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這座「複雜」的沿海城市
一個家庭裡,可能有4種聲音
普通話、粵語、客家話、潮州話
孩子學習起來會比較困難
但2歲後就有「突飛猛進」的感覺
但,有一部分家庭卻不一樣
孩子到了能說話的年紀卻說不出?
還沒進幼兒園、小學就近視了?
上課的時候注意力難集中?
......
這一切可能都是電子產品惹的禍!
現代版的「狼孩子」越來越多!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出生後被叼到狼窩的孩子,即使七八歲返回社會,仍然不會說話,就是因為沒有語言環境的刺激。語言的能力是在出生後早期,在充分的語言環境刺激作用下發育的。
4歲男孩不會叫爸爸
幾年前,4歲男孩波波(化名),由爸爸媽媽和奶奶帶到了內地的醫院求醫。家長告訴醫生,波波幾乎不開口說話,到現在也只能叫一聲「媽」,連「爸爸」都不會叫,其他詞句也不曾聽他說過。
隨後,醫生對波波進行了各個部位檢查,並檢驗了智力、聽力等指標,排除了其他所有因素後,醫生判斷,波波是缺乏語言刺激而導致的語言發育障礙。
波波爸媽都是80後,在家的時候「很忙」,手機不離身。平時也不跟孩子對話,孩子沒有語言氛圍很「無奈」,這怎麼能學會說話呢。於是,醫生開出治療單:放下手機!多陪孩子玩耍,教孩子念念唐詩,要有耐心,慢慢誘導說話。
爸媽玩手機和娃娃不說話有關係嗎?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孩子不會說話,而其原因不是聽力或智力異常,而是家長沉迷手機,疏於與孩子交流。「這種情況還要繼續增加」,隨著智慧型手機、智能電子設備技術的迅速進步,人們對手機的依賴度更高了,停留在手機上的時間也更多了。這樣發展下去,疏於對幼兒有效陪伴的家長會更多,「不會說話的孩子」會越來越多。
影響幼兒語言能力的因素,通常有智力低下、聽力不足、自閉症等。但若排除了這些因素,就可能是語言發育障礙。導致語言發育障礙,最現實的原因,就是孩子接受的語言刺激太少,這種病無法通過藥物解決,只能用心。
每天至少花15分鐘專注陪伴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的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母教育。作為孩子生命的啟蒙老師,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媽媽的50倍!媽媽直接影響孩子能否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爸爸則對孩子人格養成及人生觀有關鍵影響。
每天至少花15分鐘專注陪伴孩子,才是高品質的陪伴!
爸爸或媽媽陪伴孩子的時候需要全心全意的陪伴,心無旁騖不跑神,能把工作和壓力放在一邊。而不是和寶寶一起待著,爸媽自己坐在一邊玩手機,讓寶寶自己玩,嘴上偶爾督促下。
兒童語言發育的六個階段
預備階段(0-1歲)
這階段是咿呀作語和初步理解的階段,故又稱「先聲期」。到孩子8個月時發聲練習達到高峰,並會改變音量和音調以模仿真正的語言。
語言發育第一階段(1-1.5歲)
這時期的語言特色是說單字句,能用手勢、表情輔助語言來表達需要;能以動物的聲音來代替其名;會模仿自己聽到的聲音,如問:你幾歲?他會鸚鵡式複述:幾歲,如同回音般,故又稱「回音語」(備註:「回音語」出現在這個階段,並持續到2歲左右消失,為正常)。
語言發育第二階段(1.5-2歲)
又稱「稱呼期」,這個時期的幼兒開始知道「物各有名」,喜歡問其名稱,字句迅速增加。
語言發育第三階段(2-2.5歲)
能說短句,會用代詞你、我、他,開始接受「母語」所表現的獨特語法習慣,如用感嘆句來表示感情,用疑問句詢問等。
語言發育第四階段(2.5-3歲)
這個階段會使用複雜句,喜歡提問,故又稱「好問期」。
完備階段(3-6歲)
說話流利,會用一切詞類,並能從成人的言談中發現語法關係,修正自己錯誤的暫時性的語法,逐漸形成真正的語言。
也許你是時尚的80、90潮流,
但只要你有孩子,你就和千千萬萬個父母一樣,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也許你事業有成,但只要你有孩子,就應該知道事業彌補不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兒女不是母親一個人的,也不是父親一個人的,孩子成長教育需要父母共同陪伴。
如果你現在手上拿著手機坐在孩子旁邊,請悄悄的把手機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