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
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後,
返回山東淄博沒幾天,
王一君又在工作室裡忙碌起來。
此次表彰大會上,
王一君被授予
「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背後,
是他30餘年對陶瓷藝術的敬畏與追求。
▲ 王一君在創作作品
摔泥巴的「瓷二代」
下崗時也未曾離開刻瓷這一行
1969年,王一君出生於淄博一戶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是淄博瓷廠職工。孩童時期,王一君經常與小夥伴們偷跑到瓷廠車間摔泥巴,不經意間,發現稀軟的粘土可以捏出千奇百態的造型,他就學著大人們的樣子把做好的造型放在太陽底下晾曬,趁工人不注意就把這些泥巴放到窯爐的匣缽裡燒制,焦急地盼望「作品」出爐。這是王一君最早的「作品」,也是他最初的陶瓷藝術啟蒙。
作為淄博瓷廠子弟,鄰裡長輩許多是陶藝工作者,就讀的高中就設有陶瓷工藝課程,王一君走上藝術之路順理成章。王一君回憶,一次課間休息,他路過教師辦公室走廊,聽見一陣清脆的敲擊聲,走近窗臺,看見一位老師正用小錘子和刻筆在瓷盤上輕輕敲打,由點及面生成流暢的線條、生動的畫面,就在這一刻,他被刻瓷藝術的魅力吸引了。
少年時代的悟性,耳濡目染的薰陶,影響著他的發展方向。其後,王一君考取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專業,對美術理論、藝術美學等進行深入研習。畢業後,他便一頭扎進了陶瓷藝術的海洋。
不過,王一君的藝術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上世紀末,陶瓷業不景氣,正準備大幹一番的王一君成了「失業大軍」中的一員。「陶瓷廠一下破產了,我們都成了下崗工人,心情很低落,也覺得很可惜。」回憶那段日子,王一君感慨萬千。
當時,許多同行另起爐灶做起了生意,謀劃「掙大錢」,而被迫成為「個體戶」的王一君卻一直未離開刻瓷行業。「就此轉行,可以,但之前的學習、工作經歷就全都浪費了,也沒法把淄博陶瓷技藝傳承下去。」王一君說。
缺資金、沒設備,他就用多年積累的技術經驗,用「土辦法」繼續做陶瓷。然而,因為個人職業身份原因,作品沒有機會參加國家級大賽,無緣獲得社會各方賞識,自然就長期經受著「埋在深山人不識」的苦惱。因為收入微薄,時常生活拮据,偏偏他的父母患腦血栓住院,兩位老人也是瓷廠退休工人,藥費沒處報銷,但病不能不治療,而且需要長期用藥。為了生存,王一君曾在路邊租一間房子,給人加工刻瓷工藝,50元一件。
有一次,為燒制一個高質量、高水平的窯變陶品,冬天天冷得伸不出手來,王一君和妻子在室外的窯爐邊一守就是幾個晝夜,手起了凍瘡,一爐燒完,一連幾天重感冒。王一君就這樣堅持了下來,手中的技藝亦未因苦難而荒疏。
「陶瓷是中國文化的符號,是我夢開始的地方。哪怕最難的時候,我也沒有放棄逐夢陶瓷的念頭,內心深處的眷戀一直激勵我前行。」他深情地回憶說。
正是基於這種經歷和情感,如今的王一君精心呵護著年輕人的夢想。王一君有入門弟子21名,其中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工藝美術名人12人。這當中有數位是聽障學徒,王一君向他們免費傳授陶瓷技藝。今年疫情期間,在帶領弟子們創作戰疫作品的同時,王一君專門製作了線上教學課程,鼓勵這些殘障人士通過學習手藝自立、自強,掌握致富技能。
山東省自強模範張海生就是王一君的門生,張海生也在工作室開展免費的陶器工藝技能培訓,僅2018年就培訓了23位殘疾學員,幫助他們熟練掌握了技藝。在培訓的同時,張海生還和殘疾朋友們自主研發陶瓷工藝工具,目前已研製出了陶泥3D印表機、陶藝修坯夾等實用性工具。
「年輕的老陶瓷」
他豐富了刻瓷藝術的表現形式
在業界,王一君被稱為「年輕的老陶瓷」。這不僅是因為他自小受到成長的環境薰陶,成為淄博刻瓷界最年輕的國家級大師,還因他在陶瓷及刻瓷領域持之以恆地鑽研、創新。
他對陶瓷藝術的鑽研不止於刀法,而是對陶土、燒成、釉料等每一個環節都細心研究。他熟悉釉料,可以自己研究材質,自己造型、手拉坯、雕塑、燒制,自畫、自刻、自己上色,陶瓷製作藝術在他身上是一條完整的鏈條,任何環節都不缺失。目前,他已經獲得了三項專利,發明了結晶釉刻瓷、彩釉虛噴背景刻瓷、窯變釉半刀泥裝飾、陶藝與刻瓷綜合手法,大大豐富了刻瓷藝術表現形式。
在他看來,想要發展陶藝這門傳統工藝,不應該只是一味地追求「正宗」,刻瓷藝術創作需要克服「慣性思維」,需要從工藝改進和原材料更科學地調配等方面不斷重新思考,只有這樣,陶瓷才能煥發生命力。
都說作品如其人。一個默然寡淡、毫無情趣的人,難以創作出多姿多彩的藝術佳作。除執迷刻瓷外,王一君博覽群書、兼收並蓄,在陶藝、繪畫等方面也有深厚造詣。其實,刻瓷本身就是一門綜合藝術,把繪畫、書法、金石藝術匯於一身,集筆、墨、色、刀於一體。王一君的刻瓷內蘊深厚、新穎別致,其肖像刻瓷把光感寫實技法與刻瓷技藝融合,人物的皮膚肌理、毛髮質感都凸顯了精湛技藝,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雕琢的人物形神兼備,內心世界豐富生動。
