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兒童又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和家屬往往承受著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和壓力。近些年來,自閉症這個詞越來越多的走進人們的視野中,但是很多人對自閉症是什麼,有哪些症狀表現仍不了解,認為單單不說話就是自閉症。
孩子不開口說話不一定是自閉症,自閉症作為一種先天性的神經性發展障礙對兒童發展有終生性的持續性影響,主要以社會交往、溝通障礙和重複局限的興趣行為為特徵。孤獨症的變異基因多達三百至五百種,千變萬化的基因組合共同表現出一類殘疾特徵,這種異質性讓醫學領域難以找到疾病的生物學根源,無法進行病因學診斷,只能根據兒童的行為特徵判斷其是否有孤獨症傾向。
自閉症孩子可能表現出來的症狀:
A、迴避目光接觸,不看人眼睛,與人無主動對視;
B、對人的聲音或外界環境缺乏興趣和反應,不願與人貼近;
C、經常一個人玩耍,缺乏與同齡兒童交往或玩耍的興趣,不能與同齡兒童建立夥伴關係;
D、對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對他人情緒缺乏反應,不能根據社交場合調整自己的行為;
E、言語形式及內容異常,常常存在模仿言語、刻板重複言語,語法結構、人稱代詞常用錯,語調、語速、節律、重音等也存在異常;或者語言言語發展不同程度的遲緩或者障礙;
F、言語運用能力受損,例如雖然會背兒歌、背廣告詞,但卻很少用言語進行交流,且不會提出話題、維持話題或僅靠刻板重複的短語進行交談,糾纏於同一話題;
G、對一般兒童所喜愛的玩具和遊戲缺乏興趣,而對一些通常不作為玩具物品卻特別感興趣,如車輪、瓶蓋等圓的可旋轉的東西;經常會沉迷於單一的興趣,玩具,活動,事物等。
H、常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門非要走同一條路線,長時間內只吃少數幾種食物等;
I、常會出現刻板重複的動作和奇特怪異的行為,如:重複蹦跳、將手放在眼前凝視、撲動或用腳尖走路等;
所以不要早早給孩子扣上自閉症的帽子。
那麼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開口呢,以下幾種方法你可以試試。
1、創造語言氛圍引導寶寶講話
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寶寶就能直接接觸外界的刺激。良好的親子互動是寶寶學說話的最優氛圍,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寶寶交談對寶寶學說話起關鍵作用
儘管在最初的日子裡,孩子常處於睡眠狀態,但在他清醒的時候,如果父母經常和寶寶交流,跟他說話,對他微笑,逗他玩,那麼孩子就會逐漸熟悉父母的話語,並且會對父母的語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父母和寶寶互動的品質和頻率決定寶寶日後溝通能力的好壞。
2、教寶寶說話的基本形式
爸媽和寶寶交流的質量和頻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寶寶語言發展方面的個體差異,常聽到爸媽對他說話的寶寶要比不常聽到的寶寶懂得的詞要多得多。因此,父母首先要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在這個物品、這件事情上,然後說名稱,使用語法結構簡單的短語。
那該跟孩子說什麼呢?最簡單和有效的就是反覆跟他講眼前的事,起床啦,穿衣服啦,洗臉洗手啦、吃飯喝水……要選擇正在做的,或者寶寶正在注意的事情。比如餵寶寶吃蘋果時,就可以說「蘋果」;或者用一個短語「這是蘋果」。
總之,做什麼,見什麼,就跟孩子說什麼。這樣做的效果可能一時看不出來,但等孩子長到1歲左右,該學說話的時候,父母就會發現,他已能理解很多話,並會在父母照料他的時候,按照大人的指點做動作。比如給他穿衣時媽媽說「小手伸直」他就會伸直胳膊。更令人驚喜的是,他還會不斷地說出一些大人沒有刻意教給他的詞,比如「掉」、「拿」、「沒」等等。這實際上得益於長期以來,孩子對父母語音的記憶。
3、教寶寶說簡單句子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一般說來,對嬰幼兒說話要慢,發音要清晰,儘量說簡單的句子,對核心的字詞要加重語氣,多重複幾次。
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於單詞句階段,父母可教疊字。比如在給孩子穿鞋的時候,媽媽可以先把鞋給孩子看看,然後再給他穿鞋,一邊做一邊對他說:「看,這是寶寶的鞋,鞋子,穿鞋子。」如早上起床,可抱著寶寶結合身體動作,然後教育寶寶這是「抱抱」,時間積累下來,寶寶就學會說「抱抱」時,就張開雙臂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
到了1歲6個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日常生活中,為了便於寶寶理解語法規則,要使用簡短的句子。
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吃飯飯」、「媽媽抱」。快到2歲時,出現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展階段中,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父母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到了1.5歲後,可與寶寶作簡單長句子,但並不是指不要對寶寶說交待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的長句子。有時對寶寶說一些長句子,能讓寶寶較早學會使用複雜的句子。
4、父母對寶寶的學習說話有不同的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一般寶寶比較偏愛自己的照顧者--媽媽的聲音,因為伴隨著媽媽的聲音,寶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媽媽更傾向使用兒語來和寶寶交流。兒語一般具備較高水平的音韻、較大的音頻範圍,且多樣化和音調誇張,單詞重複。月齡較小的寶寶比較偏愛具備這些特點的聲音。兒語常和媽媽一起出現,讓寶寶感覺良好。如果說媽媽更傾向於以寶寶的發音能力去反應寶寶,爸爸則更關心寶寶語言的數量和質量。 一般來說,爸爸用的詞彙更多,爸爸很少使用兒語,對寶寶語言的規範化更有促進作用。
此外,在對寶寶說話時,如果父母的語氣和表情親切、愉快,寶寶的反應會更好,因為他會覺得,父母與他說話是一件高興的事情。
5、提高寶寶說話興趣度
有些孩子比較靦腆和內向,儘管父母盡了很大努力,仍然不太愛說話。這樣的孩子父母要細心觀察,發現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想辦法使他們興奮起來。大多數情況下,處於興奮狀態的孩子說話和動作都比較多。教不愛開口的孩子學說話,更需要父母想辦法激發孩子的興趣。只要巧用心計,耐心引導,孩子一定會不斷進步。此外還有個小技巧,就是父母語調要誇張並富於變化,這樣容易引起寶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