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彤都兩歲半了,卻還是不會說話,而同齡的孩子都能夠說出一些簡單的句子了。彤彤的爸爸媽媽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帶孩子到醫院檢查,醫生診斷後發現彤彤的語言能力只跟一歲的孩子差不多,而且動手能力和社交能力也都不強。
醫生經過詢問才的得知,彤彤是家裡的寶貝,家裡人幾乎什麼條件都會去滿足他,彤彤喜歡玩手機,不給玩就哭鬧,家裡人拗不過他,就把手機給他玩,長時間與電子產品為伴。彤彤成了所謂的「電子娃娃」,天天玩手機導致彤彤沒有時間和條件與他人交流和互動,結果就是語言發育滯後,兩歲多了還不能開口說話。
做父母都體會過,當寶寶能夠開口說話,含自己「爸爸」「媽媽」時,自己內心是多麼的激動和開心,而且期盼著寶寶能說更多的詞語,慢慢能夠說一些句子,尤其當孩子能與自己對話交流時,也是非常的有樂趣。要是寶寶一直都不會說話,家長就會很著急,甚至擔心寶寶是不是語言方面有什麼問題,其實大多數寶寶說話晚是個體差異的問題,不必太擔心,不過寶寶過了兩歲,還是不怎麼開口說話,就稍微有點晚了,家長要檢查下自己是否有如下問題:
1、家長和孩子交流太少
如果家長不太喜歡說話,或者是不願意和孩子交流的話,那麼孩子就沒有模仿的對象,也就沒有了說話的環境。所以家長一定要多和孩子交流,一是可以刺激寶寶開口說話,二是讓寶寶有個模仿的對象。
2、家長說話語速太快
前面說了,孩子學說話是靠模仿大人的,如果大人說話太快的話,寶寶根本模仿不了,也就放棄模仿了。所以家長在跟孩子交流時,要放慢語言,讓孩子看清家長的口型,以便於孩子模仿發音。
3、家裡語言環境複雜
如果家裡面有人說普通話,有人說家鄉話,還有說另一個地方的家鄉話,讓寶寶天天面對不同的語言環境,都不知道跟誰學了,自然也就不想去學。
4、對孩子有求必應
訓練孩子說話,就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尤其是孩子有了某種需求時,是很容易激發語言能力的。這種情況,孩子一般是先用手指,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家長明白了孩子的意思,並滿足了孩子,孩子也就懶得說話了。如果家長即便明白了意思,也沒去滿足孩子,那孩子就會開口來表達自己的意願。所以對於孩子的需求,家長不妨懶一點,不要做到有求必應。
5、太早接觸電子產品
像文章開頭說的那個孩子一樣,太早接觸了電子產品,總是被動的接受一些信息,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受到很大的傷害,而且電子產品對孩子視力發育也不好,家長一定要嚴格控制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使用,不要一味的遷就孩子。
6、家長喜歡嘲笑孩子說話
孩子剛開始說話,都是發音不是很準,讓大人聽起來會覺得特別好笑,於是大人們就會嘲笑孩子說話,自己感覺還挺有樂趣。卻不知道,孩子別看小,但也有了自己的自尊心,總是被家長嘲笑發音,孩子自尊會受到打擊,於是就不再愛說話了。
7、孩子舌系帶短
都說某人會說話,叫做「三寸不爛之舌」,可見舌頭跟說話是有很大關係的,要是孩子舌系帶短,就會影響發音,導致孩子不願說話,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要帶孩子及早治療。
8、孩子是兒童孤獨症
兒童孤獨症也叫自閉症,之前沒怎麼聽說過,這幾年卻經常會遇到,所以家長也要對此引起重視。一旦確診就要經常陪陪孩子,讓孩子打開心扉,並及時到醫院,尋求正規的治療方法,讓孩子能夠早日康復。
孩子到了一歲以後,在街上很多人會問「會不會說話?」,可見在很多人心裡是很看重孩子學說話了,這也是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不會說話的原因。但光擔心沒有,還是要多了解育兒知識。各位家長可以看看上面這幾個因素,自己有沒有入坑,如果自己也有上面這幾個因素中的一種或幾種時,就趕快改掉吧,以免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