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
遺
經
典
說到天津老字號,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狗不理、桂發祥、泥人張等等……這些老字號代表的是天津人的一種精神,一份堅持與本分,一份獨到的匠心。天津人對於老字號的執念,更多的是因為老字號這塊牌匾有其重要的傳承意義。今天就為大家整理出天津耳熟能詳的經典老字號。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一道由麵粉、豬肉等材料製作而成的小吃,始創於公元1858年(清朝鹹豐年間)。至今有100多年歷史的它為「天津三絕」之首,是中華老字號之一。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在直隸武清縣下朱莊(現天津市武清區)。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
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三年滿師後,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1916年(民國五年),高貴友病故,其子高金銘繼承產業,轉年在南市東大街立了分號。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把侯家後老號遷址到北大關橋口。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將老號、分號合併,遷址到天祥商場後門(今遼寧路),設立新號「德聚號」。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高金銘之子高煥文繼承產業,經營至1952年歇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6年,天津市將狗不理包子收歸國有並將店鋪遷和平區山東路,後又在南市食品街設立了分店。2001年,「狗不理」總店擴建。
狗不理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製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剛出籠的包子,鮮而不膩,清香適口。狗不理包子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醬肉包、素包子等6大類、98個品種。
1999年,狗不理包子成為中國馳名商標;2006年11月,榮獲商務部頒發的「中華老字號」稱號;2008年10月,榮獲美食展特金獎、最佳菜品品質獎;2008年11月,榮獲中華老字號百年名店;2011年11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項目被列入其中,是世界聞名的中華美食之一。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一道傳統名點,天津市的百年老字號麻花店,與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並稱的「天津三絕」。
據說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在這個巷子裡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號喚作「桂發祥」。這個人很聰明又能幹,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因此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
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後來店裡有個少掌柜的,一次出去遊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麼吃的,那少掌柜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
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是盡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至於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頗費了一番腦筋,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鹹桂花、精製小麥粉等等,製作成不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氣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滿口生津。
