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張嘉佳的《雲邊有個小賣部》有這樣一句話:在大多數人心中,自己的故鄉後來會成為一個點,如同亙古不變的孤島。
是的,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故鄉永遠是割捨不了的一塊血肉。這裡藏著我們的童年,或許還有父輩的青年、壯年和老年,自然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為了我們自己。
我在故鄉存檔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奔跑、每一日欣喜,都是此生最彌足珍貴的禮物。故鄉捨不得我,我又怎麼捨得它呢?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李白的思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王維的思鄉;「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這是岑參的思鄉。
那麼,你的思鄉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李白的思鄉。
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衝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呢?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維的思鄉。
這種孤獨且難以名狀的思鄉情懷,唯有背井離鄉、遠離親人的人才能領悟到。
按照重陽的風俗,這一天家人朋友們都會相約登高。而遠在異鄉的詩人想到,登高時獨獨少了他這麼一個人。那心中的思鄉和孤獨,可想而知,絕對是濃烈的。這一天越是繁華熱鬧,越顯得他孤獨無親。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這是岑參的思鄉。
此去安西,岑參自然是自願的。然而自願歸自願,當時的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在通訊、交通都極不方便的唐代,對一個久居內地的讀書人來說,要離家數千裡,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豈有不想家的道理?
路上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這是王灣的思鄉。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
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觸發了他的思念之情,於是他道:還是託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裡人。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是張籍的思鄉。
詩人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裡,便想著託人捎信。可是千言萬語,實在不知從何說起。好不容易寫完了信,臨走時又怕遺漏了什麼,連忙打開看了幾遍。
這首詩看似簡單通俗,實則自有一番深意。王安石的《題張司業》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我上了大學以後才真正理解了「從此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這句話。
對於大學生們來說,一年來能回家的時間也只有寒假和暑假。故鄉的秋天和春天,卻再也難以看到了。工作以後更是如此。
我也時常會想,如果鳥也有鄉愁,有一天,它們會不會帶領自己的後代,飛過千山萬水,越過叢林溝壑,來瞻仰這個破舊的老巢,尋蹤問祖。且繞樹三匝,為遺失的故鄉唱一首輓歌?
異鄉人是孤獨的。因為他們知道,從自己踏出家門的那一刻起,故鄉,已經和他漸行漸遠,或許自己這一生都無法再回去了。
時間過得很快很快。
後來的我終於明白:故鄉,是人們靈魂的安息之處,只有在故鄉,才能得到安撫。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