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我們的世界了解越多,就越有能力去融合新內容並拓展,從而促進獨立思考,激發探索精神,學習能力也會隨之更強大,這些是比只掌握英文更重要的能力。——Coco媽媽
4歲半的女娃居然能用英文給大家講科普知識?這也太牛了。
很多家長在孩子過了啟蒙階段以後就開始頭疼,怎麼給孩子培養興趣、怎麼樣讓孩子有耐心的學習。
需要雞倆娃的Coco媽媽,把只有4歲半的Coco培養成了一個」英文科普愛好者「,不僅對科普有濃厚的興趣,能自主閱讀英文科普類書籍,還能用英文給別人科普,實現了英文自由。
可這位牛媽確實一位佛系的在職媽媽,所以,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本期對話星媽·星爸,就邀請到了4歲半牛娃Coco的媽媽一起她是怎麼讓Coco走上英文科普之路的。
星媽:Coco媽
定居成都,雞兩娃的職場媽媽,白天上班,晚上陪娃,深夜碼字,擅長寓教於樂和規劃的「買買買」型寶媽,自從Coco出生後就「買買買」了至少5000多本書。
星娃:Coco
4歲半的英文科普小牛娃,書香中長的小女孩,有很強的看書求知慾,自驅力、專注力也超強!
1歲開始英文啟蒙,每天堅持3本以上的英文繪本親子閱讀。
2歲6個月開啟二外——日語,學習畫畫和舞蹈。
4歲開始識字,每天背誦古詩、聲律啟蒙,以及小古文。
4歲半讀完牛9,聽完magic tree house的前28本,並在外教課上可以自由交流。
Part1
「寓教於樂」才是王道
身為女娃的Coco之所以能喜歡上科普,還能主動閱讀甚至是給別人講,這要得益於Coco媽的一步一步的規劃和引導。
第一、通過日常,激發興趣
「從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要善於帶領孩子去探索未知的知識。這個說簡單很簡單,說難也難。對於我來說很簡單,就是陪娃過程中自然而然做的事。」
孩子很容易被身邊的事物吸引,家長就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在孩子對身邊某一事物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講述相關知識,這樣孩子在玩的時候就學到了東西,寓教於樂。
Coco媽媽就是這樣,經常會在生活的細節裡,對Coco進行啟發。
就像在散步的時候,小Coco被路邊的樹根吸引住,Coco媽就會利用這個機會教給Coco一些知識,像「樹是怎樣喝水的」、「光合作用」等等,順便還複習了一下樹根的單詞。
雖然一股腦兒倒這麼多知識給小Coco,她無法都記住,但這是她感興趣的,就會驅使她一直去探索。
後續再有點兒耐心,多講幾次,孩子就會吸收這些知識。以後再看到,她想的就不只是「這個是什麼」、「這個真好看」這樣表面上的東西,會聯想到更多,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所以,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對症下藥,孩子才能更好的吸收知識。
除此以外,Coco媽媽還會經常帶著Coco去旅行,拓寬眼界。
Coco媽媽說,如果不帶孩子出去,孩子就只有一個想像裡的概念,比如說Coco在成都,沒有海、沒有雪,如果不去見實物的話,她就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當然,「玩」並不是最最主要的,要在玩的過程中,讓孩子學點東西。
在Coco3歲多的時候,他們一家人去滑雪,因為Coco沒見過雪,當時就很開心,善於寓教於樂的Coco媽自然沒有錯過這個機會,就帶著Coco在雪地裡吹泡泡。
當Coco看到泡泡在低溫條件下瞬間結冰的時候,很驚訝。看到Coco對冰、雪這麼感興趣,就趁機講了些有關知識,還做了小實驗。
就在前一晚,他們把裝了水的杯子放在屋外,第二天一早,Coco很積極地拉著爸爸媽媽一起去看這個冰杯。
像這樣和孩子一起做好玩的小實驗,不僅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能讓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對知識有更深刻地印象。
Coco媽說,其實這些都很好操作,陪孩子的時候找到合適的機會,隨時都能做。只需要家長耐心一些,用心一點,滿足孩子愛探索的好奇心,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利用閱讀,學習知識
「雖然孩子天性喜歡各種童話故事,但我並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只會幻想的傻白甜,具有理性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思辯思維太重要了,這些能力為以後的人生也能提供多一點可能性。」
為了能讓Coco有良好的閱讀習慣,10個月的時候Coco媽就開始了「親子閱讀」,剛開始是很簡單的中文繪本,在Coco一歲的時候加入了英文閱讀。
而Coco媽在最開始選的是比較簡單的科普類啟蒙書籍,在還沒有明確小Coco對哪一方面感興趣的時候,買的書涉及的面會比較廣,慢慢培養Coco的興趣,後面再根據Coco的興趣做調整。
看到Coco對自然類的比較感興趣,就會有意挑這方面的,而後期又對太空感興趣,就會偏向這方面。
除了根據Coco不同時期的興趣選擇書籍外,也會挑選自己覺得比較好的,符合Coco現在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科普書。
給孩子選書籍也不能盲目,一是要看孩子感不感興趣,不感興趣的話,孩子也看不下去;二是適不適合孩子,這個就得家長做判斷了。
只給孩子讀書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不理解自然記不住,所以讀完以後,家長要對內容做解釋,甚至拓展。
