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孩子兩歲都唱歌背唐詩了,我家孩子三歲還不會說話,怎麼辦啊!」
今年三歲兩個月的童童(化名),被爸爸抱在懷裡,全家人焦急地圍坐在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兒童康復科的診室裡,只有童童睜著大眼睛,天真地玩桌上的小玩具。
經過全面地檢查,兒童康復科饒慧醫生發現,童童的身體檢查數據都很正常,唯一不同的是,她的語言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
饒慧醫生仔細詢問童童的病史,原來在彤彤1歲8月時,因不說話於當地的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診,查聽力及智能發育正常,考慮語言發育遲緩,當時醫生建議康復治療,但童童的爸爸媽媽當時以為孩子只是說話說得晚一點,在家多教一下就可以了,可是1年多時間轉眼過去了,彤彤還是簡單幾個詞的發音。
經過詳細評估後,饒慧醫生發現彤彤只能說10個左右單詞句,不能區分大小、多少、形狀、顏色,目前的聽力語言還只相當於16.5-17月水平,也就是說童童的語言能力比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落後了相當於1年半多的時間。饒慧醫生建議儘早康復治療,這一次童童的爸爸媽媽已經意識到孩子病症的嚴重性,積極配合饒慧醫生為童童定製的適合彤彤的綜合康復治療計劃,其中包括言語訓練、智力訓練、物理因子治療等,童童也開始了在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兒童康復科升級打怪的徵程。
剛開始彤彤康復治療時還只發「da」音,用無意義音節述事以及用手勢語,詞彙量不足十個。治療師為童童創造良好的言語環境,引導孩子放慢速度,避免急躁,從容講話,鼓勵童童主動與外界交流,增加孩子自信。隨著一天天的康復,在專業兒童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童童慢慢地開始掌握b/m/p/f/t/的發音,由單詞句發展為雙詞句,也掌握了許多基本動詞,如「拿,給,要」,雙詞句「媽媽書」、「寶寶衣服」、「坐凳子」,並且開始使用否定詞「不」,無意義音節指示以及手勢語減少,經過1個月的康復治療,童童的詞彙量表達基本達到二歲水平。
「治療前期,孩子比較抗拒治療,哭鬧不配合,家長對孩子很寵溺,孩子一哭就特別擔心,康復過程中涉及到很多個康復項目,我們每一個項目的治療師都會經常和家長溝通,孩子每次治療情況,童童的每一個小進步,治療師都會第一時間記錄,拍攝小視頻和童童爸爸媽媽一起分享。」饒慧醫生說,一個孩子取得良好的康復治療效果,是醫生、治療師、家長、孩子多方的努力與配合。
現在童童的語言能力已經向電報句過度,如「姐姐拿梳子」可複述把字句及簡短複合句,掌握基本句子結構以及語序,基本掌握元音與輔音發音,說詞語時個別音位不準確,提醒後可糾正,對簡單圖像可以說出簡單句子介紹圖片內容,掌握常用名詞。能夠對事物事態理解尚可,對常用物品形狀以及用途匹配選擇準確,掌握常見形狀以及顏色,認知理解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童童現在來湖南婦女兒童醫院上課特別積極,我們都不說來看醫生,說來找治療師玩,孩子邊玩邊把病給治了,」童童爸爸分享女兒在家的情況,「童童現在在家哭鬧的次數也大大減少了,通過康復治療不僅提升了童童的語言,也幫助童童養成了更好的生活習慣。」
對於每一個來治療的小朋友而言,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兒童康復科不是醫院,更像是遊樂園,這裡沒有難聞的藥水味,也沒有讓孩子恐懼的針頭,孩子穿梭像闖關玩遊戲一樣,穿梭在兒童康復科的各個治療室裡,每一個治療師都是孩子「遊戲」路上的最強助攻,幫助孩子打敗一個個阻礙成長的大小「惡魔」。
通訊員易婷 瀟湘晨報記者夏盛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