就這樣,經過反反覆覆的精心研究,劉老八終於創造了金黃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綿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從此「桂發祥」麻花著稱於市,廣受歡迎,成為天津衛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絕」之首。而桂發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創立了百年字號,成為天津百姓的最愛食品。
十八街麻花選料考究,工藝精良,色澤金黃,酥脆香甜,風味醇厚,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什錦夾餡的麻花不僅酥脆不艮、口感油潤、越嚼越香、甜口適度、造型美觀,而且由於炸得透,無水分,不含防腐劑,春秋季可存放三個月,夏季也可存放兩個月,令人叫絕,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在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會上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1996年被中國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曾榮獲國家部優金鼎獎、亞太地區博覽會金獎,並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天津市名牌產品及天津市著名商標。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為天津三絕食品之一,始創於清朝光緒年間(1900年),舊時因店鋪緊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
耳朵眼炸糕生產有百餘年歷史,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於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由於劉萬春做的炸糕選料精、作工細、味道好、口感妙,物美價廉。在眾多的炸糕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買賣日見興隆,贏得了「炸糕劉」的美稱,又因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針市街上的染料莊、當鋪、銀號、布鋪、鞋帽店。富戶、百姓人家過生日、辦喜壽事。借「糕」字諧音「高」字諧音,取步步高發財之吉利,提前預約購買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劉記炸糕店顯露了名聲。當時,耳朵眼炸糕選用上等黏黃米經水磨後發酵,又選上等紅小豆煮爛去皮,加上紅糖汁炒製成餡。包好後溫油(130℃)下鍋,勤翻勤轉,炸出的炸糕外皮酥脆不艮,豆餡香甜爽口。
1957年,劉氏耳朵眼炸糕店改為公私合營。1978年,經天津市飲食公司定名為「耳朵眼炸糕店」。
如今,耳朵眼炸糕已改用南方的江米了,炸制時,鍋有三口,但只有兩口鍋在加工,第三口鍋是控油用的。但口味仍然不錯。
耳朵眼炸糕自1983年以來,多次被天津市政府、市商委、市烹協、市飲食公司評為優質食品全鼎獎;1987年天津市群星杯津菜大賽上被授予特別榮譽獎;1994年,在第五屆亞太博覽會上榮獲金牌;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華名小吃。
桂順齋糕點
桂順齋,以經營各式清真糕點而聞名,是回族人劉珍於1924年始創。生產的薩其馬、蜜麻花、一品桃糕最有名,味道好,作工細,這幾樣東西在不少老天津的眼裡特別親切。如今又新添了密餡湯園、江米粽子以及各種乾鮮果品等,種類多達800多種。
桂順齋是天津有名的清真糕點店,因其糕點味道好,做工細,品種多,而馳名中外。該店創辦於1924年,原是前店後廠,自產自銷。所生產的薩其瑪、蜜麻花、蜜供、排岔等宮廷糕點色、香、味具佳,成為該店的特色糕點。京劇大師馬連良、相聲泰鬥馬三立等,當年常買桂順齋的糕點。解放後,桂順齋成為三個門市部,兩個作坊。1981年,為了更好地創老字號名牌產品.桂順齋將兩個作坊合併,成立了桂順齋糕點廠,並形成了一廠五個門市部的格局。糕點廠專門生產各式傳統風味糕點及湯圓,供應各門市部銷售。桂順齋糕點廠產品已有7大類170多個品種,在各式清真糕點基礎上,又研製出黃油、低糖等系列食品。其"雙羊"牌一品桃糕和薩其瑪曾連續7年獲商業部及天津市名優產品稱號,並在1988年中國首屆傳統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銀牌獎。
桂順齋作為清真糕點企業,堅持嚴把產品質量關對顧客負責,使用原料求真、求好、求特色,如北京妙峰山的鮮花、山東樂陵的小棗、承德的紅果、新疆的葡萄乾、天津利達的麵粉等;對原料實行嚴格檢測、人工篩選;特色餡料多年來自己製作,如小八件的餡料、豆餡、紅果餡、棗泥餡以及自製純正小磨香油。桂順齋歷史上有很多老百姓喜愛的津味傳統糕點,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公司這些年組織技術力量不斷挖掘,先後恢復生產了「蜜貢」、「銀錠子」、「花糕」等近20個傳統產品,深受市民歡迎。
