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強大內心的方法之一:慎獨

2020-12-15 琢磨君專欄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

何為慎獨?《大學》和《中庸》都詳細解釋了。

《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汙穢的氣味那樣不要欺騙自己,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不要欺騙自己,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獨處的時候保持謹慎的態度。

《中庸》中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小心的,即使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身處隱蔽之地越不能放鬆自我要求,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要用心盡力。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自律的。

為什麼要「慎獨」呢?

《大學》中說明了原因: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其實,慎獨的關鍵就是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曾國藩在30歲的時候立志學做做聖賢,開始修煉「正心與誠意」,慢慢練就出一顆強大的內心,也是從慎獨開始的。他在家書中告誡兒子們:「慎獨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

他還說:能夠做到慎獨,則就可以問心無愧,對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質問。如果一個人在獨處時沒有做過一件問心有愧的事,那麼他就會慢慢意誠、心正,就會覺得內心十分安穩,心情也常常會是快樂滿足寬慰平安。所以說,慎獨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強不息的道路,也是尋找快樂的方法,更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礎。

說白了,慎獨就是指在獨處時候,即便是無人監督,也能夠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君子和小人,都有獨處一人的時候,但是他們對待「慎獨」的態度不同,結果也不同。

小人認為自己是獨自一人時會產生一個非分的念頭,非分之想積聚多了就會任意妄為,由此欺人的壞事發生。君子憂懼自己是單獨一人時,會生出真誠的意念;真誠念頭積聚多了就會處事謹慎,由此對自己不滿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君子和小人都是獨自處事,兩者的差距卻可由此得到評論。

一個人真正內心強大,不是在人前假裝強勢霸道,而是即便獨處一人,也能內心充實而強大,不自欺欺人,心胸坦蕩,善養浩然正氣。

所以說,慎獨就是「克己復禮」,嚴於律己,不為外物所迷惑,「吾心有主」。能夠做到慎獨的人,在日積月累中,內心自然會越來越強大!

