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大學生「打卡」自我監督

2020-12-14 新華教育

  「你已堅持學習英語X天」「恭喜你完成今日運動量」……近年,一些大學生時常在個人社交媒體平臺分享「打卡」記錄。

  為調查大學生為何熱衷「打卡」,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近百所高校的大學生發放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8.9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參與過自我監督類的「打卡」,其中50.15%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打卡」堅持時間處於半個月以內,34.84%受訪者能堅持到半個月到3個月,能夠堅持到3個月以上的受訪大學生佔15.02%。在堅持「打卡」超過半個月的被調查對象中,88.55%認為堅持「打卡」會產生比較好的學習或鍛鍊效果。

  有人堅持,有人放棄

  來自遼寧一所高校的朱思宇是英語專業的大二學生,單詞儲備量對於英語專業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朱思宇和室友約定,每天把背單詞「打卡」的連結分享給彼此,如果哪天沒完成,就要給對方發個小額紅包。朱思宇和室友的聊天界面,只有互相分享的「打卡」連結。

  即將升入大三的朱思宇課業壓力很大,課餘時間還要參加社團活動,只有晚上回寢室後的時間留給厚厚的單詞薄。寢室熄燈後,朱思宇往往空有一腔背單詞的熱情,卻敵不過和枕頭「親密接觸」的強烈念頭,一不小心意志力就會「滑坡」。

  朱思宇偶然發現一個背單詞的線上班級,加入後可以和全國各地的人一起背單詞、一起「打卡」分享,相互勉勵。想「與自律者同行」的他加入了這個線上班級,每天在群組裡看到別人背單詞的數量和完成時間,也能看到自己的班級排名,競爭帶來的緊張感時刻鞭策著他。

  朱思宇所在的線上班級裡,排名靠前的同學已經連續「打卡」1530天,有一些同學會早起或者熬夜背單詞,一天背300到400個單詞是他們的常態。「打卡」群同學「打雞血」的狀態激發了朱思宇的強迫症,「一天不『打卡』,看著空了一天就渾身難受。」

  為了不讓自己因為厭煩而半途放棄,他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計劃,「比如平時每天計劃背80個單詞,特別忙的時候我就會把當日目標設置成30個。」現在,朱思宇和室友已經堅持了438天。他說:「『打卡』就像爬山,起初爬的時候特別累,半路上什麼風景也沒有。後來你看到了雲朵,有了點成就感,但是仔細想想,看到雲朵說明還在山腰,你還得往上爬。學英語就是這樣,就算你爬不到『頂峰』,也得爬。」

  但是「打卡」這條路,不是人人都可以像朱思宇這樣堅持到底。調查顯示,有過自我監督「打卡」經歷的被訪者中,有46.85%的受訪大學生因為「太忙沒有空閒時間」而導致「打卡」間斷,33.63%覺得「打卡」軟體起不到預想的效果而主動放棄,32.13%因為惰性太強而沒有堅持下去。

  安徽一所高校的李昊在同學的帶動下加入了「『打卡』大軍」。剛開始,她下定決心要背完四級單詞,可是繁重的學習和學生工作壓力慢慢地把「打卡」的時間衝掉。有時候忙完一天的學習和工作,回到寢室已經是晚上11點,有的室友已經早早休息。李昊匆匆忙忙洗漱完畢,再為下一天的學習做些準備,時間就到了第二天凌晨。

  手機屏幕發出的亮光無法阻止困意一次次襲來,很多時候,李昊的眼皮一次又一次「打架」,恍然間猛地睜開眼時,才發現已經是第二天早上,頭天晚上只背了五六個單詞,就直接睡著了。

  李昊心情複雜,說不清是懊惱還是自責。但這樣的情況出現得次數多了,當初每天「打卡」的堅定鬥志也就自然而然地化作泡影。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大連工業大學教授谷力群認為,人能否持續堅持「打卡」除了行為約束也與性格有關,有的同學追求完美或者偏強迫症,或者性格中就有按部就班、遵守規則的特性,做了就必須堅持到底。