桂順齋榮獲國務院、國家民委命名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五一勞動獎狀」、「天津市著名商標」、「天津市特等模範集體」、「中國商業名牌」,1988年、1994年兩次榮獲國務院授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2001年被天津市政府命名天津市商貿流通百強企業。2002年,獲得天津市第一屆「維益金鑽杯」焙烤大賽中式糕點組團體金獎。2003年,桂順齋糕點被天津市商業委員會評為天津市商業知名品牌。2004年,桂順齋服務性商標被評為天津市著名商標。2005年被中國商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商業名牌企業和中國商業服務名牌。
泥人張彩塑
天津的泥人張彩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厚愛的傳統民間藝術品,經流傳、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期間,經過創始,直到世界認可。形象生動,色彩豐富令人萬分喜愛。
「泥人張」的彩塑,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它是繼元代劉元之後,我國又一個泥塑藝術的高峰,其作品藝術精美,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我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泥人張"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美名,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餬口。張明山心靈手巧,富於想像,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裡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裡捏制。他捏制出來的泥人居然個個逼真酷似,一時傳為佳話。張明山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作了一萬多件作品。他的藝術獨具一格而蜚聲四海,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暱稱:泥人張。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淨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覆砸揉而成為「熟泥」,其特點是粘合性強。輔助材料還有木材、竹藤、鉛絲、紙張、絹花等。塑造好的作品應避免陽光直射或置於爐火周圍,正確的晾乾方法應是自然風乾。
「泥人」徹底乾燥後要入窯烘燒,溫度要達700℃左右,出窯後經打磨、整理即可著色。彩塑的用色,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過去的顏料為水粉色,覆蓋力差,容易爆裂、脫落、褪色,不能長久保存。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使用丙烯色,儘管價格較貴,但優點很多,覆蓋力強、不爆裂、不脫落、不易褪色,幹後不溶於水,因此可以用水衝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臺戲劇,或直接取材於《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張」彩塑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泥人張彩塑屬於室內陳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約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頭或架上,故又稱為架上雕塑、彩塑藝術,是一個涉及面極廣,運用於各種環境裝飾的藝術形式,有著服務社會、美化環境的重要作用。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天津市南開區泥人張美術館榮獲「天津泥人張」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隆順榕醫藥