學習更多關於曾國藩強大內心的秘訣,歡迎免費訂閱本專欄,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曾國藩:慎獨,修身養性的關鍵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理治為先,以忠謀政,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慎獨是他一生事業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每日自省,刻刻慎獨,心地乾淨,清清白白無所求,坦坦蕩蕩無所欲,踏踏實實有所為。
  • 曾國藩練就強大內心的秘訣之一:主敬
    曾國藩是否做到了說話算數?如果我們讀完曾國藩的家書和日記,縱覽他的一生,就會發現:曾國藩嘴上說的和行為是一致的,他用一輩子來實踐「主敬」,他的修身功夫就是從「主敬」開始的,他臨終前還在告誡子孫要「主敬則身強」。那麼,到底什麼是「主敬」呢?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曾說過: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能夠做到慎獨,時常反省而不內疚,便是無愧於天地鬼神。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
  • 曾國藩謀略之成功心法——慎獨
    慎獨,就是說遏止私慾,連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過,循理而行,時時刻刻都如此,內省而無愧,所以心裡坦然。主敬,就是說外表整齊嚴肅,內心思慮靜定專一,時時端恭莊嚴,所以身體強健。求仁,就是說從本體上講,能保養心性,從運用上來說,有愛民惜物之胸懷,大公無私,所以人們悅服。思誠,就是說內心忠貞堅定,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與萬物感應,所以神也欽服。如果真能達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功夫,這四種效驗就自然而至。
  •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慎獨心安,在獨處時加強管理
    本文我的原創書籍《曾國藩智慧全集之曾國藩的修身之術》之文章:慎獨心安,在獨處時加強自我管理慎獨心安,在獨處時加強自我管理曾氏名言:>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譯文: 慎獨,就是說遏止私慾,連非常微小的方面都不放過,循理而行,時時刻刻都如此。內心而無愧,所以心裡坦然。曾國藩認為「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他說,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 30歲的時候,曾國藩學到了一個強大內心的方法——靜坐
    父親曾經來京城和曾國藩相處過一段時間,旁觀者清,深知兒子的問題所在,於是在家信中告誡曾國藩要「節勞、節慾、節飲食」。萬幸的是,曾國藩身邊有不少醫生朋友,於是在道光二十一年12月12日,他去找名叫「竹如」的朋友看病。竹如告訴曾國藩說:「你可以嘗試用『靜坐』來養生,這種效果或許比吃藥更好。
  • 曾國藩的克己慎獨,現在的我們也需要
    除了工作和其他群體活動,人在大部分時間是一個人獨處,他的心理活動基本上屬於他一個人,與人交心談心的時候是極少的,況且人在交談時除了他所要表達的,還有他沒有表達的,這沒有表達的就是他自己的內心活動,「顧左右而言他」,可見說的與想的常常並不是一碼事。所以人的內心世界是極隱秘的,難於覺察的,有些想法他不告訴別人,別人是無法知道的。交談是如此,何況一個人獨處呢?
  • 最高級的修行,是慎獨
    一天在擺弄石塊時,他發現自己竟然做了一件玷汙名聲的事,山石雖然不值錢,但取之好比貪汙千金,變得「不清白」了。他後悔萬分地寫下一首自責詩,「三年為刺史,飲水復食葉。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兩塊在當地山坡上很常見的小石頭,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小物,而白居易卻能將這件小事上升到有辱清白的高度,並為此而深刻反省自責。
  • 曾國藩: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人生自修之道
    今天讀《曾國藩家書》,其中一篇為《諭紀澤紀鴻·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這是曾國藩過完自己六十大壽後,回顧自己的一生,總結出的四條修身經驗,希望子侄能夠以此互勉。這四條分別是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對於我們來說,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 曾國藩: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徵,佔一個都不簡單!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這一生就是一個自我磨練的過程,但對於弱者來說,一次次的打擊之後,難免會一蹶不振,所以我們要學著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那麼,如何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呢?我們不妨牢記曾國藩的這3句箴言,如果能悟透,我們也能讓內心強大!1、舉止端莊,言不妄發——曾國藩意思就是:行為舉止端莊、得體,不會隨便發表意見、亂說話。
  • 【小桔燈夜讀】曾國藩家書 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新年臨近,讓我們靜下心來重溫讀信的時代,在書信中穿越時空去仔細品味那種似曾相識的細膩情感,感受那份曾經的熱情吧曾國藩家書 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餘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將四條教汝兄弟。一曰慎獨而心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
  • 慎獨是內心深處的修行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倡導的修身方法,見於《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獨處時,也會慎重行事,檢點行為,不會因沒人注意而做有違道德之事。慎獨是中國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慎獨,即使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嚴於自律,我們靜坐時就是謹獨時。在王陽明這裡,謹獨其實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卻包含了諸多要素。慎獨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之於自己,則是心安。慎獨是對於心中自律的堅守,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 曾國藩留給後代4句話,百年未出一個敗家子,值得父母學習
    曾國藩的這封遺書,大致五六百字。而總結起來,就是四句話,這四句話既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對自己兒女最後的「忠告」。  一:慎獨則心安  「慎獨」指的是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有句話叫「群處守嘴,獨處守心」。
  • 慎獨,是最高級的氣場修煉(深度)
    每一寸光陰的印記,並不只是容貌留下的風霜,更是內心的深邃,豐富而安然。——周國平氣場改變命運,這裡是《氣場課》的第14節:慎獨則心安!01慎獨,是生命的修養慎獨,則心安。「慎獨」,顧名思義,獨處之慎。「慎」者,謹慎;「獨」有二義,一是「獨處」,無人看你,要謹慎自己行為。二是「獨知」,你的念頭、內心,大庭廣眾之中,別人並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這更需要謹慎。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能謹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人如果能做到慎獨,心裡自然會平靜,安定,富足。
  • 慎獨則心安,自律當快意
    人之為人,即使再普通,內心也大都嚮往崇高的境界,渴望獲得身心一如的豁達。但人最難控制的就是自己,人最難戰勝的也是自己。一個人可以在大庭廣眾面前冠冕堂皇、言之鑿鑿、信誓旦旦,但是在獨自面對各種利益、金錢、美色誘惑時,是否能依然保持內心的高貴?這就不得不提及中國先賢往聖所注重的「慎獨」本事。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層次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對「慎獨」的通俗理解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紀違法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這就叫做慎獨。 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認為隱藏的和危險的過失,就可以去做,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 曾國藩:內心真正強大的人,堅持做到這三點,福報自然
    熟悉曾國藩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其為人,教人,在平時待人並不嚴厲,特別是對自己的親信。然而在一字上他常常痛批,那就是「惰」。誠然,一個人唯有將「勤勉」發揮到底,人才能走出低谷,重見光明;唯有內心強大起來,堅持做到以下這三點,才能等到時來運轉!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在清朝的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李鴻章會做官」。如果說到歷史上最功成名就的人有哪些?那麼「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一定排得上號,他在識人方面確實有極高的造化。都說曾國藩在識人方面是毋庸置疑地,有著獨特而高超的識人本領。那麼,君子與小人是怎麼樣的呢?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曾國藩利用12個字輕鬆識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一看便知。
  • 臨終告勉,曾國藩是真活明白了
    生命的主題是進化,而人生也有兩大目的,一個是強大,一個是快樂。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到呢?曾國藩在臨終前給子孫留下4條人生的經驗,告誡、勉勵後輩,在學業和德行上要有所成。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生命抵達終點、即將永別的時候,曾國藩所言無疑是他一生經歷和體悟的精華所在,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