  對於能否堅持自我監督「打卡」,谷力群補充說,堅持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同時是一個人個性本身的特點使然。反之,性格中惰性較強或者靈活性較高的人,是不太願意約束自己的。

  大學生到底圖什麼

  今年寒假,剛剛「飄過」英語四級的朱安在自己的計劃清單上加了一行「每天學英語1個小時」,以應對此後的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按照計劃清單上的日程,「打卡」第一天,她7點起床,拿出手機準備開始學習。

  第一天的任務在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內完成後,朱安沒有在朋友圈裡分享自己「打卡」的信息,而是悄悄把連結轉發到了自己的「小號」。

  「『打卡』只是為了記錄學習,並不是給別人看的。」她很反感每天在朋友圈「打卡」,總覺得時間長了容易流於形式,或者變成朋友圈裡的「表演」。

  寒假期間,朱安每天要投入三分之一的時間完成不同的「打卡」任務。她學會了日語五十音圖、完成了一套口語課程、讓自己的體重減輕了10斤。

  「打卡」,對於朱安來說像是身邊的朋友,陪伴自己完成每天的任務,可對於瀋陽一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孫宇澤來說,「打卡」更像是一個自我提升課堂。他的漫漫「打卡路」就是從他決定成為一名體育特招生開始的。

  孫宇澤在微博上看到體育博主每天使用健身「打卡」App訓練,就試了試。因為有良好的體育基礎,起初他「打卡」時來一點兒也不費勁,在新奇和滿足的驅使下,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

  高三寒假期間的集訓,讓他逐漸不太看重運動類App提供的訓練項目。北方的冬天,戶外氣溫攝氏零下十幾度,體育隊的隊員捱著刺骨的低溫在操場一圈圈地跑、一遍遍地練習著高抬腿。好不容易捱到晚上7點多訓練結束,又要馬不停蹄地趕回學校上晚自習。晚上回到家,他只想倒頭就睡,根本沒有心情「打卡」。

  如今,孫宇澤在課堂上學到更多更為專業、系統的體育鍛鍊方法,健身「打卡」App在他眼裡就沒那麼實用了,他索性放棄了「打卡」。

  雖然自己不再「打卡」,但孫宇澤依舊認為「打卡」是最有效、最方便快捷的自學方式,他相信只要自己意志足夠堅定,就能做到「心中有卡」。

  中青校媒調查結果顯示,74.70%的受訪大學生認為,促使自己「打卡」的動力是想通過堅持提升自己的某方面能力,57.23%想證明自己有堅持下去的能力,22.29%希望其他人能看到自己的堅持。他們選擇「打卡」,圖的不是「打卡」這個動作,而是「打卡」背後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打卡』時間長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節奏變了,『打卡』也要隨著變化。」朱安對於「打卡」如此推崇,源於高三時「學霸」同桌的推薦。高三以前,她還沒覺得學習是頭等大事,可是高三一開學,每天十幾張試卷、大段大段的知識點,讓她慌了陣腳。

  「高三開學的數學考試我只考了74分,當時感覺五雷轟頂。」她的同桌是一個每天都會給自己定製任務的「打卡女孩」,桌子左上角總會擺著精緻的「打卡清單」。「這個很有用,每天看著自己一點點變好,是很幸福的事情。」同桌的一句話讓剛剛蒙受打擊的朱安動了心。

  從此之後,朱安每天都會和同桌利用課間10分鐘的時間一起製作「打卡」清單,督促自己完成學習任務。回到家裡,她還會給自己額外布置一組數學專項練習,也是「雷打不動」。她從高三那年的11月一直堅持到次年高考,最終高考數學成績從剛進高三的74分漲到了118分。

  朱安覺得,「打卡」就是登山,進一寸就有進一寸的歡喜,不必去追求「打卡」的天數,只求每天都是更好的自己。

  樹立正確「打卡觀」

  翁瑾是福建一所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由於專業的需要,這個暑假,她找了一款英語口語練習App,開始每天「打卡」學習。她之所以選擇「打卡」,是因為需要一種外來的力量來督促自己。但是翁瑾心裡很清楚,自己追逐的目標並不是積分或者物質的獎勵,她更加在乎自己的口語是否得到提高,「打卡」只是一種約束自己的形式。