隆順榕藥局,始建於公元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創始人:卞楚方,以藿香正氣水聞名於世!坐落在當時天津的商業繁華地帶北大關針市街,是目前唯一保留下來的「衛」字號藥莊。他以「藥材地道、誠信經營」而享譽津門,成為衛藥之創始者。1994年被評為「中華老字號」企業。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第一個中藥片劑、中國第一個中藥酊劑、中國第一個中藥靜脈注射針劑、中國第一個中藥顆粒劑等等,都在隆順榕誕生。
公元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農曆四月二十八——藥王延辰日,也就是在這一天,隆順榕藥局正式開業,從此拉開了至今為止隆順榕近200年輝煌發展的序幕。隆順榕的創始人卞楚芳原籍系江蘇武進縣。卞家初以經營棉布莊為業,字號「隆順」,系「津門八大家」之一。卞家因南人北居,水土不服,家人易病,卞楚芳惟恐家人為懸壺庸醫所誤,遂自研醫理自行醫治。積累了豐富治病經驗的卞憷芳懷著「濟世壽人」的思想,決定親自開設藥莊,藥莊沿用老字號「隆順」,因楚芳公學名為樹榕,故以「榕」字綴在其後,總稱「隆順榕藥局」。以「榕」字綴入商號,可謂喻意深長:懷念創業衷曲,濟世壽人,期事業永保勿替;榕樹枝繁葉茂,紮根大地,澤及四方。
卞家所售藥品均沿古方自製,選料真,配料細,療效好,很快享譽津沽。卞楚芳去世後,隆順榕由卞俶成繼承。卞俶成遂將原字號加上「成記」二字,變為「隆順榕成記藥莊」。卞俶成將原四間門面擴建成五間三層大樓,配以前清舉人華世奎題寫的「隆順榕成記藥莊」大字匾額,二者相得益彰,呈現出一派大家氣魄。
隆順榕以「貨全物美,作風正派」為宗旨,格外重視產品的質量。店內購進的虎骨、犀角都是完整的,雖然價格較巨,但可防止偽品混入。首選地道藥材湯劑飲片,用最傳統的方式炮製。需要蒸煮的滋補藥和婦科藥,一定要用缽體密封沸煮四晝夜。各種藥酒,在缸中浸泡三至五年,方可出售。為保證用水質量,隆順榕還自鑿深井,自建水塔。
由於管理得當,經營策略先進,隆順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所經營業務包括中成藥製造、湯劑飲片中成藥零售以及藥材批發三大業務,從業人員多達二百餘人。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天津市場上,隆順榕始終被譽為天津中藥行業的「王座」。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隆順榕藥莊經理劉華圃當選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屆天津國藥商業同業公會主任委員。目睹當時人民缺醫少藥之現狀,經過大量調研,劉華圃提出「發展國藥,研究提煉,改革劑型,進一步發展中成藥」和「成藥下鄉」的建議,得到周總理的大力支持。國家根據劉華圃的建議,在1950年8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製藥工業會議上,提出了今後中藥的發展方向:「有重點有計劃地進行整理、研究工作,用科學方法提煉,製成藥劑,以引導中藥走向科學化、現代化的道路。」
1953年10月,中國中藥史上第一個國藥提煉部——「隆順榕成記國藥提煉部」成立。1953年底,隆順榕研製成功了中國中藥史上第一粒片劑——銀翹解毒片,這標誌著中藥製劑技術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繼片劑的研製成功,1954年,隆順榕又成功研製出了中國中藥史上第一個酊水劑——藿香正氣水。1979年全國首屆評選國家級優質產品時,藿香正氣水便榮膺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此後又多次獲得此項殊榮。同年,隆順榕又研製成功了牛黃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羚羊感冒片等幾十個產品。此外,隆順榕還在全國率先研製出漢方顆粒劑、第一個靜脈注射劑——蟾立蘇注射液,為蒲地蘭、穿心蓮等針劑新品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毫無疑問,隆順榕在中國中藥現代化的進程中走在了最前列,是中國中藥現代化的發源地。
果仁張
果仁張,中華老字號,其果仁製品創製已有160餘年歷史,是天津市的特產之一。種類繁多,諸如琥珀花生仁、琥珀核桃仁、虎皮花生仁、淨香花生仁、奶香瓜子仁、五香松子仁等優質產品。
老果仁張」名張惠山,是已故的天津果仁張股份公司的前任董事長張翼峰的父親。老果仁張是北京人,本行是做油炸貨,炸麵筋,而最終使他成名的是他的炸果仁。老果仁張有一套理論,講究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樣色,有琥珀色、米色、冰糖色等等。
果仁張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第一代張明純和第二代張維順曾在清宮御膳房當廚,專門炸制各種小食品,受到皇上嘉許和西太后賞識,遂被譽為宮廷小吃。解放後,第三代張惠山炸制的淨香花生仁、玻璃核桃仁、虎皮花生仁等品種,在1956年天津市飲食商業優質品種展覽會上被評為優良食品,參加過波札那國際博覽會。周恩來總理生前曾多次在宴會上請外賓品嘗果仁張製品。