因為Coco媽的英文不是很好,所以自己會用中文給Coco解釋、拓展,講多了,Coco就理解了也能記住,自然而然的也會更快的理解相應的英文內容。
也就是一邊閱讀,一邊吸收知識,一邊學習單詞。
因為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習慣,而且有了一定的詞彙量,即使媽媽爸爸都忙,小Coco也能自己讀,遇到感興趣的部分還會主動和爸爸媽媽分享。
第三、多看影片,溫故知新
除了日常的啟發和閱讀以外,Coco媽也會給Coco看一些適合的紀錄片,像BBC的一些片子,Do You Know?,Little Human Planet等。
通過影片的場景、語境,可以加深孩子對知識、語言的印象,也會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該怎麼說。
Part2
「輸出」才能讓知識學的更紮實
在把知識吸收了以後,就要鞏固,最好的方式就是輸出。通過把學過的知識用「說」的方式分享,不僅能讓孩子把學過的東西更紮實的掌握,還能更好的理解。
第一、用「畫圖」引導複述
科普文本身就有一定難度,所以讓孩子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下來肯定行不通。所以,Coco媽就想到了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引導Coco進行內容複述。
首先,Coco媽會在講過的科普文中選擇一篇難度適宜的,和Coco重溫一遍內容,當然,不是簡簡單單的講。
這次她們會一邊讀一邊畫「思維導圖」,把文章拆解開,促進Coco的理解和記憶。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思維還沒有邏輯性,不像成人,所以就用這樣畫圖的方式,促進孩子對書本內容進行更好地理解、串聯、記憶。
然後,Coco媽會根據畫好的圖,再領著Coco複述一次,這次的「重溫」就結束了。
最後,Coco媽會重新做一版更美觀的圖,連續幾天,都會領著Coco不斷地看圖複述,聽多了,Coco自然就記下來,還能學著媽媽的樣子進行複述。
複述的過程,也是幫助孩子理解的過程,同時還能讓孩子練習口語,鍛鍊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看到媽媽畫圖,對畫圖感興趣的Coco也有樣學樣,會模仿媽媽畫思維導圖,其實也算是一種啟蒙和引導。
第二、活學活用
學過的知識不用,就會遺忘,所以要時不時地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運用,不僅可以複習,還能增強孩子的信心。
而且有了之前大量的積累,孩子把學到的東西用在生活裡,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Coco媽說,有一次Coco上外教課,剛好碰到老師講「植物的生長」,Coco就把之前學過的內容一口氣的給老師講了一遍,當時老師很驚訝,還連連說Coco能做自己的老師,而Coco回來也很開心。
其實,這也算是給孩子一種鼓勵,讓孩子更有興趣的學下去。
Part3
星媽的秘籍推薦
Me and my 系列科普繪本
這個系列全套共有6本,畫風可愛,內容簡單,深入淺出,讓孩子更容易理解。
《Usborne 科普翻翻書》
Usborne 出版社的這類科普翻翻書的種類很豐富,能學到很多知識,畫面很精美,形式也新穎,富有創意,孩子們也容易接受。
《神奇校車》
這套書分為20冊,英文版根據難易程度也有幾個版本。
內容天馬行空,不僅給孩子們塑造了一個充滿奇特想像的世界,而且還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和故事相融合,讓孩子們在體驗驚險刺激的故事的同時還能學到知識。
《十萬個為什麼》
I wonder why 這套書共20本,以孩子們會問的問題作為主要內容,一問一答的方式,很簡單的講述一些生活類的知識和科學常識。
Let’s Read And Find Out Science 系列
這套書被大家簡稱為「科一科二」,是一套低幼百科全書集合,根據文字難易與科學概念的深淺度大致分為 Stage 1 & Stage 2。
語言優美,還具有文學性,很適合朗讀。
Coco媽還推薦了其他的一些書籍,比如:
1.學樂的《I am 系列》
2.《麗聲百科分級》(共6個級別)
3. 《牛津樹》,RAZ ,SAZ,國家地理 等分級讀物(裡面也包含很多科普讀本)
4.《Who would win?》
5.《Usborn 初探科學》
6.DK各類百科
要根據孩子的興趣、階段來選擇適合的書籍。
Part4
寫在最後
我們在看到Coco給別人科普的照片,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第一時間聯繫到了Coco媽媽,進行了這次的採訪。
像Coco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天馬行空,喜歡想像。而家長也會給孩子足夠的想像空間,買一些童話之類的虛構類型的繪本,覺得孩子讀這樣的故事,英語也會有所提高。
雖然Coco也看這類書籍,但Coco媽媽覺得像科普類型的非虛構類難度會更高。
就像同一級別的分級讀物,往往科普的內容更難,不易理解,而且現在的一些考試也會有科普類型的文章,真因為這些,Coco媽媽覺得孩子對英文科普文的興趣是一定要培養的。
最後Coco媽媽說,孩子的學習應該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更換目標,就像啟蒙階段,主要以「輸入型」為主,那麼過了基礎階段,就要從輸入變化為輸出,也就是「Learn to Read」變成「Read to Learn」。
所以,培養孩子的興趣,並不是完全看孩子對什麼感興趣,還要為孩子未來的發展考慮,還要根絕孩子發展的不同階段改變學習策略,這樣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