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
為人父母,最高興的莫過於孩子開口叫自己爸媽的時候,當孩子開口說話,這都能讓全家人高興一整天。但是也不是多有的孩子都會在固定的年齡開口說話。有的孩子可能到了一歲多的時候,還不會說話,這可愁懷父母了。
小琴最近就是因為孩子說話的事感到煩惱,因為孩子現在都已經一歲過幾個月了,還是什麼話都不會說。小琴和家裡人平時都一直有在教孩子,但是孩子連最簡單的單字發音都說不標準,對此小琴很是頭疼想著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小琴的婆婆這兩天從老家出來,一直跟小琴說:孩子這樣是因為沒有剪舌根,在老家以前就有這樣的,剪完就好了。但是小琴並不相信婆婆的話,跟老公商量了一下,打算第二天帶孩子去醫院看一下。
沒想到當天晚上,小琴撞見婆婆拿著剪刀準備要給孩子剪舌根,這場面氣的小琴當場就跟婆婆吵起來,抱著孩子就要走。小琴的丈夫趕緊起來,看到孩子沒事,鬆了一口氣,誰知婆婆不依不饒的,小琴的丈夫安撫好小琴和孩子,然後帶著孩子去醫院,婆婆還在一旁數落。到醫院後,醫生在了解原委後說:「這簡直是瞎胡鬧,不怕孩子被感染嗎?每個孩子的生長規律不同,晚說話也是常事,應該先到醫院檢查。」接著醫生又說道:「你家孩子,還需要多多的培訓才是,這樣才能保證孩子今後發音標準。」婆婆聽了這話才知道自己差點犯下大錯。
其實寶寶說話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寶寶在一歲左右就可以開口說話,不過有的寶寶可能會更晚一些。不過家長也不要太過焦慮,只要帶孩子檢查後排除生理和病理的可能,教養的方式也正確,孩子說話晚一點也沒關係。
在寶寶說話的這件事情上,家長們要注意這幾個誤區。
一、說話晚就一定是病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說話晚以後,就覺得孩子是有生理或者病理問題,甚至有的家長或老一輩聽信封建偏方,給孩子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雖然家長關注孩子的發育情況是正確的,但是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先帶孩子到正規醫院排除,造成孩子晚說話的原因,而不是聽信偏方。如果在醫院排除了生理或病理因素後,家長還應該從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入手。
二、會叫爸媽就是會說話
很多家長在孩子叫出爸爸媽媽以後,就以為孩子這是會說話了,但是家長也要注意,如果孩子到了快三歲的時候,還不能說出更多的詞彙,或者是一句完整的句子。那麼家長就要注意孩子的語言發育系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了,平時除了詞彙,還要注意給孩子進行語音、語調、口腔肌肉訓練等。
三、天生就會說話不用管
舊的觀念認為,孩子的語言學習是一個自動自發的過程,無需大人「操心」。所以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語言處於完全放任的狀況,只要寶寶能夠吃好喝好,在寶寶的語言啟蒙上也是放任不管。但是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家長平時要注意,多引導孩子,孩子才會主動想要說話,這樣對孩子的語言系統完善才有幫助。當然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家長要試著讓孩子自己表達,這樣才能鍛鍊到孩子說話。
總得來說,雖然老一輩有帶娃經驗,又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一些封建迷信的話,家長最好還是不要相信,在育兒上如果有很問題,最好還是要先諮詢醫生,千萬不要聽信偏方或者自己私自解決。一定要記住要科學餵養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健康長大。
孩子說話晚每個家長都很擔心,這本《爸媽帶我學說話·兒童語言發展家長指導手冊》(定價98元),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說話發育的一些常見誤區,以及有關孩子說話晚的原因和科學治療、訓練方式。
本書還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活潑的插畫,向父母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大量的實例,讓你了解孩子的語言是如何發育的,還能幫助家長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玩耍與遊戲中,在親子閱讀和音樂互動中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想了解更多育兒常識,歡迎關注我們,您的關注點讚轉發,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