果仁張成品以花生仁、腰果仁、核桃仁、瓜子仁、杏仁、松籽仁及多種豆類為主料,有虎皮、琥珀、淨香、奶香、五香、桔香、檸檬、薄菏、番茄、山楂、海菜、咖啡、可可、薑汁等品類和香、甜、酥、脆、酸、涼、麻辣等口感特點。
果仁張傳統產品有:琥珀花生仁、琥珀核桃仁、虎皮花生仁、淨香花生仁、奶香瓜子仁、五香松子仁。創新產品有:琥珀腰果仁、奶香杏仁、奶香、五香、可可、麻辣、海菜、香草、桔香、檸檬、山楂、咖哩、薄荷、薑汁等多種口味的花生仁、蠶豆及青豆。此外本公司還經營其他食品和土特產品的出口業務。果仁張食品具有香甜酥脆、美味可口、回味無窮、久儲不綿的特點。它以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風味聞名海內外,被稱為《食苑一絕》。
在1956年天津市飲食商業優質品種展覽上榮獲優質獎。1987年開始,果仁張企業連續15年被評為天津市市級文明單位;1993年起,連續13年被天津市和平區人民政府評為和平區「物價計量」信得過單位;1993年起,連續13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評為天津市「重合同,守信譽」單位;1993年起,連續13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貿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1996年起,連續13年被天津市津門小吃大賽組委會評為「津門十大名小吃」;1999年被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評為天津市「著名商標」;2000年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中華名小吃」;2002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評為「價格、計量信得過」最佳單位;2003年被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集體;2003年被天津市商業委員會、天津市商業聯合會評為2003年天津市場暢銷品牌。
「鴕鳥」墨水
但凡有點文化的人,對「鴕鳥」墨水就不會感到陌生。它誕生於60年前,長久以來,它顏色純正,質地優良,行銷國內外,為天津民族工業樹起了一面歷久彌新的名牌。這個品牌當初是怎樣誕生的呢?讓我們先從它的創始人郭堯庭說起。
郭堯庭是山東招遠人。1926年,15歲的郭堯庭告別了父母,來到遼寧安東(今丹東)一個叫誠文信的文具店做學徒。誠文信是當時著名的印刷、文具商店,設在安東的是總店。他在那裡踏實用心,學到了不少東西,同時也受到老闆的重用。1934年為了避開偽滿對東北的經濟管制,開拓新的銷路,總店派他到天津推銷書籍和文具,同時籌建誠文信天津分店。經過一年的充分準備,1935年,一家工商兼備的誠文信天津分店在鍋店街開張了,字號為誠文信德記文具店,主營印刷業務,兼營文具紙張和油墨材料等。郭堯庭任副經理,負責採購和推銷工作,經常在外與客戶打交道。
當時國內反帝愛國運動風起雲湧,提倡國貨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經商多年的郭堯庭也從自己的業務中切實感受到外商與中商爭奪中國市場的商戰從未停止過。當時市場上也並非沒有國產墨水,天津、上海、廣州等地從1925年以後就開始生產墨水,但都是些低檔的鹽基性墨水和墨水片,質量不高,無法與進口貨抗衡。郭堯庭作為一個愛國商人,越來越意識到國貨與國運的關係,他暗下決心改革國貨的品種和質量,讓市場接受國貨,早日結束洋貨壟斷市場的局面。
從1940年後,他先後研製出了蠟筆、複寫紙、速寫紙和紙石板等。其後,他轉向了使用範圍廣、銷售量大、極具發展前途的墨水。日本侵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口墨水大幅減少。郭堯庭抓住了這個時機,研製國產墨水,立志創出自己的品牌。從1942年起,郭堯庭在經營誠文信的同時,開始在店裡組織研製墨水的試驗。他買了一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工業大全》,對照上面墨水生產的基本常識,以本店徐崇國為主要技術負責人,並聘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協助,研製由藍變黑的墨水。郭堯庭在選用生產原料時,以保證質量為前提。如,對作為墨水主要原料的品藍塊,經過反覆比較,決定採用德國的金牛牌和撥發。但這種顏料貨源緊張,有時不得不從私人手中高價購買,用一兩黃金才換到一公斤高質量的品藍塊。對制墨水的水質,儘管白開水基本能達到要求標準,他們還是選用了磺化煤處理水。
經過兩年多反覆試驗,不斷調整配方、選擇顏料、改進水質等,先生產出少量普通墨水,取名「麗得」牌,供學生們使用。直到1945年終於研製出了鞣酸鐵墨水,即藍黑墨水。此時市場上「駱駝」牌顏料正風靡全國,駱駝有耐久力,寓意顏料永不褪色。郭堯庭由此反思自己的「麗得」牌,感到很缺乏民族氣息,遂決定停用此商標,而選擇同樣非常具有耐力的鴕鳥,為自己研製的墨水命名。
