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五芳齋、吳裕泰、咀香園、趙李橋、玉川居、蓮香樓、新新麻糖、鳳城老窖......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實際上都頭頂「老字號」的光環。在歷史洪流行進中,有的老字號順勢而為創造了新的輝煌,有的則難敵激烈競爭逐漸衰落。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大約擁有「中華老字號」16000家;1991年原國內貿易部的老牌企業全行業的認定中,有1600餘家老牌企業被授牌;至2006年商務部重新認定時,第一批中華老字號的數量僅有434家。
作為承載著商業文明記憶的企業,隨著各方保護意識的提升,老字號的創新和繼承已被提上日程。老字號目前生存狀況究竟如何?老字號們又如何能在現代商業中「用其道謀其路」來得以傳承?
3:3:3
目前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共有1129家,其中上海市以180家名列第一,北京、江蘇和浙江也是中華老字號大省,分別擁有117家、96家和91家。廣東省老字號協會秘書長範依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除了中華老字號,各省和部分地級市也有認定自己的老字號企業,老字號地方評定規範第一個發布的是廣東省。而有資格認定為老字號的企業還有很多。
範依萍以廣東省為例解釋:「中華老字號中的廣東企業有57家,廣東老字號有130多家,廣州和東莞還有自己認定的市老字號。除去已經獲得認定的,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有資格的企業沒有或正在提交申請。」
食品加工是老字號企業主要從事行業,在1129家中華老字號企業中,有651家從事食品加工,其中包括王老吉、郫縣豆瓣、大白兔、五芳齋等知名品牌。除此之外,醫藥、零售、工藝美術和加工製造也是老字號所在較多的行業。
對於老字號的現狀,範依萍以「3:3:3」做了概括:「以中華老字號為基礎,做得好的、正常經營的和經營不善勉強維持的企業比例是3:3:3。總體來看,這兩年做得好的企業越來越多。」範依萍告訴記者,目前大部分老字號以中小企業為主,地域性較強。但一些大企業已經開始憑藉電商、連鎖經營等方式走出去,比如寶生園、廣州酒家和蓮香樓等。
隨著部分老字號做強做大,資本市場裡也出現了它們的身影。今年8月初,有著60多年歷史的慶豐包子宣布將計劃通過借殼的方式登陸新三板。
截至目前,僅在A股市場,就有白雲山(600332.SH)、西安飲食(000721.SZ)、全聚德(002186.SZ)、萃華珠寶(002731.SZ)、洋河股份(002304.SZ)、會稽山(601579.SH)、桐君閣(000591.SZ)片仔癀(600436.SH)、佛慈製藥(002644.SZ)、燕塘乳業(002732.SZ)等多個老字號或擁有老字號品牌的上市公司。而此前狗不理包子、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和廣州酒家等老字號亦曾出現在IPO排隊名單之列。
但不可忽視的是,各地仍然頻現老字號關閉的現象。由於評定要求的「年限必須超過50年(含50年)」的硬性標準,使得新增老字號的數量難敵「消失老字號」的數量。
今年3月,廣州111歲的老字號雲香樓宣布關張;2月,老字號天津勸業場的第一家連鎖店——勸業場西南角店停止百貨業態部分的經營。據不完全統計,如今近三成的上海老品牌已然消失;在飲茶文化盛行的廣東,部分老字號茶樓也因經營不善、市政工程建設拆遷等原因無奈關店。
為何沒落?
根據中國品牌研究院的調查,建國初期,全國中華老字號企業大約有16000家,這是目前中華老字號數量1129家的十餘倍之多。
由於之前老字號保護意識不強,在全國各省市高歌猛進的市政建設中,部分老字號原址被拆,只能改遷它地或僅在原址拿到部分空間。記者了解到,此前廣州中山路一些老字號就因為地鐵拆遷緣故而被迫關店。
事實上,還有相當數量的老字號因為遭受智慧財產權侵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經營良好的老字號更是深受其苦。
「盲公餅」的獨家生產企業佛山市合記餅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偉向記者坦言,合記餅業也飽受「侵權」困擾:「之前盲公餅被其他地方搶註,打官司打了八年,前年我們打贏了。結果今年初又打官司,因為一家企業自稱老字號,打著『佛山特產盲公餅』旗號。」黃偉認為,老字號之所以能長存至今,「誠信」是靈魂,侵權和假冒偽劣的行為,對老字號的口碑有很負面的影響。
「主要是租金上漲、經營老舊和歷史遺留問題。很多老字號原來是國企,改制之後原來的老職工安置問題和租金、成本的上漲,使得企業負擔很重。還有就是經營老舊,大部分老字號企業都是之前遺留下來的員工,服務跟不上去,產品更新慢,年輕人不願意去,慢慢的市場份額就被擠壓了。」範依萍分析。
一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廣東一老字號因改制之後仍停留在「全民持股」階段,管理權難以集中,使得企業繼續擴大發展受到阻礙。
而一些老字號改制之後,在品牌使用方面也會出現問題。作為廣州老字號之一,本歸屬國有的「蓮香樓」99%股權以拍賣的形式轉讓給西關世家,轉讓條件包括可以使用「蓮香樓」商標,西關世家需向商標所有權人(即「廣州飲食集團」)繳納商標使用費。2012年上半年,因商標使用費洽商不攏,廣州飲食集團將西關世家告上法庭。
創新是關鍵
「比如蓮香樓和陶陶居等的官司,就是改制之後的品牌問題。商標使用費、品牌歸屬等不處理好的話,民營企業不敢接盤放開手來做。」範依萍認為,一個好辦法是政府監管,民營企業來經營老字號品牌,政府在收取品牌費的同時給予扶持。
對於老字號,國家統計局前總經濟師姚景源在中華老字號高峰論壇上指出,老字號品牌資產累積時間很長,品牌資產既需要過去的歷史積澱,也需要當下創造。如果只躺在存量上驕矜自得,很容易被新興的、流量強勁的新品牌替代。因此,在老字號的發展中,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範依萍也認為「創新」是老字號得以傳承的最重要因素。首先,營銷手段需要創新,利用電商等新興渠道宣傳銷售;其次是管理創新,大部分老字號還停留在家族式管理,要引入現代管理方法;最後需要技術創新,口味、包裝都要迎合現代人的喜好。
「擁抱網際網路很重要,平臺選擇要對,因為老字號誠信是關鍵。但線上和線下銷售的東西需要區分,不然年輕人更不會去線下。作為老字號實體店還是需要保存,要讓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範依萍透露,目前已有一些知名電商平臺聯繫協會,希望合作開通老字號專區。
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副總經理趙敏則表示,在傳承中創新,是老字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自2012年收回紅罐王老吉的經營權後,廣藥就制定了將民族品牌打造成世界品牌的「136」發展戰略,通過產品經營、資本運營和虛擬創盈三種發展路徑對王老吉進行打造。去年,王老吉還發布了「品字形」戰略,從「時尚」、「文化」、「科技」三大板塊進行戰略部署。
隨著保護老字號呼聲的增多,政府方面也在有所行動。2008年,商務部等14部門印發了《保護與促進老字號的若干意見》。在北京、上海和江浙這些老字號企業居多的區域,地方政府對老字號的補貼較多,還曾組織老字號企業「走出去」出境辦展。
「這幾年不管是政府、企業還是消費者,都對老字號越來越重視。老字號的發展與普通企業一樣,優勝劣汰。經營不善的老字號關閉很正常,其實關閉的老字號所佔比例不算太大。」範依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