  即使是心情不好的時候,翁瑾一想到有「打卡」在,就還是會硬著頭皮學下去。翁瑾有一次在實習單位工作不順利,下班回家後,她簡單吃了幾口晚飯就躲進房間,滿腦子想的都是白天的經歷。晚上10點,口語「打卡」的提示音才把她從不快的情緒中抽離出來。她看著手機屏幕裡的「打卡」提示,鼓勵自己「既然有這樣的「打卡」任務在,進度還是0%,無論如何還是要完成」。由於不在狀態,當天的學習效果讓她很不滿意。在完成「打卡」任務之後,她又掏出手機,比往常多花了15分鐘,跟著軟體多讀了兩遍。

  翁瑾覺得「打卡」關鍵還是看個人想要什麼。抱著什麼樣的目的進行「打卡」,最終就會有什麼樣的效果。翁瑾認為自己「打卡」的效果還不錯,有自己既定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在她的口中「打卡」是一件對自己有益的事。

  可在瀋陽上學的張宇對於「打卡」並不看好,這個暑假他正準備國際註冊會計師考試,他也選擇了「打卡」學習,每天十點多在朋友圈更新一條學習的照片。

  起初,坐在書桌前學習將近一個小時對他來說是件難事。「全都是數字和各種圖表,很枯燥。」學著學著,他手裡的筆就會轉起來。剛開始的幾天,他每天都會發朋友圈,也有很多朋友在「圈裡」和他互動,讓他覺得倍受鼓勵,學習的勁頭也足。可是沒過多久,朋友圈的互動點讚越來越少,沒有了反饋,學習又變回了一個人的「苦熬」,枯燥感又回來了。張宇坦言,選擇「打卡」某種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學習機構提供的物質獎勵,他的學習進度和效率並沒有因為「打卡」而有什麼改變。

  「感覺發朋友圈就是在給教育機構做宣傳,對於自己沒什麼幫助。」張宇說,「有時候還會覺得厭煩,感覺莫名其妙多了一件事要做。」

  中青校媒的調查結果顯示,86.13%的受訪者認為堅持「打卡」是有效的,這與他們的「打卡」初衷有密切的聯繫。

  谷力群認為,「打卡」對於大學生來說是很好的成長助力,但是不能強求每個人都要以這樣的方式完成某項學習。每個人規劃人生都有不同的偏好和路徑,不要把「打卡」套用在每個人的身上。如果用不好或者不想用,也不要內疚、自責。

  「堅持『打卡』只是一種外在形式,不能是宣傳,更不能是作秀。『打卡』能否堅持的關鍵,還是在於自己想通過『打卡』獲得什麼,真正能夠支撐自己一步步堅持下來的,還是學到手裡的知識和技能。」谷力群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朱安、李昊、張宇為化名)(福建師範大學 王軍利 遼寧科技大學 蔣天熠 見習記者 畢若旭) 