「鴕鳥」牌產品先後多次被評為「天津市名牌產品」、「全國及天津市用戶滿意產品」、「中國消費者信得過產品」、並曾榮獲「中國制筆行業名牌產品」、「中國墨水王」等獎項,鴕鳥商標被國家工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正興德茶莊
正興德茶莊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原名「正興茶鋪」,是天津有名的百年老店。舊址在北門外竹竿巷,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文英)創辦,最初經銷一些來自湖南、湖北的綠茶及安徽大葉茶,同時兼售鼻煙,後來研製出有自己特色的花茶,在天津一炮打響。到了穆家第三代穆時榮期間,在茶葉外包裝首次使用「綠竹」作為商標,圖案中有綠竹、行雲、流水,素雅大方,「綠竹」茶在海內外市場上均享有盛譽。
正興德茶莊創辦於1738年(清乾隆三年),至今已有260餘年歷史,初期名為「正興號」茶莊,清鹹豐七年(1857年)改名為「正興德茶莊」,因其創始人系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故「正興德」為清真茶莊。
1898年(清光緒23年),北京「正興德茶莊」在鄰近回民聚集區—牛街的菜市口開業,因其具有「清真」標誌,頗受回族群眾歡迎。生意非常興隆,且成為百多年來京城獨一無二的清真老字號茶莊,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正興德茶莊」選用福建閩北、閩東地區的春茶為原料,精心加工燻窨,製成品質上乘的茉莉花茶,它注重內質不講究外觀,而以湯清色重,殺口耐泡,香味鮮濃為特色。飲後令人爽心,回味無窮。茶莊不僅突出花茶特色,而且經營品種齊全;經營品類有:花茶、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七個大類幾百個品種。
新中國成立後,老字號「正興德茶莊」以弘揚民族茶文化為己任,進一步繼承發展老字號的傳統,在福建的閩北、閩東地區建立了綠色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按傳統工藝加工製作。1982年成立了北京正興德茶葉有限公司,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老字號茶葉連鎖經營企業。
1999年被國內貿易部冠名為「中華老字號」;2001年被北京茶葉質量檢驗站指定為茶葉定點銷售單位;2003年至2006年均被北京市工商局評為守信企業;2004年被北京茶業協會授予誠信服務質量放心企業;2005年通過了ISO 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從商品質量、服務質量及管理規範等多方面步入國際先進管理行列。2006年公司榮獲北京市商業名牌企業和北京市商業優秀特色店稱號。同時正興德的茉莉花茶生產加工 工藝被納入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美華布鞋
天津老美華鞋店,位於天津和平路北段,是一家具有悠久歷史的專業商業企業。該店始建於1911年,專門經營纏足鞋,在當時填補了鞋業的空白,成為老一代婦女的知心店。到了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該店在繼承傳統經營的同時,還迎合時代的新潮流,為中老年消費者準備了舒適合腳、美觀大方的各種式樣便鞋,共達190餘種。多年來,老美華開設函購業務,以留姓名、留地址、留款式、留尺寸的方式,為全國各地及海外中老年消費者郵寄鞋達3000多雙。如今的天津老美華鞋店,仍然繼承發揚老字號的優良傳統,想顧客之所想,急顧客之所急,以解決中老年消費者的需求、方便購買為宗旨,竭誠為國內外各界中老年消費者服務。
1956年公私合營,文化大革命曾一度改為長虹鞋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老美華鞋店老字號名稱。房樹英同志出任經理後為了繼承和保持老美華傳統特色,實行前店後廠、自採原料、自行設計新款式、自行組織加工,創新發展,在廣大消費者心中享有很高的聲譽。1990年申請註冊了品牌商標,1993年註冊了服務性商標,1999年企業改制後老美華從一個25平方米的小店到目前為止,在全國範圍18個省市創建發展了31家加盟連鎖店,在金街、古文化街、塘沽、北京跨區域經營5個直營店、2個專賣店,一處近5000平米的加工生產線。在企業發展上,做到了保持傳統經營,堅持人好、貨好、誠信好的立店之本,常年堅持為客戶貼心服務,留、郵、訂、送、代、訪、退、換、修的九字便民服務措施。一是珍惜品牌,二是堅持傳統服務,三是優質服務。
1993年國內貿易部認定老美華為中華老字號。1993年被區人民政府定為商品質量信得過商店。1994年被市消費者協會今晚報評為天津市人最喜愛的消費品稱號證書。1998年市人民政府命名重合同、守信譽單位。1999年市工商局認定為天津市著名商標證書。2000年和2004年老美華兩屆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範集體稱號。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評為「中華老字號」稱號。
