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來越發富裕,孩子越來越金貴,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
可是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卻越來越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頭條裡做了一個關於寶寶說話晚的問答,吸引了好多父母的留言:
網友一:孩子也是兩歲一個月了不會叫爸爸媽媽不會說話只會說車車 跟她說話指令都聽得懂就是不說話這麼辦
網友二:我家23個月了,只會爸爸媽媽奶奶舅舅,你講她什麼都懂,真急人
網友三:兩周歲寶寶,還不怎麼會說話,各項檢查都正常,心裡都明白,就是表達不出來,怎麼辦?
可見受這個問題困擾的家長不在少數。
兒童語言的發育受生物因素(內在因素)和社會學因素(外在因素)以及兩者交互作用的影響。
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據研究統計,語言障礙具有一定的遺傳性。
眾所周知,女孩的語言發育要比男孩快,而且這種語言能力的優勢一直保持到青春期。某些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的父親或母親或其他家族成員,在幼兒時期語言的發育也可能存在問題。
所以,如果家裡寶貝出現這種情況,趕緊看看其他直系家庭成員幼年時期是否也有這個表現,如果有,該成員後期語言表述完全正常,家長便可以安心了。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現象,學習不同語言的孩子,語言發育也不一樣。
不同民族的語言具有普遍性,但相互之間也有差異。幼兒不僅要學習語言系統,還要學習語言運用,這對孩子來講比較困難。
比如居住環境改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方言不一致,教育的差異及兒童所處語言環境的變化,都會影響的語言發育。
生理學因素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巨大。
主要指整套的發音系統、各種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是否健全。關於生理因素的判斷,建議去醫院諮詢專業的醫生,如果有問題也要儘早進行幹預。
語言的學習是在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中獲得的。
語言環境對兒童的影響可以追溯到胎兒期(如胎教)。
咿呀學語期間,嬰兒就對成人「對話」開始模仿,在語言準備期,家長與嬰兒的對話刺激了嬰兒的發音頻率,建立語言表象。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孩子的一個眼神就知道孩子的需求,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欲望,也不利於語言發育。
孩子的個性品質也會影響語言的發展。
性格外向、喜歡與人交往的兒童,語言發展的速度往往更快,因為這些兒童常常會不自覺的觀察和模仿別人,也就擁有了更多語言學習和表現的機會。
面對「貴人語遲」的寶寶,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已經明確了影響語言發育的五大因素,就從這幾個方面著手分析和解決。
1.建議去醫院兒科,排除生理方面的問題。
2.仔細回想有沒有遺傳因素存在,並排查環境變化、方言變化等對孩子是否有不利的影響。
3.不要給孩子壓力,可以引導他說,但不要把焦慮傳給孩子,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壓力
4.平時多和孩子說話,能聽清你的表述,幫助孩子儲備詞彙量。
5.老人帶孩子,藉助智能音箱等語音設備,給孩子放音樂、故事、兒歌,增加詞彙儲備。
6.孩子有表達意向的時候,耐心的等待孩子說,讓孩子表達。
孩子開始說話的年齡各有不同,有的在8個月就開始著急說話,不到1歲就能講簡單的句子。
也有些各方面都正常的孩子3、4歲才會說話,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按照書本上的標準發展,家長要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做好以上幾點,靜待花開。
帶娃看似簡單,想要個好媽媽也不容易,箇中緣由帶過娃的都懂,我是一個職場寶媽,樂於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帶娃故事,喜歡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