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如往常,阿松媽媽一大早就起來給智障兒子做好了早飯。這兩年,媽媽總是連午飯一起做了,因為阿松每天要到附近的六榕街康園工療站上班,帶飯到站裡中午加熱吃,既省錢又讓人放心。記者昨日從市殘聯獲悉,廣州市已建成遍布全市的140個康園工療站,為3807名智力、精神殘疾人提供工療康復、職業技能訓練和庇護性就業服務。
每個街道都要有工療站
阿松獨立參加勞動後,媽媽就有時間和鄰居串串門、散散心,大家都為阿鬆開心,也為阿松媽媽感到欣慰:「有了工療站,你就省心放心許多了。」阿松媽媽也感慨,原先一個人帶著智障兒子,總覺得生活看不到希望,又擔心自己老了沒有人照看智障兒子。現在有了康園工療站,多少可以鬆一口氣、卸一卸肩上的壓力。
在六榕街康園工療站,阿松每天上半個小時左右的文化課,上下午各有一個半小時的手工製作,其餘時間就參加集體文娛活動,充實有效的工療康復給阿松帶來巨大的變化,媽媽看在眼裡、喜在心上。阿松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好,人也變得開朗起來,看到街坊都主動打招呼、有說有笑。他每天堅持自己上下班,不像以前一天到晚坐在家裡無所事事,生氣起來還會打人。
廣州市「惠民66條」明確,到2008年底,實現每個街道至少有1個面積不少於60平方米的康園工療站的要求。因其有效緩解了智力、精神殘疾人的就業困難,減輕了殘疾人家庭的負擔,一開始就得到了殘疾人及其親屬的擁護,社區居民的好評,現在的康園工療站已成為社區、家庭和殘疾人溝通交流的平臺。
全國政協副主席鄧樸方2009年11月6日調研廣州市殘疾人工作時表示,殘疾人就業是就業一人,拯救一家,影響一片,對智障孩子來說更是如此,總比把他們鎖在家裡面好。
政府優先購買工療站產品
智障學員對單一工序的專注態度,在康園工療站得到很好的發揮,阿松和他的夥伴主要從事的手工粘貼信封信紙和其他簡單手工藝品,目前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信封生產線。
為了確保穩定的工療產品來源,促使康園工療機構可持續發展,廣州市政府明確提出「將廣州市康園中心列為信封信紙印製定點單位,政府財政性採購10萬元以下的信封信紙等簡單易耗辦公用品,優先在市康園中心購買」。
目前,已有省委辦公廳、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市委辦公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等46個機關、社團、企事業單位與市康園中心建立了業務聯繫,採購信封信紙等辦公用品65.12萬份。
現在的康園工療站項目已經成為廣州市殘疾人事業的一個「品牌」,成為廣州構建和諧社會的亮點。在廣州召開的2007年全國託養工作會議和2009年廣東省託養服務工作會議上,康園工療站成為典型示範項目,作為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出現的新型殘疾人服務機構進行推廣。
目前有400多名工作人員、社工或是精神科醫生在康園工療機構提供的社區公益性崗位就業,阿松和他的夥伴們在工療站享受著他們帶來的服務。阿松媽媽的心中還有一個期望,她希望自己百年後,阿松的生活能有更好的保障,依然快快樂樂地在工療站工作。
火車站棄兒當上網管
21歲的越拐楠因患小兒麻痺症導致行動不便,6歲時,父母終於承擔不住生活的壓力,狠心將他留在了廣州火車站。車站派出所民警將小拐楠送到了廣州市福利院。2000年,由於又孤又殘,小拐楠被轉到了廣州市安養院。
2004年,廣州市爭取到了「長江科技培訓計劃」項目。這個項目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與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合作實施,在全國選擇一批城市,通過科技培訓,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和創業。小拐楠等4人被選送參加了計算機方面的課程。
雖然身體有殘疾,但小拐楠的腦子很好使,對計算機的興趣也很濃。經過認真學習,他很快掌握了相關知識,培訓之後成為了安養院的網吧管理員。現在小拐楠每天按時上下班,和同伴們交流計算機知識,生活很充實。
記者了解到,長江新裡程計劃《高科技助殘就業項目》(2007年-2011年)目前已經在廣州實施,任務目標是培訓殘疾人學習IT、動漫設計、機械製圖等高科技及中、低端技術人才800名。隨著計劃的推進,將有更多像小拐楠一樣的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任朝亮 周祚 利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