相關焦點

  • 近八成大學生「打卡」:每天都是更好的自己
    「你已堅持學習英語X天」「恭喜你完成今日運動量」……近年,一些大學生時常在個人社交媒體平臺分享「打卡」記錄。為調查大學生為何熱衷「打卡」,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近百所高校的大學生發放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8.9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參與過自我監督類的「打卡」,其中50.15%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打卡」堅持時間處於半個月以內,34.84%受訪者能堅持到半個月到3個月,能夠堅持到3個月以上的受訪大學生佔15.02%。
  • App打卡自我監督能否勒住散漫學風
    專家指出,打卡現象恰恰說明了大學生對於自我的監督與規劃能力的缺失,大學階段學生如何進行自我管理仍是待解命題。  打卡組隊 逼自己完成任務  「看見同學在用單詞軟體打卡,背了200多天,自己也想試試。」為應對雅思考試,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專業的朱翰為開始每天將打卡記錄分享到朋友圈。
  • 社會藍皮書:近八成大學生晚上11點後睡覺,疫情期間早睡比例增加
    中國社會科學院12月21日發布的2021年《社會藍皮書》採用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數據發現,「熬夜」在大學生群體中非常普遍,近八成大學生晚上11點後睡覺。而在疫情期間,大學生早睡比例增加,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可以晚上11點前入睡。疫情期間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也有所改善。2019年調查數據顯示,只有8.9%的大學生在10點之前入睡。
  • 高校開始流行學習類App打卡,部分學生疲於應付成「卡奴」
    湖北高校傳媒協會面向全國高校進行了「大學生使用學習類App情況」問卷調查,共收回了182份有效問卷,63.19%的學生表示用過打卡功能,而其中80%的人打卡天數在50天以下。近期,學習類App打卡在高校裡流行起來,成為督促同學們自我學習的新方法。
  • 八成大學生認為須制定假期計劃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近七成大學生給自己制定了假期計劃,這些計劃包含學習類(44.96%)、個人成長類(52.39%)、日常生活類(51.07%)和社會實踐類(18.92%)等等。  然而,制定計劃和付諸行動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廣東一所高校的研二學生許兵在這個寒假之初給自己立下了兩個目標:一是寫論文、學習編程計量軟體,另一個是去東北旅遊。
  • 大學生暑期作息調查:超四成作息規律,近七成24點前睡覺
    結果顯示:超四成大學生假期作息規律,近七成學生24點前睡覺,多數學生認為玩手機、追劇看電影、刷短視頻是影響作息不規律的主因,超九成學生認為作息規律重要,多數學生期待利用假期養成作息規律習慣。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製圖超四成大學生假期作息規律,近七成24點前睡覺在接受調查的2179名大學生中,有43.64%的認為假期作息規律,會按時睡覺、起床;有14.96%的學生覺得自己的假期作息並不規律,也有41.4%的學生表示會依情況而定。華中科技大學學生周一航因為假期一直在實習,養成了十分規律的作息習慣。
  • 大學生暑期作息情況調查:超四成作息規律,近七成24點前睡覺
    近日,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大學生暑期作息話題,對全國2179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四成大學生假期作息規律,近七成學生24點前睡覺,多數學生認為玩手機、追劇看電影、刷短視頻是影響作息不規律的主因,超九成學生認為作息規律重要,多數學生期待利用假期養成作息規律習慣。
  • 大學生暑期作息情況調查:超四成作息規律,近七成24點前睡覺
    結果顯示:超四成大學生假期作息規律,近七成學生24點前睡覺,多數學生認為玩手機、追劇看電影、刷短視頻是影響作息不規律的主因,超九成學生認為作息規律重要,多數學生期待利用假期養成作息規律習慣。圖為大學生作息規律情況比例。
  • 大學生金融安全調查:超三成一知半解,近七成遇過信息洩露
    結果顯示:超三成學生不了解金融安全知識,近七成學生遇到過個人信息洩露,超八成學生主要通過網絡了解金融安全信息,近九成學生認為應該加強宣傳力度,近九成學生認為面對金融安全問題時刻不能掉以輕心。大學生對金融安全知識了解情況比例圖。
  • 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近八成有入黨願望
    調查結果反映,當前大學生整體心態較平和,認識判斷比較理性,能夠較為客觀、理智地觀察分析問題。 調查表明,大學生高度認同並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良好的道德認知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學生認同「大學生應當走在公民道德建設的前列」、「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在考慮利益問題時,應首先考慮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等觀點的比例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調查顯示,高校學生入黨意願持續高漲,學生基層黨組織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學生黨員質量不斷提升。近八成的學生表示有入黨願望,與近年來的比例基本持平。