「把大自然賜予的材料通過心與手的塑造、浴火的涅槃,最終變成陶瓷,這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不過,「瓷器本身只是器,當藝術家在上面注入思想、賦予文化,陶瓷即內蘊靈動,才會點通靈犀。」在王一君看來,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飽含自己的情感、智慧和人生思索。有時候,工人操作的失誤也能激發王一君的靈感。他創作的《清月》就是把缺失一角的殘件演化為上弦月,又巧妙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而成,變「事故」為「故事」。
在王一君工作室,擺放著他的陶藝作品《萌者盡達》。「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畢出,萌者盡達。」翻閱《禮記·月令》時,王一君產生了把「萌者盡達」意象用陶瓷形式表現出來的念頭,就創意出似「種子發芽」「拇指翹起」的造型,把「萌者」的初心萌始和「盡達」的蓬勃態勢立體地呈現出來。
王一君創作中常有這樣的「神來之筆」。他的幾尊「青山韻」瓷藝以碧綠做底、山濤為形,表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主題。青山中間,勾畫了幾株翠竹,風韻綽然。「加入幾筆『竹子』,寓意『新竹高於舊竹枝』,既點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作品從整體上也更靈動富有生氣。」王一君這組陶瓷組合作品《綠水青山》,施以窯變釉,燒成後的紋理與色彩若蟠青叢翠,內涵線索從《論語》「仁者樂山」延伸至新時代「兩山理論」。
因為對陶瓷技藝的執著堅守與創新探索,對重大主題的深刻把握與積極創作,王一君的刻瓷作品連續多年作為國禮贈送外國政要。這些作品一刀一鑿,精心雕琢,精妙傳神,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陶瓷文化的博大魅力。「每次接到國禮陶瓷藝術的創作任務,往往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日夜連續加班是常有的事。」王一君坦言。儘管如此,他創作時還是力求精益求精、絕不含糊,充分調動刻瓷藝術的各種刀法表現物象的形態、結構、質感等,彰顯出大國工匠的氣象。
對陶瓷的匠心、對材料的上心,延伸到了更廣泛的領域。王一君還有件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事——身為全國人大代表,他致力於推動赤泥變廢為寶。
淄博制鋁工業發達,企業提取氧化鋁時,產生的汙染性廢渣便是赤泥,含有鹼、重金屬等有害成分。赤泥堆積如山,不僅佔用大量土地資源,還一度成為影響生態環境的痼疾。2018年年底的一天,王一君在淄博文昌湖溼地公園看到湖邊道路鋪的地磚,與普通地磚外觀不太一樣,引起了他的注意,便問工作人員:「這是啥材料做的?」
「這是用赤泥做的透水磚,適合用在湖邊,透水透氣性好。現在,國家提倡海綿城市建設,赤泥磚正好派上用場。」
「赤泥還能做透水磚?」王一君覺得不可思議:「赤泥有望被消滅了!」
這之後,為搞明白赤泥的危害,他專挑下大雨、颳大風等惡劣天氣,到赤泥山現場觀察;為弄清楚赤泥建材的環境安全性問題,他向科研團隊詳細了解。調研中,王一君了解到,我國作為氧化鋁生產大國,年排放赤泥高達數百萬噸。王一君將自己的調研成果轉化成人大代表建議《固廢赤泥綜合利用》。讓王一君欣慰的是,他的建議引起了相關部委的重視,專門組織專家赴淄博市和聊城市實地調研。2020年全國兩會,他又提出了《關於進一步推動赤泥綜合利用產業化的建議》。
▲ 王一君作品
記者手記
愛穿中式服飾,飄逸的長髮扎在腦後,說起話來謙和有禮,「溫潤如玉」是王一君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齊魯大工匠……一項項沉甸甸的榮譽,展現了王一君作為一名大國工匠兢兢業業、逐夢前行的求索歷程,也成為「淄博陶瓷」走向世界的鮮活見證。「此次當選全國勞動模範,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王一君說,自己是幸運的,與前輩們比,他遇上了更好的時代。與同輩們比,他有幸遇上了越來越多注以欣賞目光的藝術知音。
「陶瓷行業要在傳統文化的積澱下與時俱進,才能綻放出時代的光芒。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和解讀、傳統工藝的改良、新材料的應用、地域元素的融入、功能的延伸拓展都是與時俱進的表現。」王一君提出,要從文化繼承、功能創新、屬性延展、文創融合入手,形成解決社會用工、精準助殘脫貧、推動產業振興、接軌當代生活的活性保護,為傳統技藝賦予時代活力。「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要虔誠地調動所有潛能去面對陶瓷這種工藝。到了我們這代人手上,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與時代同行?以工匠精神把傳統工藝往前推一把,我認為才起到了我們這代人的作用。」
責編:劉海紅