風箏魏
風箏魏是天津著名風箏藝人魏元泰製作的風箏,故稱風箏魏。魏元泰自幼在一家扎彩鋪當學徒,他對製作風箏產生濃厚興趣。為了提高扎風箏的造詣,他反覆研究飛禽和飛蟲的飛翔姿態以及它們的身軀各部位的比例關係,並應用於風箏的製作。以前的風箏,以硬翅為主,造型簡單,色彩也比較單調,為整體式。他扎的風箏可以拆展摺疊,一尺多長的大風箏,摺疊後可放在一個小信封裡,便於收藏和攜帶。他研製的平板式、弓子式、立體式、串式和袖珍式風箏近200餘種。在著色上富於民族特色,並吸收了古建築彩繪上使用的退暈法以及冷暖對比色調,使之更加適合高空放飛的特點。
魏元泰師法前人、不斷創新,在傳統風箏工藝基礎上進行改革,形成了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和便於攜帶的五大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風箏技藝在天津可謂是一枝獨秀,獨領風騷,「風箏魏」這一稱號也開始聞名於坊間裡巷。魏元泰還有一手沒有流傳下來的絕活,外間少有人知道。
風箏魏的革新裡還有一個絕活叫蒲繃。就是拿蒲草做成弓弦,擱在風箏上發出聲響。這個絕活只有他能做,沒能傳下來。
1912年,魏元泰的十一件作品被當時的北洋政府農商部選送美國舊金山,參加在那裡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地區萬國博覽會並獲得獎牌,為國家爭得了榮譽,這也是中國風箏藝人第一次將中國的風箏放飛到世界的天空。
風箏魏的發展經久不衰,在魏元泰第二代傳人魏慎行,第三代傳人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傳人魏國秋的繼承和不斷創新下,風箏魏的風箏已經達到了1000多個品種。後來,風箏魏的風箏多次出訪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成為天津與世界各國民間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紐帶。飛機的發明者美國萊特兄弟的後代也因風箏而與風箏魏結緣。
盛錫福帽店
盛錫福帽店創辦於1911年。創辦人劉錫三,山東省掖縣沙河鎮人,家中世代務農,幼讀詩書,粗知禮儀。一年家鄉受災,農田歉收,鄉裡人四處謀生,他也離鄉去青島一家外國人辦的飯店裡打雜,後又到一家洋行做業務員,負責下鄉收購草帽辮。草帽辮是用來製作草帽的,洋行把它收來運到國外製成草帽再返銷國內,以獲高利。劉錫三聰明過人,頗有心計,在洋行裡幹了幾年,對草帽辮的質量好壞、品種和產地以及草帽的製作工藝等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於是決心攢錢自己的買賣。
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錫三與人合股在天津估依街開了家盛聚福小帽店,苦心經營了六年,又在天津法租界獨自開張了盛錫福帽店,這店名取得可有講究———「盛」取買賣興盛之意,「錫」和「福」均取自劉錫三的大號和乳名。劉錫三辦帽廠正值民國初年,人們剪掉清朝遺留的長辮,摘掉瓜皮小帽,總要有新式衣帽替換。劉錫三適時引進英、法、美等國的呢帽,所以在時帽市場一炮打響。據劉錫三的叔伯弟弟劉佔慈回憶;劉錫三是個一門心思想把生意做大的人,他買賣賺了錢,不去置買田地,而是繼續擴大再生產。哪個城市商業繁華,他就不惜一切代價,想方設法在最繁華的地段開設自己的店面。劉錫三為了創名牌,防別人仿製冒牌,特向當時政府申請註冊「三帽」牌商標。在二三十年代,先後在南京、上海、北京、瀋陽、青島和武漢等地設立20多家分店。在世界列強爭相控制中國市場的時候,盛錫福的產品在當時先進的歐美各國爭得了一席之地,長了中國人的志氣。由於盛錫福的帽子質量好、式樣新,所以從1924年到1934年十年間共獲得當時各級政府獎狀15個。一些社會名流曾為盛錫福題寫書額。由吳佩孚書寫的「盛錫福」牌匾一直掛到現在。
天寶樓醬肉
天寶樓是一家以京式醬肉為主營產品的餐飲公司,位於天津,創建於民國1921年,是一家有著近百年的「中華老字號」。
天寶樓選料,以京式醬肉為例,需精選豬前後腿肉,肥三瘦七,用多年的老湯煮製4個多鐘頭,肥瘦相間,香濃色好,嫩爛適口。而秋冬熱賣的烤肉(老天津衛稱之爐肉),那得用五花三層的好原料,醃製12個鐘頭後,以果木碳烤,至肉皮呈米粒大金黃色的小泡,才切片使用。要說風味,還要提醬雜樣,尋味道,是吃一口變一個味兒。以心、肝、肺、肚、口條、肥腸等醬製品為主,火腿腸、臘腸、燻雞蛋、燒雞和味道可口的小酥魚等15樣品種,按照一定比例切片、搭配,放在白瓷碟裡拌勻。品起來,不論是鹹中帶甜,還是酒香濃鬱,那是厚味無窮。除此以外,還有醬肘子、醬牛肉、粉腸、松仁小肚、臘腸、燻大腸、燻兔肉、燻鴿子、醬下水(心、肝、肚、口條)等,都是下酒的好菜。天津老食客的「二鍋頭就天寶樓」堪稱一絕。
|時代·鄉創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