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糯豆包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老人的話都是口口相傳的生活智慧,但這些經驗需要我們,去進行甄別和檢驗其正確性,不能盲目地相信。
就拿寶寶開口說話這件事來說,不少老人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都建議「剪舌根」,認為對孩子學說話有好處。
寶寶1歲還不開口說話,奶奶怪沒「剪舌根」,醫生攤手:回家去吧
同事王蘭的寶寶已經一歲多了,現在只會說寥寥幾句話,經常還模糊不清,說話的能力,比同齡的小朋友差了一大截。
婆婆一直抱怨說:當初孩子生下來,不聽她的「剪舌根」,這下好了,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學會說話。
看著這種情況,王蘭決定帶孩子去看醫生,不放心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奶奶跟著也一起去了醫院,到了醫院,醫生問清楚孩子的說話情況之後,檢查了一下孩子的舌頭等發育情況。
「醫生,孩子現在這樣,是不是當初沒有『剪舌根』啊,小孫孫不會說話可怎麼辦啊!」,旁邊奶奶搭話道。
「孩子舌根沒問題,估計是沒有語言環境,回家多和孩子說話。」醫生的回覆讓奶奶啞火了,只能聽醫生的話,回去好好陪孩子進行語言訓練。
老人口中的「剪舌根」,指的是什麼
據相關資料,「剪舌根」以前就有,現在仍是一種針對新生兒語言功能異常的簡單手術。
簡單地來講,某些嬰兒天生舌系帶過短,進而就會導致嬰兒的舌頭,不能正常進行屈伸的生理功能,這就需要通過外科手術的方式,剪短嬰兒的舌系帶,幫助嬰兒快速恢復基本的語言功能。
但有人就提出疑問了,難道所有的孩子在出生之後,都需要經歷一次「剪舌根」的小手術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需要醫生根據診斷標準,來判斷嬰兒發育狀況是否需要手術來決定。
家裡寶寶說話太晚,爸媽不要急,看看有沒有這些情況?
1)病理因素——身體存在缺陷或疾病
有的寶寶因為沒體檢,耳朵等部位存在缺陷並沒有被檢查出來,後面發育跟不上自然語言能力會有所限制,所以到達月齡的孩子,爸媽一定要帶去參加體檢才行。
2)環境因素——沒有學語言的環境
很多寶寶一歲多還不會說話,是因為家裡面缺乏語言環境,每次爸媽都習慣,靠著寶寶動作來照顧寶寶,自然學說話的速度更慢一點兒。
想要孩子開口說話,可以試試這幾個技巧
1)爸媽和孩子多語言交流
爸媽作為孩子身邊時刻待命的親子老師,雙方配合好,一起來和孩子做語言方面的交流溝通。孩子最開始不會,爸媽們可以從口型和感受發音等方面,來幫助孩子去感受發音的魅力。
2)帶孩子練習「看圖說話」
可以購買一些動物圖片,然後根據上面圖片表示的內容,來幫助寶寶練習發音。比如說常見的動物卡片,就可以寶媽指著圖片教寶寶認識動物的同時,也學會了一些發音的技巧,有利於加深寶寶的記憶。
3)親子活動體驗語言環境
爸媽可以創造一些親子活動的機會,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的大環境中,幫助寶寶去感受語言環境和氛圍。
感知和學習是寶寶接觸我們所處世界的最好的能力,只有通過和世界的不斷接觸和融入,寶寶才能夠獲得更快速度的成長。
今日話題:你家娃是什麼時候開始說話的呢?第一句話說的是什麼?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