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最愛莫過於煲湯,秋冬季節當然少不了藥膳,但是各位吃貨們,這個「藥材」可千萬別隨意食用,有人吃了出了大問題!→【可怕】已致42人死亡!食安辦緊急提醒:這類「藥材」不可誤食!
前段時間,
微博有個話題很火: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不想生孩子了?
很多網友表示,
工作忙總加班,
自己都照顧不好,
沒有時間也沒有自信能帶好孩子。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數是上班族,早出晚歸,沒辦法自己養育小孩,所以很多時候這個重任就落在了祖父祖母、外公外婆身上。
但兩代人的教育理念難免有分歧,比如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到底要不要上早教?孩子說話晚、成長慢,該不該看醫生?
廣醫三院兒科心理測評師林健芬提到,最近有位寶媽來問道:「寶寶快2歲了,還不會說話,這是不是發育落後啊?
林醫生表示,這位寶媽的意識是對的,寶寶的認知能力已經落後了。很多父母並不知道怎麼判斷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情況,有時候就會錯過認知能力訓練的最佳時期。
認知能力影響孩子智力開發
林健芬醫生解釋道,認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儲存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們成功的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像的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
經常進行認知能力的訓練,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為將來的學習、生活奠定智力的基礎。早期認知能力落後會影響孩子智力的開發,將來可能產生學習障礙,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伶俐,能將嬰兒時期的智力潛能儘早的開發出來,更需要重視寶寶的認知能力發展,因此越來越多人開始讓孩子上早教班。而對於認知能力發展落後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按照專業醫生的認知課程指導來進行。
2歲還不會說話正常嗎?
判斷認知能力水平看這裡
家長之間經常會比較,誰家孩子先會走路,誰家孩子學說話更早。也有的寶媽可能忽略或者不清楚應該如何對寶寶進行早期訓練,甚至錯過了寶寶發育的敏感期,造成寶寶階段性的發育落後。
那麼嬰幼兒在不同的年齡該學會哪些能力才是正常呢?我們來看看這個寶寶認知發展表,就清楚了。
3月 | 6月 | 9月 | 12月 | 18月 | 24月 | 30月 | 36月 |
兩手握一起,撥浪鼓留握0.5分鐘 | 會撕紙,耙弄到桌上一積木 | 拇食指捏小丸 | 小丸投小瓶全掌握筆留筆道 | 模仿畫道道 | 穿扣後拉過線 | 模仿搭橋, 穿扣子3-5個 | 模仿畫十字, 摺紙長方形 |
眼跟紅球180度 | 兩手同時拿住兩塊積木,玩具失落會找 | 從杯中取出積木, 積木對敲 | 蓋瓶蓋, 積木放入杯中 | 積木搭高, 配對圖形 | 一頁頁翻書, 認識大小 | 知道1和許多,知道紅色 | 認識兩種顏色,懂得「2」 |
笑出聲 | 叫名字轉頭 | 會表示再見 | 叫爸爸媽媽有所指,向他要東西知道給 | 說十個詞 | 說兩句兒歌, 問:這是什麼 | 說出圖片10樣, | 說出性別, 懂得「冷了,累了,餓了」 |
見人會笑 | 會躲貓貓 | 表示不要 | 穿衣知配合 | 白天會控制大小便 | 說常見物用途 | 會穿鞋 | 扣衣服扣子 |
訓練寶寶認知能力,
各個年齡段應該這樣做
發現寶寶認知能力落後了,寶媽們感到焦慮也很困惑,寶寶這麼小,我該怎麼教他呢?
林醫生詳細解釋了0-3歲寶寶學習認知能力的特點,以及教育方法。
0-12個月寶寶:
這個階段的寶寶處於感覺動作期,不會使用語言,以感覺、知覺和動作來感知世界。常用方式有:抓、握、嚼。這時候,可以採用形象直觀的教育方法,要提供多種工具:撥浪鼓、吊環、積木、小球、繩子等,讓寶寶用手抓握,用嘴探索,激發寶寶對外界信息的探知欲望。
13-24個月的寶寶:
這個階段,嬰幼兒認知能力與手的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密切相關,比如用手接觸看到的物體,使用簡單的工具,用手的運動增長經驗,用手表達意思。在這個階段要充分調動孩子的動手能力,學穿扣子、捏投小丸、蓋緊瓶蓋、搭高樓、自脫鞋襪、分清大小、形狀等,增強手眼協調能力,豐富感知經驗。
2-3歲的寶寶:
這時候的寶寶的應用視覺、聽覺、觸覺的能力有了提高,可以通過觀看圖片、參觀等方式了解事物。比如去動物園觀察動物特徵,了解植物生長過程。
林醫生表示,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確實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根據敏感期和大腦發育理論,人類對各種信息和各項能力發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現在生命的最初幾年,這個時期是人一生中獨特和重要的發展階段,也是孩子發展的機會之窗。如果孩子認知能力發展落後,且沒有及時訓練,可能就錯過了啟蒙潛能的最佳時機。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心理測評師林健芬
通訊員:張小瑞
編輯:朱曉華、方洪秀、趙然然、黃琪翔(實習)
責編:陳廣泰
家長們注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