  • 調查顯示近四成大學生經常熬夜 超兩成天天熬夜
    原標題:大學生熬夜現象調查:近四成經常熬夜,玩手機、上網等系主因  組織社團協會活動、參加BIM畢業設計大賽、做施工組織課程設計……細數這個學期的學習、生活與工作,湖南農業大學學生盧文敏嘆息「不容易」,為了兼顧學習和工作,每天熬夜至凌晨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 近5成大學生有強迫行為 自身性格系主誘因
    日前,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對753名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5成大學生有強迫行為,「自身性格」「生活環境」「學習、工作壓力大」是主要誘因,強迫行為對近5成學生學習生活造成困擾,超3成學生曾嘗試緩解強迫行為,「保持良好心態」「轉移注意力」「自我心理暗示」為主要緩解方法。圖為大學生是否有強迫行為比例。
  • 近七成大學生給自己制定了假期計劃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近七成大學生給自己制定了假期計劃,這些計劃包含學習類(44.96%)、個人成長類(52.39%)、日常生活類(51.07%)和社會實踐類(18.92%)等等。然而,制定計劃和付諸行動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 八成小學生具備自我保護意識
    □記者牛秀玲    近年來,兒童意外傷害、日常生活中家長掉以輕心,致使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差讓歹徒屢屢得手。一起起觸目驚心的事故讓人深思,在加大對孩子保護力度的同時,更需要提高兒童的自身安全防範意識。那麼,現在的兒童安全意識如何?
  • 八成大學生認為須制定假期計劃:合理計劃讓事半功倍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近七成大學生給自己制定了假期計劃,這些計劃包含學習類(44.96%)、個人成長類(52.39%)、日常生活類(51.07%)和社會實踐類(18.92%)等等。  然而,制定計劃和付諸行動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廣東一所高校的研二學生許兵在這個寒假之初給自己立下了兩個目標:一是寫論文、學習編程計量軟體,另一個是去東北旅遊。
  • 肺炎防控時期宅在家裡,如何自我監督學習、運動、讀書打卡
    微信小程序「燈塔打卡」可協助老師創建「班級打卡小組」,讓學生們在小組內每天學習打卡,如拍攝學習情況、上傳作業照片,老師通過查看每天的打卡和數據統計,督促學生學習、了解學習狀態、對學生進行點評。燈塔打卡不僅可為老師們創建「班級小組」,更有室內運動、讀書、早睡、早起、練字、繪畫、護膚、戒壞習慣等類型的打卡小組可供使用。
  • 200多名大學生搭建抗疫「心」平臺 「樹洞陪伴」、「自律打卡...
    湖北日報訊 (記者方琳、通訊員劉雨甜) 3月20日獲悉,由武漢大學大學生心理衛生協會發起、省內多所高校233名大學生志願者參與的「對抗疫情大作戰」線上服務與支持活動,已持續近兩個月。超過七成的參與者認為,從中汲取到正能量,獲得很大幫助。
  • 八成大學生為「手機控」 三分之一上課時間在玩手機
    八成大學生為「手機控」 三分之一上課時間在玩手機校園內外錢包誠可貴,流量價更高,為了玩手機,二者皆可拋。已經算是「數字原生代」的大學生每天把多少時間花在手機上?4月16日,騰訊教育—麥可思公布了《2018年在校大學生手機使用調查》。
  • 靠跑步打卡,治不好大學生「賴床」症
    據媒體報導,本學期湖南一些高校引進了手機運動軟體,打卡籤到算體育分或者考勤分,並且有額外的激勵性措施。而在全國範圍內,如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知名高校均有類似之舉動。800米、1000米耐力測試,大學生整體成績不如中學生,有大學生跑到一半發生暈厥等狀況。新聞看到這裡,突然回想起十多年前在嶽麓山下求學時的一段往事,記得當時是大二,也是秋季,突然接到院裡通知,明早開始全體晨練。
  • 對大學生而言,加強對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培養大學生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意義從以上分析來看,大學生在學習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還是受到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生學習依舊停留在等待被灌輸的階段,對教師教育有著較強的依賴心理。要幫助大學生從被教育者轉變成為主動學習者,幫助他們成為自己學習的管理者。近年來,各高校逐步加強了對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教育活動。其中自我管理是個體主動應用認知及行為策略對自身思維、情緒、行為以及所處環境等進行目標管理的過程,對於人們的學習、生活乃至畢生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