你看過國際盛會上譯員無縫銜接的對話,外交場合中譯員臨危不亂的表現,但是你可能沒有看到過臺下一個譯員日以繼夜的訓練,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我慢慢地知道市場上有很多需要翻譯,但是不懂甚至誤解翻譯的人。」作為譯者,張臻的經歷或許能夠給予「翻譯」這個職業更生動的詮釋,從翻譯到外事,她的身上的的確確體現了一種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當被問到真正的譯匠應該是什麼樣?張臻眼中一亮,「商務委的老師們,雖然已經到了做什麼翻譯都遊刃有餘的地步,但是仍然抱著終身學習的覺悟,他們每天都在學習、閱讀,對翻譯的執著真的令人敬佩。」反覆切磋琢磨,永遠都在臻於完美的路上,這就是張臻所理解的真「譯匠」。
張臻與帶教老師鍾泱
目前,張臻已正式開始在上海市商務委的工作,成為一名外事人員。關於未來,她坦言,「目標會隨著人生經歷而改變,所以我的大致方向定在這樣一個位置,我願意跟著這個工作一起成長,努力以老師為榜樣,不斷鑽研翻譯技術,繼續在翻譯的路上走下去。」她謙稱,「作為翻譯我現在還在努力當中,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並不意味著這能夠成為不努力的藉口,相反,正因如此,才需要不斷地去打磨自己的翻譯水平和技能,一步步靠近譯匠」。
回首自己從六年前一個熱愛跨文化交流的大學新人蛻變為如今外交舞臺上從容淡定的外事人員,張臻感慨,「翻譯能帶我看到更多的世界,了解不同的行業,碰到不同的人,有驚喜,也有驚嚇,某種意義上,對自己的人生也有指導作用。」
張臻畢業照
可能很多諸如翻譯專業的文科類同學都有過這樣的困惑:社會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現在缺乏的是什麼?要怎麼全方位提升自己?對此,張臻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教訓:一是快速學習的能力以及邏輯思考能力;二要樂於去跟人交往,敢於開口;三要把翻譯與其它技能相結合,打造屬於自己核心競爭力,而這也是上外「多語種+」辦學戰略的目標。並且,張臻還鼓勵大家珍惜在學校的時間,夯實基礎,建立友誼,跟朋友們一起進步。
最後,張臻說:
「上外是一個提供機會的地方,多去嘗試做有意義的事情,不要害怕失敗。」
「每個人都很普通,但每個人在上外都能發現自己不普通的地方。」
「感謝上外,告訴我的人生有多種可能性。」
策劃| SISU新媒體中心
文字| 汪琴、張樂
編輯| 汪琴
相關閱讀
閱讀上外多語種資訊,歡迎訪問
http://global.shisu.edu.cn
©上海外國語大學微信公眾平臺
服務號:SISUers /訂閱號:sisu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